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办医松绑之后

2017-09-19 03:38
中国卫生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办医医疗机构公立医院

文/本刊记者 连 漪

随着政策逐步“松绑”,多元办医格局已经形成,社会资本办医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资本办医所面临的隐形壁垒尚存。在近日召开的“2017中国社会办医暨医院管理高峰论坛”上,业内各方就社会资本办医该如何抓住机遇,优化管理,迎接挑战展开了讨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

怎么有利于人民健康就怎么办

医疗应不应该算作健康产业?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产业应该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综合,而医疗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公共事业,所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医院不应算在产业的范畴内,在这个层面上,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与公立医疗机构应该一视同仁。

怎么理解一视同仁?如何做到一视同仁?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社会办医面临的“弹簧门”“玻璃门”情况还是非常明显。社会办医在政策上的阻力正在逐渐消退,而更大的阻力在于观念,对于社会办医的传统观念应该不断转变。从另一个方面看,公立医院也要改变管理制度,逐渐改为真正社会办的医院,虽然同是社会举办,但二者可以在所有权方面有所差异。

目前,社会办医的难点也是关键在于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为此,公立医院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特别是要尽快明确公立医院医护人员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有什么权,有什么责?政府承担什么责任?社会办医形式多样,有一些注定不可持续,但也有一部分正在快速发展,它们得到了政府和百姓的支持,灵活的机制可以调动很多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这样的形式是否可持续?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完善相关规定,明确医院和医生的行为边界,这样不仅对公立医院的医疗可持续,人力资源可持续有利,让医护人员执业更灵活,让优质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对社会办医也有利,因为只有这样,社会办医才可能有规划的发展。

未来,应该更多的鼓励社会资本到基层举办全科诊所。我国分级诊疗政策非常明确,应该让基层医务人员更多服务人民健康。但我国基层工作薄弱,全科医生少,尽管国家鼓励基层医疗发展,但整体活力仍显不足。所以,基层医疗的发展空间很大,包括健康保健,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让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转为社会举办,多元化的举办模式对基层医疗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很大的促进。

所以,社会办医要树立自信,扬长避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树立典型,当前社会办医疗机构已经在我国医疗行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希望不论社会办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诊所至于其他形式的社会办医,都可以在多元化环境中创造新的经验,树立新的典范,带动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目标只有一个,怎么有利于人民的健康,我们就办什么事,就怎么办。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黄洁夫:

破除社会办医的隐性壁垒

说到社会办医就联想到莆田系,这是对社会办医的误解。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为社会办医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很多隐性的壁垒尚未打破。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公立医院不能算是真正的公立医院,因为公立医院的目标不应该是创收,而社会办医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不够成熟。所以,想把社会办医做大做强,关键的问题在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的体制不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发展瓶颈就永远突破不了。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就在于医疗卫生人才,一定要遵循“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让医疗卫生人才可以在基本原则框架内自由流动,自由执业。只有这样,社会办医的瓶颈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

社会办医要积极融入改革

2016年年底,国办出台、关于“十三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规划,这个规划核心内容是5+X,5是围绕5项制度建设,X核心是3个方面,第一是人才培养,第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第三是如何推动社会力量办医,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5+X当中的每一项制度几乎都与社会力量办医有关,分级诊疗政策包容和鼓励社会办医参与其中,安徽天长以3家二级医院为龙头实施县域医共体,其中一家就是社会办医疗机构,深圳罗湖医疗集团30家杜康中心中有13家是由社会力量举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后政府按照买服务,医保一视同仁。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一定要熟悉政策,主动参与。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包含所有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相比,运行机制改革更灵活,同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中对医疗机构的规则和要求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同样有效。

流通领域的改革现阶段对社会办医影响不明显,但其潜在影响不容忽视,社会力量办医对流通领域的控制比公立医院好,但公立医院经过改革缩小了差距,社会办医的核心竞争优势实际上就会减退。另外,国家对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高值耗材的整治和改革,势必将群众就医费用压缩,综合监管更是如此,这些改革的实施对社会办医疗机构不是威胁,而是挑战。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

找准定位 错位发展

近年来,推动卫生管理部门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修改的主要动因是社会办医力量。包括医疗机构类别的增加、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的建立,也包括一些硬件设施要求的门槛进一步降低,这些都是基于社会办医的需求对政策所做的调整。同时,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社会办医的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专门针对社会办医的评估也有很多。医保支付方面也执行同等待遇。在学术领域,社会办医在评级、评优和科研项目中所占的份额和比重越来越大,社会办医的蓬勃发展,吸引着公立医院体系中很多人才投入其中,实现更多个人价值。在卫生领域中,社会办医激发了行业的创业活力,行业发展培育了众多新型业态。所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办医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虽然如此,社会办医还是在人才上遭遇了发展瓶颈。目前,社会办医疗机构中的人才主要还是“两头多,中间少”所谓两头一头是刚刚毕业的年轻医生,没有太多临床经验,另一头是退休医生,缺乏中坚的骨干力量。所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今年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以往规定在职医务人员是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修订后,取消了这样的限制性条件,旨在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专业优势,鼓励医务人员的创业积极性。另一个政策上的利好是建立了区域注册制度,区域注册制度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医师多点执业,从医师执业注册管理的角度来讲,政策上已经没有障碍,但是造成医师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的局面最主要的障碍还存在于人事薪酬制度和政策。国家出台区域注册制度或是鼓励医师多点执业一方面是要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这其中也包括解决社会办医人才短缺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是让医生能够多一条途径取得阳光体面的收入。

从医疗机构上来讲,随着“放管服”改革的逐步推进,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新增加了独立设置的5类医疗机构类别,并且配发了相应的管理规范。应该说对于丰富国家的办医层次,丰富医疗服务体系,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目前全国的情况来,截至2017年4月底,全国社会办医疗机构共44.4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45%,增长率高于公立医院。

虽然数量占比高,但社会办医在规模和档次上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这里的规模和档次是从医院内涵来讲,大而全并不是社会办医真正的优势所在,长久的之道是要找准定位与公立医疗服务体系错位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赵平:

“玻璃门”只出现了裂纹

当前,从医院数量来看,我国医院出现民进公退的趋势。2016年,我国民营医院数量已占全国医院总数的57.7%。社会资本在我国卫生总费用的投入当中占41%,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

虽然国家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各项政策也向社会力量倾斜,但是,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面临几个问题,分别是品牌、人才、市场和效益。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就如同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却又不知道如何退出。挡在民营医院面前的“玻璃门”现在仍然没有被打破,只是出现了裂纹。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

要给予足够的包容和时间

在国家战略部署下,社会办医得以快速发展,满足国家对于健康事业的高标准仅靠中央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社会资本的参与必不可少。

社会办医院近年来虽然在数量上呈现优势,但还面临很多发展困境。第一是人才,这是制约社会办医发展的首要因素,第二是体制,社会资本真正大量涌入我国医疗市场是近10年的事情,而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医疗服务体系,在这样的布局下,重新调整和制定政策需要时间,此外,提供同样质量的服务,补偿机制应该是一样的,成熟的体系应该是同质同酬,公立医院能够靠财政补偿维系发展,但是社会资本办医的缺口怎样弥补?这个问题的化解也需要时间。即使外部环境足够成熟,社会办医自身的成长也需要时间。第三是理念,事业编制、保险同轨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医生和患者的理念就无法实现转变。

对于社会办医,要给予其充分的包容和时间慢慢形成口碑和规模,不能因为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不规范问题就对其全盘否定。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医院副院长杨海龙:

社会办医如逆水行舟

用两句话评价目前社会办医院发展的情况,一是多而不强,二是整体边缘化。社会办医目前面临的形势应该叫做逆水行舟。从数量上虽然超过了公立医院,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院的服务量比例是4:1,存在巨大反差。

根据第三方公司所做的排行榜可以看出社会办医的发展呈现几个特点:转制医院发展迅速、原创医院初创阶段最为艰难、地级市原创综合医院发展相对较好,省级城市专科医院有发展空间。

作为新建设的社会办医院来说,想要在医疗市场立足,首先要找准服务对象。目前,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2005年以后公立医院的大规模扩张以及社会办医院的兴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城市化。比如,外来人口是包括东华医院在内的大部分社会办医院的服务对象。

人才的确是社会办医院难以突破的瓶颈,怎样把人引来和留住?这是社会办医院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其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果把制约社会办医院人才发展的因素进行排队,第一是安全感,第二是医院实力,第三是医院文化氛围。

对社会办医院来讲,最好的宣传并不是广告,而是提供优质的服务。社会办医院想保持长期发展,就要增强医患信任,增加医院与患者的黏性,唯一的办法,还是优质服务。

猜你喜欢
办医医疗机构公立医院
北京某公立医院合同管理与控制的实践探索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十部委:严控公立医院数量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北京新政促进社会办医
试析公立医院采购工作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