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思与谈

2017-09-26 16:36李思雯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余映潮主问题课文

余映潮老师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碎问”“碎答”“无效”等问题,率先提出了用“主问题”设计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近年来,由于余映潮“主问题”设计影响越来越大,对其研究者也越来越多。他们开始从“主问题”设计的内涵、特点、功能、设计原则及设计技巧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余映潮自身也对此进行不懈的研究,他认为,所谓“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一个设计到位的“主问题”,可以代替非常多的零碎问题。[1]方建辉提出“主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重点、改变教师满堂讲读局面、减少无效提问,从而提升语文学习效率。[2]针对“主问题”设计技巧,任明新提出要紧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依据学生学情。[3]

一、“主问题”设计三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其基本要素即是教师、学生、文本。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基本功。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无疑需要优秀的、精致的、深刻的课文研读,才能够设计好教学中的“主问题”。在学生方面,余映潮老师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坚持能力训练为先。师生之间通过文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不断深入的去发现文本语文味,品味文本语文味,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

以余映潮老师设计《散步》一课为例,他首先从学写作文的角度介绍了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即:

轻点一笔——概说事件

交代一笔——介绍原委

穿插一笔——烘托点染

简叙一笔——略写事件

巧折一笔——写出波澜

深化一笔——表达感悟

经过余映潮老师对课文提纲挈领、深入浅出的品读与把握,于是开始从学生品读的角度设计“主问题”,紧紧围绕三个“主问题”进行教学:

说事环节: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组合生动简明地介绍课文中的故事。

品情环节:请学生轻声的朗读课文,体味、感受文中渗透出来的温情。

赏景环节:叙事、抒情的散文中,有时也会穿插一下景物描写。请大家用探究的眼光来欣赏文中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为什么要写一下景呢,它好在什么地方呢?[4]以文本为纽带,教师对课文的品读有利于更好地教学,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有利于更高效地品读文本,且“主问题”的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师生、生生交流空间,余映潮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使用“主问题”设计时明确以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为基础,并最终融为一体,服务、推动语文教学。

二、“主问题”设计要求

(一)精粹

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是一种精粹的艺术,通过钻研文本,教师提出几个精炼的问题,或是对语言的品味,或是对情感的把握,或是对结构的赏析……这样的方法,使得文本分析更具整体性、目标性,能够有效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讲到底、肢解文本的弊端。提问方式更加科学明了,避免了课堂上零碎、杂乱、繁多的问答现象,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学习目标、把握文章特色。

例如在设计《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余映潮老师以三个展开学生活动为中心的“主问题”领航全文教学,分别是:

一次自读练习:学生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注释。

一次背读练习:在人教版课文中,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段”的形式。它能变为两个段、三个段、四个段吗?

一次欣赏练习:我欣赏到课文中的一点之美。[5]

三个“主问题”下来,实质就是做了三件事:了解、读背、欣赏。通过“主问题”设计,使学习目标一目了然,学习线索精粹清晰。

(二)高效

高效建立在精粹的基础之上。“主问题”有着一种内在牵引力,它既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它在阅读教学中有“一问抵多问”的艺术效果。[6]《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主问题”设计,通过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展开课堂互动,同时每一个以活动为中心的“主问题”设计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鉴赏能力的充分锻炼,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变得更加高效。所以,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设计在精粹中又追求高效,更显“主问题”设计的巨大魅力。

(三)创新

创新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主问题”设计最大的亮点,是其一直被人广泛关注与称赞的重要原因。“主问题”设计之所以能在阅读教学中大显身手,最关键的原因是“它能在教学中表现出‘妙在这一问的新颖创意”[7]

形式创新是“主问题”设计创新的外显表。余映潮老师一直强调,“主问题”是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教学问题,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有趣的研究是“不提问”。[8]的确,在余映潮老师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下,他将“主问题”变成了一种艺术,其形式包括话题形式、线索形式、专题形式、活动形式、微型讲座形式,使课堂提问的面貌革新蜕变。如上文提到的《散步》以说事、品情、赏景三个话题展开课文学习,是以话题形式为主体的“主问题”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放手让学生去发现课文之美,属于以活动形式为主体的“主问题”设计。《祝福》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线索,连结起文本中人物、情节、语言、层次等学习内容,一条核心线索撑起了整个课堂的教学,属于以线索形式为主体的“主问题”设计。

内容创新是“主问题”设计创新的内隐表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9]余映潮老师以“主问题”为发力点,精研文本,精心设计,架起课内与课外的桥梁,横向联系、纵向探索,不断丰富“主问题”设计的内容。余映潮老师在设计《出师表》一课时,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作文,这样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全面的了解诸葛亮的生平经历,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内容的横向联系,对文本学习是极好的补充。在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他用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纵向探索文本,两个文本在内容上互相补充,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印证了教科书文本学习,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形式创新与内容创新的完美契合,使得“主问题”设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让其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主问题”设计存在的难题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设计也同样如此,不可能完美无缺。有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主问题”设计主要关注的是文本的整体性、结构性阅读,我们如何对文本进行整体中的细节处理?在教学中,教师预设“主问题”,是否会阻碍学生的提问能力,影响学生的提问思维水平?“主问题”设计一旦教师把控不好上课节奏与难度梯度,无法层层引导,那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将会陷入一个不着边际的“主问题”世界,我们到底该如何有效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度?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积极思考与改进的重大问题。

我们应该学习借鉴余映潮老师“主问题”设计理念与成功经验,在使用和设计“主问题”时,牢记教师、学生、文本三要素,明确精粹、高效、创新三要求。同时,在面对“主问题”教学困难时,语文教师应更加积极地钻研文本,充分备课,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语言机智,恰当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主问题”世界,方能较好驾驭“主问题”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展示“主问题”设计的教学优势。

参考文献:

[1]余映潮.好课,提问的设计要精粹[N].中国教师报,2016.02,第6版.

[2]方建辉.以“主问题”引领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8).

[3]任明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問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7,(8).

[4][5]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6]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8]于漪,刘远.余映潮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9]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李思雯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endprint

猜你喜欢
余映潮主问题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一堂朴实、厚实的语文课——余映潮《“飞天”凌空》课例评析
余映潮课堂教学艺术探幽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