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散记(二题)

2017-09-12 05:50
夜郎文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布加勒斯特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关 岛

国际列车

去南斯拉夫,是我暑假远足计划锁定的第一个目标。铁托、米洛舍维奇、波黑战争、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一切都让我无法回避,无法与它擦肩而过,假如不去看它一眼,我肯定会在往后的日子里无尽地懊悔。赴南手续出人意料的简单,签证申请一天就获准了,只交付了2美元签证费,这在我已去过的国家里是前所未有的,可见这片战火绵延不息的土地隔离了世界人民对它的旅游热情。

2006年夏天,我和留学的同学们一起,顶着七月滚烫的骄阳上了路。坐上前面带有“国际”二字的列车,生平还是头一次,但远不如想象中的漂亮舒适。从布加勒斯特到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列车要走近二十个小时,车厢里却没有卧铺。盛夏酷暑,没空调的车厢恍若蒸笼,一会儿我们就汗如雨注,闷得透不过气来。记得当时有个同学带的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是40℃。男生们更是把国际列车想象成一个有吃有喝的地方,居然什么也没带,要不是我们全力支援,怕是一路难耐的饥渴无法支撑他们抵达终点。在罗马尼亚乘火车必须准备充足的饮食,它不同我们国内,车上和沿途小站都有大量的食品供应。列车在午夜时分到达离南斯拉夫很近的城市蒂米什瓦拉,它是罗马尼亚第三大城市,并一度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剧变的导火索就是在这座城市点燃。午夜的蒂米什瓦拉站人声鼎沸,一批扛着大包的旅客吵吵嚷嚷地挤上车来,其中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强行闯入我们的包厢并用粗鲁的声调让我们都站起来,然后以极快的速度掀开座椅,从编织袋里掏出一条条香烟塞进去。走私?我们恍然大悟。他们藏好香烟后,便生硬地做出一个让我们坐下的手势,可我们哪敢坐啊,早就听说罗南边境上的警察很坏,想着法子找茬敲诈旅客,而我们的座位底下藏着走私的赃物,万一警察搜查出来我们可是有嘴也辩不清了。大家商量了一下,仗着人多胆壮,决定把走私货扔出我们的包厢。我们刚刚把座椅掀起来,就看见隔着包厢玻璃有几双恶狠狠的眼睛,看样子一旦我们行动可能会招来一场殴斗。我们虽然人多,但只有几个不堪一击的瘦弱男生,恐难对付那些膀大腰圆的老外。令我们奇怪的是座位底下空空荡荡,香烟早已没了踪影,难道他们会施魔法?

尽管从蒂米什瓦拉上车的倒爷个个举止粗鲁,还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暗暗跟在后边,发现他们都是结帮成伙的,编织袋里的货物无非是一些香烟、日用品之类。倒爷们的动作非常敏捷,上车后立刻在车厢两边布下岗哨盯住警察。另外几个则手持工具直接撬开车厢连接处和卫生间的顶棚,把货塞进去再重新安装好,然后分散开坐下,若无其事地远远守着自己的货。快要出境时,罗马尼亚警察开始挨个检查行李,居然一个走私货都没查出。我觉得这实在太像一出警察与小偷的戏,这些倒爷常年穿梭于这条铁路线,警察他们一点都未察觉吗?

在车上办完了出境手续,列车没走多远又停在边境线的一个小站上,上来几个高大威武的南斯拉夫警察,收走旅客的护照后让大家提着行李下车。旅客被集中到一个大房间里等候。我看见很多南斯拉夫警察上车搜查,他们会搜出藏匿的货吗?我突然为罗马尼亚的倒爷们担心了,结果南斯拉夫警察什么也没搜到。列车抵达终点后,我们才知道那些香烟原来藏在座位边的暖气管道里。

半小时后警察拿着护照回来了,他们很客气地让我们留学生先走,也没查我们的行李,而余下旅客的行李统统都被打开了。

列车终于驶入了南斯拉夫,那一刻,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照耀着我们,扑入视野中的并不是想象中战后的焦土,一片生机勃勃、绿意葱茏的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高粱地

刚到布加勒斯特不久就听说了高粱地,高粱地并没有一株高粱,它只是布加勒斯特的一个街名,那儿有一个很大的中国城,集中了百分之九十的旅罗华人。高粱地是罗语Colendina的译音,中国人这样叫,我感觉自嘲中还带了点酸楚。

中国城位于布加勒斯特市郊,称城是过于夸耀了,它其实就是围在简陋的砖墙里、再用铁皮隔成一间间店铺的大市场,里面密密匝匝,排列无序,仿佛迷宫,我每回进去都昏头昏脑找不到出口。第一次进去真像是回到国内某个小县的批发市场,满街的中国商品,满街的黑头发黄皮肤。我问一店主,你们都从哪个省来?他说天南海北哪里的都有。就这样一个地方,大约挤了几百家店铺,有近两万的中国人靠着它们维持生计,主要经销国内运来的廉价日用品。这些以服装、鞋帽为主的商品大多出自中国南方的乡镇企业,有许多商品的价格比国内还要便宜,便宜的商品在罗马尼亚穷困的阶层中有了销路。于是大批的罗马尼亚小商小贩来到中国城批发各种商品,再把它们分散到其他城市的每个角落。

据说1990年以前在布加勒斯特的中国商人廖廖无几,那时出国虽然已在中国大地上形成滚滚大潮,但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注视着发达的国家。人们不惜血本不计代价地朝着那些金光闪耀的地方狂奔,等到终于停下疲惫的脚步,睁开双眼才发现闪耀在面前的并非黄金,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幻。后继的人们多了些理智,他们把渴求发财的目光开始移向了东欧。1991年中国和匈牙利互免签证,大批中国人涌向匈牙利。记得那年我去荷兰乘坐的罗马尼亚航空公司的飞机上有一多半是前往匈牙利淘金的中国人,可他们连航空小姐“喝咖啡或茶”这样简单的英语问话都听不懂。很快匈牙利政府对滚滚而来的中国人惊慌失措,迅速关闭了国门。可匈牙利的市场早已挤满了中国人,一些走投无路、寻不到饭碗的,饱尝辛酸踏上了来罗马尼亚的路程。

布加勒斯特的市民渐渐发现晃动在他们眼前的东方面孔愈来愈多,但那时他们还沉浸在中罗两国源远流长的友情中,沉浸在对价廉的中国商品的喜爱中,至于后来发生的事我想那是谁也不愿看到的。

最先叩开罗马尼亚商贸市场大门的中国人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后的商品匮乏时期。那时的中国商品还有着物美价廉的良好声誉,所以销得很快。可当他们的钱包迅速鼓胀起来时,便有些按捺不住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甚至有些忘形。听说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那天,旅罗华人那个自豪啊那个激动啊,他们表演了一场空前盛大的庆祝游行。由名牌小轿车组成的方队前面是上百辆摩托车开道,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鼓乐鞭炮声,浩浩荡荡地穿过布加勒斯特最宽阔的十月大街。几乎每一个布加勒斯特的市民都目睹了那一声势浩大的场面,一时间他们有些发懵,更有些吃惊,这些中国人竟在他们的地盘上发了大财。

炫耀和显摆遭人嫉恨,果然几天后中国城的店铺接二连三地被撬。更糟糕的是,躲都躲不过的警察开始频频上门找茬,找茬的结果是要罚款。一多半的中国人不会讲罗语,看见警察拿着他们的账本指指点点就慌了神,他们无法应付警察的质问,听不明白警察在说什么,慌乱中掏出钱来塞进警察手里,警察立刻合了账本满心欢喜地走了。往后,警察们的腿越跑越勤,心越来越贪,华人赚钱越来越难。商品质量越来越差也是一个原因,一个在中国城经营羽绒服的店主告诉我,早先他进的羽绒服又轻又暖,很受罗马尼亚人的喜爱,但后来的却不断有人找上门来要求退货。有的厂家居然在羽绒服里塞的鸡毛,还带着鸡屎,这能不臭中国货的名声吗?

现在高粱地里的中国城早已失去了往昔的光华,目光所及几乎都是焦虑、愁苦和失落。背井离乡,当初是向往一个亮丽前景的,如今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是留下来赚不到钱,回去又还不起债。在远离祖国的土地上,在苦涩的岁月红尘中,他们该如何凝望那一天天的日出和日落呢?

不过也有成功的,高粱地旁边刚竣工了一个更大的市场,它的老板就是当年闯东欧的中国人,他是布加勒斯特的首富——一个身材不高、相貌平平的中国福建人。听说他还将投资3000万美元修建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东方式乐园。他要集自己一生的力量一生的财富圆一个东方之梦,了一个中国情结,让千千万万的罗马尼亚人站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仰望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为之惊奇为之折服。

在布加勒斯特一次华人聚会上,我认识了一位能讲一口流利罗马尼亚语的老太太。她是中罗两国建交后的第一批赴罗人员,当时还是花季少女,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汉语系任教,这一留就几乎留下了自己的一生。她的青春、人生的憧憬也在与几任罗马尼亚丈夫的离离散散中渐渐灰飞烟灭,几个混血的孩子都远离了她,回到家里唯有一个已患了绝症的女儿。我听后心里异常沉重,一个独居异邦的女人,一个生命即将燃至尽头的女儿,痛苦和孤独可想而知。

猜你喜欢
布加勒斯特南斯拉夫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IAR-93“秃鹰”攻击机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浅析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南斯拉夫农业发展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罗马尼亚航展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
“出轨” ———佩 夫(罗马尼亚)▲
西方选举
布加勒斯特之怒
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