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终成

2017-09-12 03:58田潇屹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大旱林县红旗渠

田潇屹

514个春秋,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这是一组骇人听闻的数据,发生在古文化之都河南的林縣。

水乃生命之源。大旱之年,缺水的林县,便进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庄稼无水灌溉,身体无水可饮,最严重的是随时面临的死亡。此时水的地位已然超过一切,甚至有人短暂的一辈子都不知水是什么滋味。这一切都诉说了一个惨痛的事实——林县无水。脚踩干涸、龟裂的土地,一群群蓬头垢面的人们,向天空伸出干枯的双臂,他们翕动着干裂的嘴唇,绝望地呻吟……这景象触目惊心。

可是,林县人民并未屈服。没有水,就引水来——引漳入林!

在28名初中学历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在政府给的300万元和3000万斤粮食的支持下,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著名的红旗渠开工了。

万事开头难。漫山放炮,不少人因为没有来得及撤退而从悬崖跌下,尸骨无存;有的挖错了渠线;急需要抓紧干的关键部位的工程却不能按时拿下来……工人安全、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给这项浩大的工程蒙上了一层失败的阴影。

那么,打持久战吧。林县人民索性在建筑工地安营扎寨了。睡在山崖下、石缝中,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林县人民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一锤一锤地凿出了红旗渠。天河终成!

谨以这篇小文,献给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的开拓者。他们用精神和血泪,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时代长河中成为了中流砥柱。

点评

开篇引用直观数据,以事实为铺垫,引出后文,劳动者拼搏的精神才更加令人震撼与赞叹。

作文围绕题目“天河终成”展开叙述,层层递进,感情一步步升华。从“引漳入林”事件的前因后果,到“红旗渠”的辛苦修建,小作者以细致的描述,表现了在艰难环境中顽强拼搏的劳动者的精神。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旱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的“难”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高招
高招
《红旗渠》
重见天日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作用 培育新一代红旗渠精神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