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化有无限可能

2017-09-19 03:38
中国卫生 2017年10期
关键词:病种计生委医疗机构

文/本刊记者 连 漪

医疗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支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力支柱。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健康中国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这给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使命,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医院信息化作为医疗信息化的起点,受到业内各方的高度关注,各地,各医疗机构也在纷纷进行探索。近日,由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共同主办的2017年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网络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多位专家从管理、技术、应用的角度对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

医院信息化是起点

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信息化与大数据应用办公室副主任唐勇林:

医院信息化是整个行业信息化的起点,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落脚点,离开了医院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就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根据全国健康信息化和大数据发展规划,医院信息化建设有4个方面的工作需要重点关注:一是服务智能化。全国健康信息化五大工程之一就是便民惠民智慧医疗工程,通过智慧医疗建设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医院需要完善基于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台。重点完善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就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便捷就医。

二是功能建设标准化。医院信息化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医院的标配,不同等级的医院应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实现相应的功能。

三是区域一体化。医院信息的核心价值在于整体和整合,通过医院信息平台应该能将医院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通过区域平台将区域内医院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信息协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四是安全保障体系化。医院安全工作如何重视都不为过,医院信息涉及国家战略安全、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应该把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安全保障同部署、同实施、同推进。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

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全民健康信息化要做到:横到边、纵到底、互联互通,全方位、高质量、集成管用,重服务、强管理、提升治理。按照这个思路,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不断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立了1个国家级数据中心和中医、公共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食品药品监督以及卫生监督6个业务应用平台。在“1+6”构架的基础上形成两朵云,一朵是私有云,主要满足管理需要,另一个是公有云,服务于社会。在平台上实现“六统一”,即数据统一采集,标准统一使用,接口统一开发,业务统一整合,门户统一继承,资源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众多、信息分散、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ID、标准问题尚未解决,而健康信息需求旺盛,基于这4个复杂情况,我们设计了国家健康信息共享顶层架构,形成这个架构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信息共享。架构形成的基石是标准,没有标准,平台也无法形成真正的互联互通。标准对信息互联互通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各种标准测评,也提升了各家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支持下,国家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牵头制定了283项标准,从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到区域平台,覆盖目前90%的信息化建设重点任务。

医院信息部门的定位是个关键,如今医院的信息部门,必须是管理者、需求者、技术实现者3种角色的合体。医院信息化系统是从管理系统到临床系统再到服务系统,目前已经进入第3个阶段,随着系统由单系统到多系统再到平台化的发展,数据精准智能是下一代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方向一定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智能化系统,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为临床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管中心主任孙阳:

信息技术在医管中心对44家委属委管医院实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考核期间,分布于11个地区的44家医院的患者通过微信二维码和App直接进入医管局公众号回答问题。一个月之内共回收问卷25万份,最多一天收到问卷1.6万份。信息技术让群众与机器实现直接连通,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使数据实时收集和展示。在机器面前,44家医院和1万家医院,25万份问卷与2500万份问卷没有区别。数据信息技术还可以实时可视化展示,

唐勇林

胡建平

孙 阳

如何让医疗监管搭上信息技术的快车对于医疗监管部门来说,是个值得思考的全新命题。新技术固然重要,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思维更加重要。下一步,医管中心设想将通过互联网技术,实时掌握全国人民就医的感觉和医务人员工作的满意度。

钟东波

许 速

改革离不开信息化支撑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

医药卫生改革离不开信息化支撑。4月8日,北京3600多家医疗机构同时启动医药分开改革,参与改革的单位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功能定位差别很大,信息系统多,4个月以来,改革运行整体平稳,效果理想,改革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在信息技术的保驾护航下,3600多家医疗机构实现平稳切换,做到了零故障。

信息化为北京医药分开改革提供支撑主要体现在3个环节:

一是利用信息化提高改革方向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北京医改的平稳运行离不开科学的测算。测算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医疗机构的测算。医疗机构测算的第一个层面是全市二级以上136家医疗机构的测算,财务系统不仅要算全市的总账,还要对每家医疗机构进行数据测算。改革前,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占比从20%多到80%多,差别很大,通过与发改委配合,经过11次调价,保证所有医疗机构改革后减收最高不超过2%,确保方案能够被医院接受。第二个层面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区属医院财务数据和医疗服务数据进行测算,使其在财务上也保持平稳。

除了医疗机构外,改革同时还要考虑百姓的承受力。北京市利用大数据从所有病种中筛选出435项价格调整之后受影响最大的病种。通过与医保协商,将排名靠前的病种通过其他医保补偿方式进行补偿。以此来缓解百姓看病负担。

二是信息化支撑改革政策的执行。第一是在改革开始前一个月对药品阳光采购平台进行调整,平台上现有4万个药品品规和3000家药品生产企业,在改革开始之后,平台上采购活动依然运行平稳。第二是对全市拥有信息系统的2605家医疗机构提前做了系统改造方案,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制定了改造流程和技术指南,在4月7日下午6时到4月8日凌晨6时2605家机构分批次全部切换成功,完成了测试。

三是信息化加强改革效果监测。北京市遴选了373家医院作为监测点,这些医院的业务量占到全市的80%,在改革前两月,这些医院做到每天有日报,每周有周报,每月有月报,监测运行效果,及时改进措施;利用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提醒医院进行成本核算,加强经济管理措施;开通舆情监测。北京医改两个月,相关信息发布量达到25万,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针对疑惑及时进行引导,从最初大约30%的负面信息到目前不到3%的负面信息,信息化监测能力不断提升。

如果没有信息化,医药卫生改革政策不可能精准,执行不可能做到高效,监测不可能做到及时,可以说信息化为医改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原巡视员许速:

信息技术助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通过大数据来建立标准是关键。上海市采取的方法是行政政策与科技手段协作推进,任何政策的出台背后,都会建立信息化和大数据的管理体系。

对于公立医院。上海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测算出病种指数。具体来说,就是基于客观数据,按照疾病诊断和技术应用设定病种组合指数,测算公立医院平均病种组合指数,形成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产出评价的度量衡。通过分析病种与效率、技术、费用、资源的关系,科学评价公立医院服务效率、技术水平、费用控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所以,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度量衡,通过度量衡测算价值指数,而后确定价值定位,有了价值定位最终形成价值取向,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病种计生委医疗机构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湖南省:按病种收付费新增胃息肉等54个病种
“新病种”等十五则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看病花钱,心里“有数”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健康服务业基金筹建工作五步推进
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张祖芸:全面落实健康服务业统计监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