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神百法静为先

2017-09-15 13:15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薛明新
益寿宝典 2017年10期
关键词:养神健康长寿养心

文/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薛明新

养神百法静为先

文/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薛明新

传统医学的诸多养心经典论说均一致提出“养神百法静为先”,即指“求静”是养心保健的基本方法,在此提出的“静”,主要是指心静,而想要清静养心,则必须以静为先。

养生之道,以静为先。静为道之本,静为动之体,若能动静俱静,则道可成。如能做到“虚极、静笃”,谓之性空。性空而后体能虚,体虚而后气能灵。空、虚、灵三者结合,成为一体,这可以说是养生的上乘功夫。空到极时,谓之“太空”。

所谓的静,即清静、心静。具体指心无邪思、心无杂念、清心静欲等。尽管我国古代有不同的养生流派和众多见仁见智的养生方法,但对“静”的重要性认识则是一致的,皆以此作为养生的基本方法,强调养神务必先求静。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和道家,享年83岁的庄子,是我国清静养生学的代表人物,他和老子最早提出了清静养生的思想。庄子以水为例,他说水在平静的时候,尤其清澈透明,所以如能保持精神世界也平静如水,则必能身体也健康长寿;老子也明确指出,清静就是“返璞归真”、“清静无为”,人应少私寡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养神心静,即以静制躁,努力保持心情的宁静,从而使身体各项功能保持正常和稳定,达到养心养生,健康长寿的目的。

要做到心静,须从“静六欲、节喜怒、僻静居”等方面入手,将“静”融于一切日常生活之中。

静 六 欲

六欲是指名利欲、滋味欲、声色欲、货财欲、佞妄欲、沮嫉欲。有些人对物质享受、权势名利追求太甚。他们拥有了,还会得寸进尺;失去了,会心灰意冷;得不到,会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去猎取,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心里一时也得不到安宁,长此下去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有些人性生活无度,恣情纵欲,既耗肾精,又扰心神,轻则腰膝酸软、头昏目眩、未老先衰,重则染上花柳、梅毒甚至艾滋病等,惶惶不可终日,抑郁自杀者不在少数。因此,少私寡欲是静神的主要手段,对于名誉、地位、金钱等身外之物,不必过于苛求,不要看得太重。食色性也。性欲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益健康,但过度则伤害身心,一切应顺其自然,凡事知足常乐。

节 喜 怒

喜为心志。在正常情况下,喜可缓解紧张情绪,然过喜则伤心。怒为肝志,正常情况下,怒可使人刚勇,但过怒则伤肝,使肝失疏泄,气血紊乱,心神无主。如高血压患者,因暴怒引起血压骤然升高,脑血管破裂形成出血性中风,或者引起脑血管痉挛形成缺血性中风。轻则偏瘫,重则神昏而死,临床屡见不鲜。所以要心静长生,必须节喜怒,平七情。如《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正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为一时一事而过喜,亦不为一时一事而动怒,时时告诫自己保持气和志舒无忧虑的心境,遇到突发事件,能坦然处之,静若处子。

僻 静 居

古人言“静益寿,噪损寿”。安静的居住环境有益身体健康。如唐代名医孙思邈老年时,就选择山青水秀的环境,造屋植树,种花修地,独自在那里养老而获得长寿。古代的寺院古刹,一般也都选择在深山老林、依山傍水之地,以求佛心清静。

研究发现,安静的生活环境,有益于身心健康,可以使人的寿命增加。相反,过强的噪声会打乱人的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平衡,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会使人厌倦不安、心情紧张、失眠等,从而损害健康,不益于长寿。

当然,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像古人一样去隐居山林是不现实的,除尽量设计安静幽雅协调的居住环境外,还应多创造机会,利用节假日暂时远离红尘闹市,去郊游踏青,寻访古迹。看云飘叶落、花开泉涌,听鹤鸣松涛、嫩竹拔节,则会心旷神怡,消除工作之疲劳,减轻心理之负担,有益健康。

此外,居静处,则目清耳静而神气内守心不劳。《千金要方》中有“耳听淫声,目睹邪色,更伤其神”之说。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到不视不听,但寡视少听,减少外界刺激是可以做到的。所谓眼不见心不烦,耳不听也就心不乱,道理也在于此。寿

猜你喜欢
养神健康长寿养心
夏至重养心
篆刻欣赏
爱情使我的父母健康长寿
夏至养心喝“三茶”
“养神”刍议
夏季穴位养心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人民健康长寿的中国
一位台湾老板的健康长寿经
形神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