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布依族生态价值观在生态旅游中的活态传承

2017-09-11 09:39代春燕恭元芳
祖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布依族生态旅游

代春燕+恭元芳

摘要:民族生态价值观的呈现是生态旅游的魂,但罗平布依族的传统生态文化在其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在逐步走向消亡,通过打造布依族生态文化村落、创新开发布依族特色旅游商品、编排布依族特色歌舞、渲染民族节日气氛等形式使布依族生态价值观在生态文化旅游中得到传承和利用。

关键词:布依族 生态价值观 生态旅游 活态传承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以及工业化建设的加快,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地步。而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多半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植被丰富,这得益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体现的传统生态价值观。但是,随着城镇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态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却遇到了难题。云南罗平布依族的生态价值观也是如此,尽管我们认为罗平布依族的生态价值观的传承与利用对于曲靖市生态城市的建设及打造“珠江源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有着重要作用,但当地政府在挖掘、传承与发展布依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的意识还不够强、动力依然不足。

一、罗平布依族传统生态价值观正在走向消亡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及传承均来源于生活,从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起源来看,布依族传统文化几乎都是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文化现象。罗平布依族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及原始信仰共同構筑了布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生态文化,闪现着生态文明理念的雏形,也折射出布依族人民的传统生态价值观,即: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但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必然出现轻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甚至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及消融。同时,由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段落后,传统文化因此受到各种威胁,甚至后继无人。

罗平布依族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现代文化带来的强烈冲击。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文化以其强有力的优势不断向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进行渗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布依族村寨,带回了都市的文明,布依族传统服饰的生态美在这些年轻人身上已无法兑现,在他们眼中,那是落后、陈旧的象征。传统的吊角楼已不再受村民的欢迎,不仅建造价格更高,适用性也不及砖混结构强,而且使用寿命及抗震水平均无法与砖混结构的楼房相比。许多年轻人已多年没有参与过村寨里的各种祭祀活动,甚至有些祭祀活动已经从简或者消失了,对于布依族传统文化中的古老传说及神话也知之甚少。布依族的传统生态文化也正是这样,在其生活方式的变迁中逐步趋向弱化甚至走向消亡。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挽救、传承与发展云南罗平布依族传统生态价值观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布依族生态价值观的呈现是罗平生态文化旅游的魂

罗平,位于云南省东部,滇、桂、黔三省(区)结合处,境内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较好的地理优势,再加上政府的重视和重点打造,如今的罗平县已是云南的旅游大县,曾荣获“全国旅游百强县”,形成了以多依河一鲁布革风景名胜区、九龙瀑布群、30万亩油菜花田等为主的旅游胜地,加上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得罗平成为云南省“自然之旅”的一个好地方。

旅游业的发展要依靠文化来支撑,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尽管罗平旅游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可以重点利用的资源却没有利用好,那就是罗平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文化的挖掘和演绎。这无论是对于罗平旅游业文化内涵的提升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本身都是一种缺憾。所以,在罗平旅游业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当地政府应该引导打造罗平独特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增加罗平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在罗平境内,约有2.9万布依族同胞聚居于此,是云南省布依族最为集中的一个县。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布依族人民创造了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布依族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将罗平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布依族生态文化资源有机结合,是罗平布依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脱离了丰厚的布依族生态文化底蕴, 罗平布依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就难以形成特色。布依族生态价值观的挖掘和呈现可以说是罗平生态文化旅游的“魂”。

罗平布依族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是深深根植于布依族人民所生活的那一方水土之中的,缺少了特定水土的滋养,文化便难以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罗平布依族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民族生态文化如果不与布依族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其传承利用保护就很难落到实处。所以当地政府在发展文化旅游业时一定要与挖掘、传承与发展布依族的传统生态文化联系起来,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即推动罗平生态旅游的大发展,也为罗平布依族生态价值观的传承利用提供契机。

三、生态旅游的深度挖掘是罗平布依族传统生态价值观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借助罗平旅游业大发展的契机,在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传承与发展罗平布依族传统生态价值观,这无疑是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那如何在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传承与发展罗平布依族传统生态价值观呢?可以从打造布依族生态文化村落、创新开发布依族特色旅游商品、编排布依族特色歌舞、渲染民族节日气氛等方面入手。

(一)打造布依族生态文化村落

民族村落的打造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实也是民族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尽管罗平县已成为云南省的旅游大县,民族文化也成为旅游的一大亮点。但实事求是的说,罗平目前还没有打造出一个像样的民族村落,这在罗平的民族文化旅游中是一个缺憾。

一个真正的民族村落必须是这个民族先民生产生活的真实缩影,所以打造布依族生态文化村落必须引导村里的老百姓回归到最本真的布依族生产生活方式中,不管是上悬下空的“干栏式”房屋,还是以蓝黑为主色调的对襟衣,也或头上包着的头帕,还有香喷喷的花糯米、酸肉、糯米粑等,都是布依族生态文化的象征。布依族村民们依着传统的方式去生产生活,该生产的生产、该吃饭的吃饭,该祭祀的祭祀,该对歌的对歌,不必拘泥于外界的干扰。这本身就是布依族生态文化就有效的活态传承,也是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当然政府在引导民族村落建设时,也需要考虑村民们的经济诉求,给予相应的经济补贴,让其安心以传统方式生产生活。endprint

(二)创新开发布依族特色旅游商品

当商品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商品便充满了吸引力,从而有了市场。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利用布依族生态文化,在对罗平进行民族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忘了民族商品的开发。

布依族作为农耕民族,最喜欢的食物当属大米,特别是对糯米食品尤为热爱,其加工制作特色明显,独具一格,有著名的花色糯米饭、糯米粑、糯米粽等食品,还有以酸为主的各种辅食,如酸汤、酸菜、酸虾、酸鱼等,还有腌肉、血豆腐、香肠各种腌制品。这些别具一格,风味独特的食品都可以在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商品出售。其次还有具有民族风情的布依蜡染布制成的各种制品、刺绣、银饰等,还有最具布依族特色的竹编、竹雕等都可以开发成为商品。一方面可以带动布依族居民经济效益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但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是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只有让布依族特色商品的有用性充分体现才能拓宽销路,获得盈利,从而坚定布依族民族文化传承信念。要充分体现布依族特色商品的有用性就必须站在游客角度来思考布依族特色商品的创新开发。比如在民族织品的生产上可改善传统蜡染布易脱色等问题或采用新的布料,提升其使用价值。也可以以保留布依族服飾的基础样式为本,设计新的色彩和风格满足游客们追求时尚的心理,进而强化其购买的欲望。

(三)编排布依族特色歌舞、渲染民族节日气氛

民族歌舞、节日及各种习俗均是民族生态文化的最好体现。传承和保护布依族生态文化就需要把这些文化形式一一呈现出来。布依族的民间歌舞几乎都来源于生产生活。比如织布舞、舂碓舞、响篙舞、生产舞、丰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歌舞形式反映的是生产劳动的过程,而花包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红灯舞、刺锤舞、傩舞等则是反映布依族的民族习俗。在发展罗平生态旅游的同时,可以把这些歌舞精心编排呈现给游客,作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途径之一。

此外,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有跳花会、三月三、六月六和查白歌节、祭祖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充满了原始性和神秘性,通过渲染这些节日的气氛,吸引游客或参与或感受,可以让游客更好的了解布依族生态文化的来历及内涵,凸现布依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升罗平生态旅游建设的内涵深度。

参考文献:

[1]韦启光.布依族文化研究[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2]王金玲.布依族服饰民俗中的文化生态[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3]臧国书,李艳萍.论罗平布依族禁忌习俗中的生态功能[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本文为曲靖高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课题阶段成果(QJGXSKL16018);作者简介:[1]代春燕,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研究;[2]恭元芳,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布依族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