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说《斯巴达克思》为何风靡中国

2017-09-08 00:06郝洪健
戏剧之家 2017年13期
关键词:水浒传

【摘 要】《斯巴达克思》是在中国最流行的意大利小说之一,之所以能够流行于中国,既与其文本本身的内容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需要相契合有关,又因为它与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与《水浒传》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契合了人民群众作为接受主体的欣赏角度。

【关键词】意大利文学;《水浒传》;《斯巴达克思》;乔万尼奥里

中图分类号:I5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253-03

有些时候一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可以超越国界和文化差异而存在,甚至会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斯巴达克思》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年以来,这部赞颂古代奴隶起义的小说在中国广泛流传,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它的名气堪比《神曲》和《十日谈》,其实在意大利这是一部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作品,其作者也是一位不为人所知的作家。

从 1957年至今,有很多人翻译过这部小说,经过笔者在亚马逊、当当、京东、孔夫子旧书网这四个销售图书的主要网站以及在国家图书馆官网和江苏省图书馆官网对“斯巴达克思 ”和“乔万尼奥里”这两个词条进行搜索,得出的结论是:该作品共再版55次。除了多次再版以外,该小说还被改编成广播剧和连环画。可见斯巴达克思的故事在中国有多么深入人心。

吕同六先生在其序言中写道:“一八七三年九月由罗马一家进步刊物《范夫莱》连载,一八七四年以单行本出版”。吕同六的同事吴正仪研究员也认为《斯巴达克斯》在意大利根本不是什么名著,只是在期刊上的连载小说。

为什么这样一部作品会在中国成为畅销书呢?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从古至今对于外国文学,尤其是到了当代,都是以本国需要为准则来进行选择的。如果一部被引入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满足中国的本土需求,也就是说,如果该作品的内容对当代中国社会有益,可以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相一致,有些时候能够迎合国家的意识形态,那么这部作品就很容易在中国取得成功。《斯巴达克思》便是典型的例子。

相反,如果引入的文学作品不符合中国本土的现实需求或者与中国的需求相违背,那么很有可能这部作品在中国便不会取得什么成就,甚至还会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

新中国刚成立时,无论是政治组织,还是民众的思想、行为举止等都要进行革新,需要灌输新的理念。换句话来说,“艺术所描绘出来的真实性以及历史的具体性都应该和社会主义思想理念相结合。要从思想上对劳动人民进行改造”,所以,文学作品中的指导以及对人心灵的启蒙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

随着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两国开始了为期近十年的“蜜月期”。事实上,中国和苏联之间文化交流得较为融洽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文学作品的互译和交流。

另外,文学是精神文化的一种,其由始至终都是处在文化与文化的关系之间。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所存在的文学的亲和性,通常都与这两个国家之间所存在的社会关系同步成长。

《斯巴达克思》在苏联十分受欢迎,兹·波塔波娃写道:“苏联的读者非常喜爱乔万尼奥里这部长篇小说,他在俄国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从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五二年,《斯巴達克思》在苏联再版了三十四次之多,被翻译成苏联11种民族的文字,印行总数共达九十万册以上”。

《斯巴达克思》能流入中国的原因和中苏文学当时的密切联系有关系。原因有二个,一个是中国和苏联这两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一致的,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和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艺术魅力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按 50 年代的国情以及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具体标准来衡量,大体上来说,那些被评为优秀或者是进步的作品通常都是指这些作品在思想上和社会主义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并且在创作手法上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并且符合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

所以说这部书的思想内容“正确”,也可以看作是宣传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起来反抗暴政的文学作品。这点确实很符合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艺观,所以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部小说不会受到批判,并得到了丁玲等人的大力赞扬。

时光荏苒,现在的社会环境和50年代已经很不一样了,阶级斗争不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斯巴达克思起义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是著名的反抗奴隶制的起义。对于成长在红旗下的那一代,这样的作品还是十分有感染力的。尤其是小说中的最后一战,里面有关那些起义军中的英雄为了自由反抗暴政而英勇就义的行为让无数人感动。这部小说在中国出名的原因之一就是英雄主义情怀。

所以说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英雄主义情结共同促成了这部小说在国内大受欢迎。

刨去历史和政治因素来说,《斯巴达克思》是一部相当好的作品,其可以在国内兴起一股阅读的热浪,得到国内读者的深爱必定有原因。这与作品本身有大量恢弘的战争场面描写,有斯巴达克思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还有不同于其他意大利小说那种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过于沉闷的重形式和叙述探讨而又有很多复线叙述的结构有关,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又有传统中国章回小说作者作为讲述人并“运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最后还有在每章开始之前,用题目向读者揭示主要内容。

有了这样的特点,可以大大地拉近这部小说和中国读者之间的距离,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斯巴达克思》是乔万尼奥里基于历史上真实的起义,并加以想象和艺术笔触,“根据时代的要求,以同情奴隶起义的思想和参加革命运动的切身体验,对这一人们熟悉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虽然在小说中作者会援引一部分史料,但“不是机械地复述史书记载的史实”。

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人类的基本情怀是相通的:如对死亡的思考、对爱情的向往。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斯巴达克思和范莱丽雅的爱情,斯巴达克思在他的笔下既是个英雄,又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他俩的爱情始终穿插在起义中。他俩的爱是炽热的,作者用了革命的话语刻画这段爱情。尤其是斯巴达克思写给范莱丽雅的诀别信,让很多在红旗下长大的人热泪盈眶,斯巴达克思写道:“对你(范莱丽雅),我宁愿做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对我的宝贝女儿,我宁愿做一个铁石心肠的父亲,但我绝不出卖我的弟兄们,决不能让我的名字被耻辱永世玷污”。endprint

从人的本性出发,人对于自己没有完成或者是得不到的事情都会有莫名惆怅,而这惆怅会让人的心理产生别样的情绪,在《斯巴达克思》一书则是通过艺术的方式表现出了主人公斯巴达克思那难以实现的和范莱丽雅相伴终生的愿望,又展现了斯巴达克思对于一起起义的伙伴的忠诚和对自由的向往,用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作者深层次地刻画了斯巴达克思这个人物。

中国接受主体把《斯巴达克思》当作外国的《水浒传》,这表明了作为接受主体在接受《斯巴达克思》的过程中,《水浒传》等此类国内古典文学作品就为国人认可《斯巴达克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换句话来说,《斯巴达克思》可以在国内引起阅读的热潮,是和国内类似于《水浒传》之类的文学作品是分不开的。

首先,在国内的历史故事以及相关的文学古典作品中关于农民起义以及官逼民反之类的文学题材非常多的,这样的题材也受到了国民的喜爱,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所以,这也是《斯巴达克思》成功进入中国的重要中介。

自宋代以来,有关宋江起义的话本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故事已经和施耐庵的小说很接近了。这些故事与人民大众生成此类的审美趣味有着直接的关联。

《水浒传》得到国民的认可,并且在民间口口相传,其对于那些受到压迫并且想摆脱压迫的人民而言,可以说是其精神上的食粮,同时也是其进行反压迫战争的重要指导。《水浒传》一书在某些时刻对于农民起义战争是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的,根据明清时期的著作《罪惟录·徐鸿儒传》:“儒误信梁山泊演义故事,巢于梁家楼,结曹州张世佩,以妖术咒纸人起战,号四大金王”。

早在《斯巴达克思》来到中国之前,在中国的文学叙事传统中,接受主体耳濡目染,已经对《斯巴达克思》之类的有关官逼民反的故事情有独钟。

严格说来,《斯巴达克思》和《水浒传》是有不少不同之处的。就作品的主人公来说,两位义军的领袖宋江和斯巴达克思还是有各自独特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宋江的最大特点是重义轻财,而这样的个性在北宋末年那个动乱的年代是最容易得人心树威望的。正是由于宋江有着宽大度量,又采取了种种招贤纳士的办法,才让水泊梁山人才济济,演出了一幕幕除暴安良的好戏。

而斯巴达克思最鲜明的特点是他非凡的勇气和意志力。书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了他精湛的武艺和过人的体力。他不惑于名利与美色,为了自由,他甘愿舍弃个人的一切包括和范莱丽雅的爱情。这彰显了他无私的品格和超凡的意志力。

正是因为中国和意大利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两位领袖人物才会呈现出不同的人格要素。

但是,斯巴达克思与宋江之间又确实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他俩都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杰出的指挥才能。水泊梁山的创始人是王伦,但其达到顶峰还是在宋江做了领导人之后,在这个时期,人数发展到两万余众,帐下异士荟萃,战将云集。在宋江的统领下水泊梁山威名远播,成为了任何人不敢小视的力量。角斗士们的起义能如此“星火燎原”跟斯巴达克思脱不开干系。在起义前夕,走漏了风声,起义的大本营加普亚角斗士学校被官军严加看管,眼看起义就要失败,正是斯巴达克思稳定了人心,指挥大家突出重围,在维苏威火山上建立起了根据地。在他的带领下数次给予罗马人重创,连罗马人都认为他是一位勇敢刚毅而老练的统帅。

此外他俩的另外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对军事纪律的重视。每次梁山人马出战,宋江都要求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正是梁山人马的不劫财不扰民,使他们和一般流寇有着明显不同,赢得了民心。这样的起义军才是封建统治者的“肘腋之患”。

斯巴达克思也多次强调纪律是起义胜利的根本保证之一。他认为罗马军队之所以能征服一切敌人就是因为军队纪律严明。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当起义军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的时候,其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能够获得持久胜利,但是如果其开始不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为所欲为的时候,就会快速走向衰落,甚至是灭亡。

由于这两者存在很多共同点,所以国民就把《斯巴达克思》比拟为意大利的《水浒传》了。这样自然算是给了《斯巴达克思》为代表的外国文学等同于中国文学中《水浒传》的地位,为其成功进入中国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斯巴达克思》可以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还有一点的原因就是其和国内的名著《水浒传》在悲剧形式上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水浒传》中大部分人物以悲剧收场,这些人的悲剧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而《斯巴达克思》,结尾义军与罗马军队血战惨败,斯巴达克思也战死沙场,剩下被俘的义军也被罗马军队残忍屠杀,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在悲剧中收场。所以,从《水浒传》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和《斯巴达克思》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都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它们都将历史上农民起义或者奴隶起义惨遭失败的悲凉赤裸裸地展现给了人们,其中有在封建和奴隸制社会裹挟下的底层人为了生存起义但却被无情镇压的人间悲剧,这使《斯巴达克思》与《水浒传》既具有人物形象展现的相似性,又具有悲惨的社会现实的相通性,如此相似相通,使《斯巴达克思》顺利进入中国有了可以泊靠的港湾。

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语境时,如果没有其本土的文学传统作为中介,那所谓的登陆就会十分艰难。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可,是与著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普世情怀及价值观念有关的,同时也和本土的文学情怀密切相关。

有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基础,同时又加上古典名著《水浒传》作为本土文学支撑,不难理解为何《斯巴达克思》能风靡中国。

参考文献:

[1]高玉.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8(04).

[2]刘立胜.李俍民翻译成就与翻译思想考[J].兰台世界,2014(13).

[3]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04 (02).

[4]李俍民.探寻英雄人物的足迹——谈谈我的文学翻译选题[J].中国翻译, 1984(04).

[5]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李俍民,译.斯巴达克思[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

[6]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 张宇靖,周莉莉,译.斯巴达克思[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7]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李俍民,译.斯巴达克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8]查继佐.罪惟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9]吕同六.吕同六全集·第一卷文论、评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郝洪健,河北张家口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 意大利语言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浒传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德译《水浒传》——欧洲最早、最奇、最经典的译本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时代悲剧——浅析《水浒传》中宋江人物形象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