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微博为例

2017-09-15 03:03戴画雨吴莹莹王新芳高颖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暴力价值观大学生

戴画雨 吴莹莹 王新芳 高颖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微博为例

戴画雨 吴莹莹 王新芳 高颖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本文以山东省某高校的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以微博为例,运用文献分析、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研,探析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最后综合研究结果,对大学生如何规避网络暴力、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出建议。

微博 网络暴力 大学生价值观

引言

近年来,微博的发展极为迅速,并以其强烈的“自媒体”属性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喜爱。由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大学生群体已逐渐成为微博的主要用户。然而,微博因其使用上的便捷性及其用户素质参差不齐,所发信息泥沙俱下,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自由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国内学者于近几年已经对网络暴力和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视角过于单一,只关注于网络暴力和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单方面的研究,在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尚未发现运用定量和实证研究方法对此问题进行的探究。因此,探讨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微博为例,试图解决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对策这两个问题,探析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构建网络暴力与大学生价值观之间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框架。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网络暴力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吸引了众多用户,发展极为迅速,具有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中,针对他人发表具有伤害性、煽动性、侮辱性的言论,使其隐私权、名誉权等个人权利受到损害,从而对当事人造成心理以及生活上困扰的行为。而微博暴力应归属于网络暴力的范畴中,微博暴力是指微博用户借助微博这一平台,在各自陈述观点时,部分用户对与其意见不同的用户进行压制和攻击,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暴力伤害。蔡楚泓(2011)在微博—乌合之众一文中运用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中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分析了在微博平台中关于群体传播的问题,他认为导致微博中舆论暴力频发的主要原因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1]。

现阶段,国内文献主要从三大方面对网络暴力进行研究:一是从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等纯理论的视角进行研讨;二是以某一具体案例对我国网络暴力进行解读;三是根据法律与道德对网络暴力进行探讨。对于网络暴力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现状解读、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这三大方面。

(二)价值观

纵观近几年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理论研究比较完善,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发现。主要采用实证的方法,且引入实验和量化分析的方法,使其信度和效度都有很强的说服力。纵观国内的期刊文章、硕博论文,虽然尚未形成一系列完整的价值观理论体系,但对价值观的研究已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拓展到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原理等领域。影响力较为广泛的价值观研究模型包括:G.奥尔波特等人对价值观的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问卷、M.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他们阐述了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原因以及对策,这些资料都为后来者继续研究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网络暴力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系

网络暴力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关系,通过文献难以发现相关的直接研究,可以借助于相近领域研究,来探讨他们之间的理论假设。杨晓(2012)在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流言、舆情分析与应对一文中阐述了微博的缺陷[2]。田娟,宋元林,李贺刚(2013)在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析一文中分析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常犯的网络语言暴力的类型[3]。陈文昌(2009)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与引导一文中,描述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随即提出建议和对策[4]。

佘砚在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适应性发展一文中指出,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微博这一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学习交流,他们在这种网络传播的新范式中不断地展示自我观点[5]。微文化正越来越深刻地融入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例如,信息获取方式的过于灵活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意识形态的深层渗透引发大学生认知偏差。周彼芬(2009)通过对新浪博客等大的门户网站进行长期的观察,并对参与其中的网民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发现微博的某些非人性化特点会产生道德冷漠现象,以及其自由、随意的属性导致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从而对道德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6]。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

(一)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统计调查的方法探究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于2017年4月-5月,对山东某高校各年级学生,采取完全匿名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问卷回收率为96.7%。所有问卷回收之后,进行了废卷处理工作,获取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在性别方面,被试者男性共179名,占61.7%,女性共111名,占38.3%;在年级方面,被试者大学一年级共28名,占9.7%,大学二年级共105名,占36.2%,大学三年级共134名,占46.2%,大学四年级共23名,占7.9%。

(二)变量测量

1.网络暴力

本研究借鉴罗漫妥(2013)开发的量表并对其进行修订,来探究微博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网络暴力进行研究。具体问题的答案分别为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无所谓、比较同意、非常同意五个等级。

2.大学生价值观

本研究采用赵腾(2014)、何琪(2012)、刘永亮(2006)的开发的量表并进行了糅合与修订,来探究大学生价值观。具体问题的答案分别为: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无所谓、比较同意、非常同意五个等级。

(三)研究模型

图1 本文研究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信效度检验

1.网络暴力量表的信效度

通过对量表进行KMO值和Bartlett检验,确认网络暴力测量项目是否适合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暴力的KMO值为0.886,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系数为0.000,说明数据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网络暴力做了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一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3.370%,因素负荷在0.824—0.879之间。网络暴力因素的a系数为0.927,说明量表具有良好效度。

2.价值观量表的信效度

价值观的KMO值为0.799,Bartlett检验的显著性系数为0.000,说明数据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价值观做了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1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4.592%,因素负荷在0.757—0.848之间。价值观因素的a系数是0.862,说明量表效度良好。

(二)假设检验结果

1.基于相关分析的假设检验

在确保量表信效度的基础上,对各个假设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之前,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相关系数都在0.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1 变量相关关系分析相关性

从上面表1可以看出,自变量网络暴力,与因变量价值观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前文的假设得到了验证。通过相关关系分析,发现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相关系数,但是并未发现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需要通过下一步回归分析来验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基于回归分析的假设检验

相关关系分析只能表明变量间是否存在关系,但无法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变量间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因此,需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进行检验。

把网络暴力作为自变量,价值观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F值为91.559,表明回归效果好,调整后的R方为0.485,表明网络暴力可以用来解释价值观总体变异的48.5%。 同时β值分别为0.778(P<0.001)。表明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2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回归分析

(三)深度访谈

此次调查研究运用访谈法,对山东某高校的15名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围绕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接触到的网络暴力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展开探讨。

通过访谈了解到80%的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受到了网络暴力的不良影响,比如有被访者产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以及往往把“赚大钱”“当官发财”作为价值追求目标和人生幸福标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被访者中也颇为普遍。此次访谈再次验证了假设的正确性。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高校学生的视角,通过对山东省某高校290名高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实证分析了网络暴力与大学生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本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暴力与大学生价值观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网络暴力对大学生价值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大学生网络暴力接触越多,价值观改变越大。

(二)建议

基于所得结论,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

1. 政府联合传统媒体,强化网络舆论引导

政府与传统媒体应在第一时间公开信息,将官方信息公开透明化。当网络暴力发生时,政府和传统媒体共同引导网络舆论,有效遏制谣言的爆发和不良言论的蔓延。

2.运营商合理把关、加强监管

运营商的合理把关体现在对用户身份的把关和对与网络暴力相关的舆论关键词的把关上,运营商应加强对网络实名制的管理,同时在网络暴力发生时,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监控,对相关用户予以处理。

3.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文明上网

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应提升对网络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制作与发布信息时,能够认识到传播的信息所造成的影响,通过自律规避网络暴力[7]。

(三)不足与展望

此次研究抽查仅以山东某高校为对象进行样本抽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够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结论将更具普遍性。

[1]蔡楚泓(2011)在《微博—乌合之众》[J],今传媒,2011,(8):99-100.

[2]杨晓.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流言、舆情分析与应对[J],新闻爱好者,2012:20-22.

[3]田娟,宋元林,李贺刚.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透析2013[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02):25-26.

[4]陈文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与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4-16.

[5]佘砚.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适应性发展[J],高校辅导员,2012(4):61-65.

[6]周彼芬.博客对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湘潭师范学报社会版,2009(1):51-52.

[7]李立田.微博暴力现象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3:24-28.

注:本文系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6年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资金资助,指导老师:万利。

猜你喜欢
暴力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反性别暴力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暴力”女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暴力云与送子鹳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向暴力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