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手艺里人与情

2017-09-19 21:21孙凝异赵罡顾晓兰
中华手工 2017年9期
关键词:研培重庆

孙凝异+赵罡+顾晓兰

回访,释义对别人来访后的回拜访问,多用于商业销售与法律领域。在文化部、教育部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里,对学员的回访,则是一项重要又别开生面的工作。

研培计划,是以传统工艺类项目为切入点,利用高校的学术与教学资源,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从而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增加活力。研培院校则利用假期,对参与培训的学员实地“家访”。

2017年7月底,在重庆市文化委钟建波副主任、非遗处王发荣处长的安排下,非遗处调研员潘利陪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赵罡院长、钱锦华副院长及相关项目专业教师,并特邀江苏工艺美术大师陈忠林一行9人,走访重庆8个区县,回访了近20位学员,同时也对各地手工艺发展的真实现状调研,亦遇见了蕴藏在手艺里的人情与美好。

微小的个体亦有放飞的梦想

进邱高利的工作间有些踌躇,上面挂着二手车的招牌,隔壁的洗车铺正在烈日下忙碌着。她说自己才搬来不久,一张大案台上,写的小楷墨迹未干。邱高利以前一直帮荣昌折扇厂刻扇骨,她说自己像机器一样工作,不停地练习刀法,却从不懂创作。到了苏州,她不仅看到了留青竹刻,更是读到了苏作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回到重庆后的8个月,她一直在练书法,亦觉得自己在雕刻上逐渐有了创作能力。

有着同样感受的是雕合川峡砚的重庆民间工艺大师张礼雄。他做过木匠,也当过漆工,以前在姐夫开的一家石材厂工作,为石雕骨灰盒上漆。日子久了,也跟着学雕合川峡砚,拿着雕刀走到了今日。在苏州参加研培学习后,张礼雄说自己大开眼界,苏工的雕刻技法比重庆先进不少。以前自己做雕刻,只会复制图样,现在明白了什么是创作,要把心中所想根据材料本身的形态、特质等表现出来。但现在用砚台的人少,所以张礼雄平时也做木雕、石雕、琥珀雕刻。保证每月有收入,把日子过着走。

做雕刻的学员大多不是小年轻了,江津的杨稀童或许算年纪最长的学员。他和雷鸣是江津人,前几年,当地笋溪河里新发现了一种玉石——硒玉。于是枯水期,人们就来河里捡,周六拿到集市上卖。遇上多看几眼的顾客,喊价1800元,若是随便询价的,“二三十元也卖。”杨稀童笑。因为玉种发现时间不长,人们对硒玉的认识也不深,本地从事雕刻的人并不多,平时,他们就靠接加工过活。打磨和雕刻,从二三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回访当天,他们嫌家里环境不好,特地把作品拿到宽敞的区文化馆里展示,找了一块白色的塑料泡沫整齐摆放,特朴实。

在以个人为创作主体的学员里,刘海龙家的黔江石鸡陀土陶算是“家族企业”了。父亲做陶50多年,主要做茶具、酒器等小件,他的兄弟则做酒坛、泡菜坛等大件。两兄弟共同维护着一座紧邻阿蓬江、至今还在使用的13洞龙窑。石鸡坨土陶以白砂泥为原料,选泥最关键要靠舌头尝,酸涩的泥好,甜腻的泥一烧就坏。釉料则采用当地的红泥混合松木灰制成。刘海龙回家做陶的时间并不长,父亲原本计划8月带着海龙烧一次龙窑,但被搁浅了。“他从苏州学习回来后就开始勾勾画画,说是对土陶有新的想法。之后又要参加培训,烧窑,就再等等吧。”

从单打独斗到有亮相的窗口

手艺创作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从单打独斗,到形成团队或工作室运营,再扩大到公司产业化运作。这种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其实也取决于手艺人的内心。

做漆艺的陈芷月与秦燕,师从漆艺老师王宗秀和胡香维。重庆漆器厂原本与扬州漆器厂齐名,后来随着漆器厂倒闭,重庆漆艺的名声也黯然失色。在王宗秀与胡香维家里,都挂着满墙的漆画,桌面搁置着大小不一的漆盘、漆瓶。研磨彩绘是重庆漆艺的特色,徒弟们不仅学习传统技法,亦尝试制作实用器物,茶盘、茶杯、首饰等。在王宗秀的家里,或许是最热闹的一次回访,学员与老师家长里短地交谈。王宗秀站在一旁,和蔼地笑着说:“我也参加过培训,却只知道埋头做事,没想到徒弟们竞与每一位老师如此熟悉,相互间都能叫出名字,感情这么好。”

與落寞的重庆漆艺相比,荣昌安陶算是相对有活力的老品牌了。政府在安富镇建了一座陶都博物馆,集文物收藏、观光旅游、艺术创作于一体。不远处,还修建了一栋两层楼的安陶交易市场,为创作者与经营者免费提供空间,还有一座公共窑炉。90后学员罗莎与郭祖燕的家庭工作室便在此。两位学员的父母都在这里做手工艺品,培训回来后,她们更愿意尝试制作现代生活中常用的咖啡杯、随手泡茶具等,但对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价不太熟悉。赵罡院长向荣昌区文化委张辉文副主任建议,让年轻传承人去景德镇、宜兴、龙泉、德化等陶瓷产区看看,了解市场行情和行业发展趋势,以此更好地促进安陶产业发展。

走访了太多传统技艺作坊,位于九龙坡区核心商业圈万象城41楼的王晖工作室让人眼前一亮,这里雅致、时尚。王晖是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康宁的大徒弟,她与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的朋友共同成立了工作室,将蜀绣与服装结合。从苏州回来后,她创作了一组“凤求凰”作品,灵感源于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她用西汉时期的锁针在织锦上刺绣,寓意锦上添花,选择防尘防污的皮料包边,整体色调淡雅、纹样简练,是重庆为数不多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案例。

同样也是做蜀绣的罗守军,与妻子闫永霞在沙坪坝古镇磁器口开了一家店。与全国各地旅游区的纪念品商店类似,他们主要销售围巾、团扇等廉价的大众化绣品,手工刺绣的作品销售频率很低。因为生意太忙走不开,罗守军才代替妻子去参加一个月的学习,不想却接触到一个新世界。他想将自己收藏的蜀绣书籍图案整理出来,让妻子的刺绣有新的活力。回访当日,他竞临时决定背上行囊,加入回访的队伍里,去看看他的同学,看看不一样的手艺。endprint

随行回访的雕刻大师陈忠林说:“与苏州相比,重庆的手艺人分布比较零散,工作室几乎都设置在家里。他们应该有集中展示的地方,像在磁器口这样人流量聚集的地方亮相,增加曝光率,才能带动产品销售。”

产业化升级

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来自不同的行业,也从事着不同职能的工作,从手艺人到设计师,从运营者到管理者皆有。偏远地区的学员,以管理者或是创始人居多,他们的企业亦是当地有代表性的手工产业。

彭水的王光荣是一位靠制作民族服装起家、从事彭水苗族刺绣的企业主。他与妻子共同经营多年的玉荣苗家刺绣公司,也是一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每年,彭水有踩花山节和蚩尤祭祀两场大型民俗活动,因为当地只有王光荣一家做民族服装,他一年销售额约有400多万元。在参加研培学习后,他们做了一批中式男装,色调沉稳,简单大气,售价约几百元。他想把民族元素运用到服装上,做成校服、商务与政务服装。赵罡院长建议:“将刺绣元素与服装结合的很多,做旗袍比不过苏州,如果把彭水刺绣巧妙运用于男装,更有可能精准地获得细分市场。”

细说重庆的织造技艺,不得不提荣昌夏布。除了大众熟悉的壹秋堂品牌之外,天运麻艺这个家族企业也带来了很多惊喜。时尚的展厅里,夏布被设计成衣服、桌旗、手帕、袜子、纹帐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更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夏布的认识。马琳沁是位年轻的传承人,据她介绍,荣昌夏布一直处于生产坯布和半成品出口的状态,他们对夏布做软化处理后,再送到韩国染色。“染色技术我们实现不了,现在主要靠出口退税来生存。”她曾参加过研培学习,进入的是文房四宝班,虽然专业不太对口,但希望能找到触类旁通的切入点吧!

8天的走訪,只窥见了重庆传统手工艺的一角,却也勾勒出大致形态。传承人群大多零散分布于各地,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他们渴望交流、期待相互间在技艺与销售上进行合作,更希望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是凝聚力,也是吸引力。如同原本只有9人的团队,一路走一路看,渐渐增加到10多人。从学校老师到工艺美术大师,从媒体记者到培训学员,大家在看这个手艺世界的同时,也用脚步勾画出重庆多层次的传统手工艺地图,进而找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合适的方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培重庆
重庆客APP
基于“标准”和“需求”的研培课程资源研发与实践
毕节市关工委赴织金县调研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和研培中心建设情况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重庆非遗
在这里看重庆
主题混合式研培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再议研培价值观
TWO DAYS IN CHONGQING 重庆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