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台农业合作下四川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2017-09-13 18:26钟太刚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3期
关键词:农村

钟太刚

摘要:随着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加深、农业外向型的拓展,在深入分析四川农业发展特征和基本态势、四川农村产业融合基本模式和主要进展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四川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及台湾农业发展优势,川台通过加强经验交流互鉴、加强融合试验、深化三次产业融合合作、合理促进农业发展要素双向流动来推动四川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川台农业合作;农村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3.011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围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支持政策。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業融合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指出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与此同时,近年来四川农业外向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开放合作范围不断扩宽,农业合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农博会和川台农业合作步上新台阶,成为四川农业领域开放合作的特色,“跨界”发展成果丰硕。在这样的背景下,川台农业合作对于推动四川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四川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四川农业发展特征和基本态势

1.1发展基础优势突出

一是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平原占53%、丘陵占129%、山地占77%、高原占47%、水域占185%,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冬暖夏凉、西部高山峡谷高原冬寒夏凉,多样的农业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孕育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适宜于多样的农作物生长,是支撑四川农业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二是农产品产量大、特色鲜明。四川粮食作物种类繁多,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七位、西部第一位,也是全国五大林区和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其中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外销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稻田养鱼、水库养鱼单产居全国第一。三是农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四川金沙文化、三国文化、九寨沟、峨眉山等文化和自然风景资源独具特色;攀西和秦巴山等生态优良、物产丰富,适合发展生态康养产业。依托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农业进行多功能开发,深度拓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是四川未来一个潜力极为巨大的农业投资方向。

1.2发展条件逐步改善

一是农业基础项目加快建设。截至2015年底,四川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496万亩,现有各类水利工程使得有效灌溉农田面积累计达到4095万亩,占四川耕地面积4052%;农村公路总里程和农网配网总投资均居全国第一。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机构总数居西部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以及培育了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等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三是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成效显著。2015年四川省森林覆盖率36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4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大力开展实施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修复行动,结合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农业进行多功能开发,深度拓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是充分利用四川生态资源开展农业投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时期。

1.3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一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四川省现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3个、示范点2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1个。农村服务行业蓬勃发展,2015年底,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76%。二是森林康养产业和创意农业积极发展。依托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民居、民族村寨等资源,结合文化创意和设计等,打造具有农耕文化、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美丽村庄等新型业态也快速发展。三是电子商务建设日益兴起。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行动上,四川积极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16年四川省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总数达到37个,居全国第一;截至2015年底实现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3708亿元。

2四川农村产业融合的基本模式与主要进展

近年来,农村一二三产业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交叉融合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使综合效益高于每个单独的产业之和,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四川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多种模式。

2.1新型经营主体融合模式

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把龙头企业作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自营、联合、参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发挥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优势,向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等上游环节延伸,向品牌、流通、服务等下游环节拓展,打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在龙头企业内部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四川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1337万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70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在全国排位前列。二是农民合作社为主导的加工、服务延伸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合作社在联合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农产品加工、仓储和销售,实现优质原料的就地转化。2015年底,四川省在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58万个,出资总额达14669亿元。三是以家庭农场为主导的社会化服务拓展模式。引导家庭农场提高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做到农业生产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结合。

2.2农业产业融合模式

一是以特色产业为载体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模式。以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整合政府、企业和民间各方资源,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开拓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多重价值,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二是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农业产业集群模式。产业化集群可以降低龙头企业投入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的损耗和费用,提高集群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次也能够引导产业向纵深发展,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将更多的增值空间留给农业、留在农村。三是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线的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合同契约为主的交易联结,再到服务资源共享的要素联结,打通了存在于各主体和各产业之间的障碍,每个主体都获得比单打独斗更多的收益,极大的调动了主体间打造全产业链条、促进融合发展的积极性。endprint

2.3农业要素融合模式

一是以土地要素为纽带的土地经营权入股模式。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农民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农业生产的收益,还可以参与企业经营,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带来的增值收益。企业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二是以技术要素为媒介的“互联网+”模式。利用互联网把农业生产相关资源连接起来,创新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众筹认购、体验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将龙头企业与农户、经销商的信息互动、数据共享、利益共赢,使产业连接形成封闭环,既延长了产业链,又紧密了利益链,使产业各主体共享利益、共担风险。三是以休闲、生态为特征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立足一产,依托“生态”、“健康”等理念,挖掘农业在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价值,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文化农业、休闲农业等农村发展新路径。

3川台在农村产业融合领域合作的展望及建议

在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三生农业”,目前已形成旅游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阶段,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游憩均跳出了规模经营经济思维,向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延伸转型,“乡村花园”、“乡村民宿”、“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已有较大发展,形成了许多成熟经验,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看,四川和台湾两地在发挥各自优势,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领域都已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投资环境,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3.1加强川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经验交流互鉴

经过近几年的机制化建设,川台农业合作论坛作为四川农业开放合作的一大特色举措,成为深化川台农业合作和提升四川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载体,应在三次产业融合经验交流互鉴上建立更广更深的合作机制。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和试验基地,推广台湾农业优质品种和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协作关系。特别是要率先加强川台两地民间层面的农业合作和交流,以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大户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合作与交流,构建川台两地更加畅通有效的农业合作与交流机制。

3.2加强川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试验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展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创建和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建设,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走出去、引进来”,推进川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在试验区建设获得突破之后,可设立扶持试验区建设专项基金,对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

3.3进一步深化川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合作

两地农业互补,理念交汇、智力碰撞,交流层次高、涵盖内容广,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赋予了农业崭新理念。鼓励台资企业通过入股、合作、自建等形式,来川兴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生态康养、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投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业态。支持创办研发中心、生产服务公司、发展投资公司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在川台资农业项目已达200多个,投资超过20亿美元,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多个领域。

3.4合理促进川台农业发展要素双向流动

鼓励川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既引进台湾投资商来川投资,也包括四川企业到台湾投资。建立健全川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川台人才、资金、技术、文化等要素双向流动和良性互动。四川凭借农业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特色产品、市场巨大的比較优势,而台湾在精致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比较优势,开展广泛合作,促进农业发展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发展共赢。

参考文献

[1]吉锐.2015年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EB/OL].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20160527.http://www.snsc.gov.cn/agriculture/3263.htm.

[2]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Z].川府发[2017]28号,20170428.

[3]梁立华.农村地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6,(08):7477.

[4]芦千文,姜长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对湖北省宜昌市的调查[J].江淮论坛,2016,(01):1216.

[5]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08):1620.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我们的新农村
我们的新农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今日新农村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愿多出现这样的农村好报道
新天新地新农村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