只有丹心难灭

2017-09-08 19:50田中芳树
醒狮国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元军文天祥士大夫

[日本]田中芳树

西元1257年,蒙哥汗派出了要将宋征服的大军。只是蒙哥汗这个人本身却在出征之中病故,接下来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1271年时改国号为元。

自此开始,宋确实感受到了元的压迫,而往灭亡之路前进。西元1276年,杭州开城,形式上宋朝在此时即已灭亡。

有些顽强的抗战派就仕奉了皇帝的年幼兄弟之命,从杭州临安府逃出。这就是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悲壮抵抗的开始。

忽必烈对那些顽固的抗战派下令讨伐,指出不能杀文天祥而是要将之俘虏,这乃是想要让他为自己所用之故。当时降服于元军的人很多,当然忽必烈也会将这些人加以采用,然而以他的眼光来看,这些人乃是因为事态对宋不利,因此才降服的,实际上就如皇后所说,当事态对元不利时,那他们便会舍元而去了。所以,反而那些顽强抵抗的人,人格比较值得信赖。由于忽必烈这么想,所以他也曾对降服的人出言讽刺道:“难道说宰相不好,就是背弃皇帝的理由吗?”

特别的是文天祥不但是科举合格,也是以前曾经说过的那种能够得到天子赐字的人,因此忽必烈自会想要让这种人能够出仕于自己。在他的计算下,如果连这种人都愿意跟随自己的话,那么不论是以武力抵抗的人,或是在精神上抵抗的人,大家应该都会降服的。

然而文天样还是一直顽强地抵抗,并展开了游击战。只是文天样实在是太为正直,在他的心目中也认为别人都应该是如此,是以也曾好幾次地遭到背叛。

他曾一度为元军所俘,幸好后来以计谋逃脱。其后,由于连身份低下的人都对文天样十分尊敬,而不惜生命来跟随他,因此又持续了数年的转战,唯在情势依然不利之下,文天祥再度为元军所俘。

文天祥为张弘范所捕,在张弘范的旗舰之上看着宋灭亡。当时乃是二月天,海面为浓厚的大雾所笼罩,在早就已经无法区分敌我方的状态之下两方开战了。结果,在宋军体力较弱,而张弘范又乘着潮流攻击而来的情况下,末了,宋军终于被迫逼至角落。在当时,占据船只的印记就是将那艘船的帆柱切断,在宋军的帆柱依次倒下之后,元军也步步进逼。

张世杰看到大势已去,就想用少数的船来突破元军的包围网向外逃出。陆秀夫也是这么想的,只可惜海上要塞乃是位于最内部的地方,因此就算想要逃也会被前方的船所阻。当时周围的船沉的沉、烧的烧,而元军又已迫近,无能为力的陆秀夫唯有背着幼小的皇帝跳海。见到这一幕的残兵败将,以及官吏、宦官、宫女等,也就跟着纷纷投海自尽了。

这样的结果,造成了海上十万余的尸体漂浮,真的是很凄惨的情况。

在此时,张世杰好不容易突破了包围逃出,却还没有放弃,一面搜寻着宋皇族的生还者,还准备要东山再起。元这边也发现了这件事,并且了解到张世杰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会投降,或是会放弃的人,因此也努力地搜查他的下落,但是一直都找不着。

在这之间,张世杰遇到了暴风,船只即将沉没,就在兵士们认为岌岌可危、准备要弃船逃往陆地上之际,张世杰命所有的兵士离开,自己一个人则留在船上,大叫道:如果上天真的要亡宋的话,那就让这艘船翻覆吧!结果,在巨大的风暴吹袭过后,船还是翻覆了,而张世杰应当也死于其中。

从《十八史略》中的文章来看,“舟覆世杰遂溺宋灭”的短短八个字,可说是充满了悲愁的思绪,中国文字的表现力确实是令人吃惊。而在《宋史》中,则是以“世杰死宋遂灭”来形容。由于张世杰的死,宋就因此而灭亡。在“遂灭”这两个字之中有着很深的感情。

《宋史》基本上乃是在元时代中所编撰的东西,而且是元朝皇帝所承认的历史书。在这本历史书中,写着因为张世杰的死而使得宋灭亡。在名义上,宋是于西元1276年时出降时被灭的。

就这样,张弘范对文天样说,正如你所见,宋已经灭亡了,你也乖乖地放弃,出仕元朝如何?文天祥当然是加以拒绝。于是张弘范也只有将文天祥带回今日的北京,去与忽必烈会面。

当张弘范从崖山退兵时,还曾在海边的大石头上写下夸耀自己功绩的文字。

十二个文字一共分为三行,写的是:

镇军大将

军张弘范

于此灭宋

连张弘范自己也认为是他在这里将宋给灭亡的。因此,不管是当时的人,或是后世的人看来,都认为宋乃是在1279年于崖山灭亡的,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宋灭亡一事对中国人来说乃是一场悲剧。至于文天祥,他被带到今日的北京去与忽必烈会面。带着他去的就是张弘范,由于他个人也对文天祥十分尊敬,因此一路上也都以礼相待。

到了北京,忽必烈曾亲自想要说服文天祥为自己所用,然而文天祥却立意守节,因此就被打入牢中,在酷暑、严寒之中度过了四年的光阴。由于文天祥一直不愿屈服,最后忽必烈也只有将其处死。在沙暴吹袭的刑场之上,据说文天祥还曾笑言道:“我的事终于结束了。”相当地悲壮。

而那首有名的“正气歌”,则是文天祥于死之前在狱中所作的。

文天祥这个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忠臣、义士,可说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这个人的行为能够感动他人,倒不是因为他是个赢家,而是在于他不向强敌屈服,无论受到什么苦都不曾变节、并未因一般的价值观而改变其志向的这一点上。

那些从以前就对文天样反感的人,便认为根本不需要做无谓的抵抗,还不如赶快投降,就不用再流无谓的血了。他们这些有的没的说法,重点就是在批评文天样乃是个自我膨胀的自恋狂,然而要是文天祥只是这种没用的人的话,那么忽必烈也不会一直想要让文天祥出仕于他了!关于这一点,其实在侮辱文天祥的同时,也侮辱了忽必烈。

忽必烈深知文天祥这人的价值,因此才会愿意花上数年的时间说服,一直到最后知道不可行了,方才考虑:好吧,那就让你死吧!

百姓眼中的英雄如果要说是包拯的话,那么,文天样就可说是士大夫,也就是知识分子阶级的英雄。所谓的忠,本来就是士大夫的德行,和一般的百姓并没有关系。一般的民众只要能够按时纳税、遵守法律就可以了,当朝廷灭亡的时候,要一同殉死的是士大夫。从这一点看来,在中国历代的王朝之中,士大夫为朝廷殉死的数量也是以宋最多。据说光是在最后的崖山一处就有十万人一同赴义,像这样的例子可说是在宋之前之后都不曾见过,而元朝灭亡时,殉死的人总共也不超过十万人。

由于宋的灭亡,全中国第一次被异民族的王朝统治。在此之前虽然也曾有过像辽或是金这样的国家,或是更以前的五胡十六国时代,然而最多也只不过是中国的北半部,并非整个中国都被纳入异民族的支配之中。从这一层意义看来,大概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在宋灭亡之时会有十万人以上殉死了,因为宋的灭亡所代表的意义,和其他王朝的灭亡可说是大不相同,是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所残留的最痛苦的一件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元军文天祥士大夫
除夜①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攻破长江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