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交班对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

2017-09-23 02:26许林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交班交接班危重

张 惠,许林萍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陕西 西安 710061)

SBAR交班对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

张 惠,许林萍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陕西 西安 710061)

目的 探讨SBAR交班对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开始实施SBAR交班护理模式,在实施6个月后比较SBAR交班模式前后对危重患者病情的熟悉情况及护理质量。结果 实施后SBAR交接班护理模式后,按照提高幅度从高到低分别为: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质量、健康教育质量、医患沟通表达能力、护理风险预警评估能力评分;患者护理满意评分为(97.23±1.32)分,明显高于实施前的(80.12±0.98)分。实施交接班后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危重患者采用SBAR交班模式护理能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使得危重患者预警风险较低,值得临床借鉴。

SBRA交班;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效果分析

护理工作过程中,护士交班是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对于提升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1]。因此本文主要探讨SBAR交班对提高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为提升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质量提供合理的参考意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开始实施SBAR交班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使其熟悉SBAR交班护理模式的工作流程。

1.2 方法

1.2.1 SBAR交班模式的具体内容

组织医院护理人员进行SBAR搅拌模式培训,S表示患者的现状。要详细了解患者疾病现状,知道患者的姓名以及基本情况。B表示背景,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产生该疾病的主要原因,对患者的病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患者最近检查的数据。A表示评估。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仔细地评估,评定患者的生命状况。R表示建议,以得出的评估结论为基础,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护理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2.2 规范交接工作流程

对传统的叙述式的交班模式进行详细地梳理,找到传统交班模式中的条理不清、内容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交班内容中增加护理评估以及风景预警等评估项目。通过开展SBAR交班模式使护理人员能快速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掌握患者疾病现状。其次,对交班工作进行规范,交班者用简单的语言将患者的病情阐述一下,通过这种简要阐述患者病情的方式能有效地让其他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病情,促进其采取正确的方法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再次,针对不同的专科科室,医院可以设置不同的SBAR交接报告模板,交接报告模板要具有自身专科的特点。以科室诊疗的范围为基础,提炼交接班的重点内容。在设计交接模板时,要综合考虑专科疾病护理常规问题以及专科的具体特点。患者的病情不同,设置的专科模板也会具有差异性。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危重患者、新入院患者以及手术患者制作专科模板。通过设置模板的方式能有效地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促使经验不足的患者按照模板提示开展护理工作。SBAR交接模板还具有提示护理人员患者病情的功能。

1.2.3 SBAR交班护理模式实施效果追踪

在开展SBAR交班护理模式后,要对于实施效果进行追踪,考察护理人员的掌握情况。医院可以举行相应的会议,对护理人员进行现场提问,考察护理人员对SBAR交班护理模式实际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状况。针对护理人员的疑问,相关人员要给予及时地解答。SBAR交班模式有利于护理人员之间快速准确地传达患者的疾病状况,因此,医院要恰当采用。将新入院患者、危重患者、手术患者以及特殊患者作为交班的重点对象。医院要组织一支护理质量控制考核小组,对护理人员的交班护理工作进行评价。通过实施SBAR交班模式将患者的病情交代清楚,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使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的观察能力快速提升,最终减少护理不良事故的发生率。

1.3 评价标准

对实施SBAR交班模式的护理人员的护士专科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医患沟通能力、考察患者病情的能力进行评价。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对患者护理满意评分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施SBAR交接班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后SBAR交接班护理模式后,按照提高幅度从高到低分别为: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质量、健康教育质量、医患沟通表达能力、护理风险预警评估能力评分。见表1。

表1 实施SBAR交接班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比较

实施SBAR交接班护理模式后,患者的护理满意评分为(97.23±1.32)分,明显高于实施前的(80.12±0.9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比较(±s,分)

表2 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实施前 80.12±0.98实施后 97.23±1.32 t 7.36 P<0.05

2.3 实施SBAR交班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实施后,患者发生跌倒、坠床11例,高达30例;实施后,管路滑脱和压疮分别为6例和4例,均明显少于实施前的23例和2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施SBAR交班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3 讨 论

SBAR交班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2]。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SBAR交接班护理模式后,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质量、健康教育质量、医患沟通表达能力、护理风险预警评估能力评分均高于实施SBAR交接班护理模式前.说明采用交接班护理模式有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热情,使患者的工作责任性增强,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护理专业水平,加强与患者沟通能力。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评分为(97.23±1.32)分,明显高于实施前的(80.12±0.98)分,且实施交接班后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实施前。实施SBAR交班模式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加强与患者沟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有利于提升了护理满意度,从而降低了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危重患者采用SBAR护理模式能有效地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1] 孙书春.改变护理传统交班模式的效果探讨[J].当代护士,2015,36(01):77-79.

[2] 金力支.SBAR报告模式在医护集体交班中的应用[J].内蒙古杂志,2015,78(02):23-36.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

B

ISSN.2096-2479.2017.23.166.02

猜你喜欢
交班交接班危重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医师信息化ISBAR交接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SBAR 交班模式在儿科护理晨交班中的应用
大专实习学生参加早交班的效果分析
浅谈网络交接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监护室护士交班模式研究进展
护理交接班缺陷分析与对策探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