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提升诗歌教学内涵

2017-09-27 22:00沈海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6期
关键词:朗诵生命意识写作

沈海红

【摘要】诗歌是一种能体现生命意识的文学样式,当各类门事件冲击我们的道德底线的时候,诗歌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用氛围营造,师生朗诵,思维融合和真情感悟谈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 ; 音乐 ; 绘画 ; 朗诵 ; 交流 ;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76-02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不虞匮乏,但其精神及心灵却显得空虚贫瘠。于是,偷窃、赌博等不良风气日渐侵蚀了我们的生活,“我爸是李刚”“我爸是李双江”以及各类门事件不断涌现,冲击着我们的道德底线。为什么会有这些本不应该发生在青少年这样一个年龄阶段的事发生,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说,主要是我们缺少了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渗透,也即缺少有效的生命教育。诗歌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抒发内心情感、陶冶性情的文学样式,是用于流淌情感、倾吐心灵、表现生命体验的艺术性篇章。诗歌与其他文体比较,更能描绘作者对社会人生和宇宙万物的深切体验,真实感受,它是作者人格的直接投影,灵魂的真实写照。诗歌立足自我,展示丰富的独特心灵,沟通并共鸣于人类心灵,从而唤起读者对美的向往。所以诗歌最能体现生命教育理念,是最有利于实施生命教育的阅读教学,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呢?本人主要从以下几步入手去实施的:

一、气氛烘托,强化预设

1.音乐营造氛围,打通情感通道

从美学角度上说,音乐与文学,同是艺术,同是创造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的载体。若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则无疑更能激发人心灵深处的那份颤动,让人或为诗人的悲苦际遇而哀伤,或为诗人的乐观心态而欣喜,或为其深邃的宇宙观科学观而震撼,或为其浓烈的爱国热情而激动,从而自然唤起人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当开始教学时,或教学到动情处,教室里荡漾起或喜或悲、或急或缓、或浓烈或淡雅的旋律,自然就营造出了与诗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氛围,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了感情基础,这样就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自然进入诗歌描写的特定情境中,随作者一起欢歌,随作者一起悲伤,从而逐步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最终进入到作品的情感空间。例如,当《静女》遇到《致爱丽丝》,那是豆蔻梢头初见的心悦相知,羞涩懵懂如同亲身所历,遥远而又真实;当《再别康桥》遇到舒伯特的《小夜曲》,那轻盈的节奏带着细微的弹跳性,将诗人复杂的情感带给了我们;当《念奴娇·赤壁怀古》遇到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雄浑的歌声带动了我们一起去感受那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浑壮观之景与诗人的旷达心态……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学生不仅更容易把握诗歌的节奏,而且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内涵,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也就顺理成章了。

2.用画面营造氛围,预设情感世界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诗书画皆通,优美的诗歌总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苏轼就曾说过:“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可采用多媒体制作鲜活的诗歌图景,让学生在观看这些图景中,充分体会和想象诗歌的诗情画意,并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诗情画意之中,进而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进而带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感诗人所感,思诗人所思,悟诗人所悟,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体验。

例如,上《沁园春·长沙》一诗,本人从网上去搜寻了满山枫叶图、碧海蓝天图、千帆竞发图和雄鹰翱翔图,并且运用图片处理软件,让各个图片呈现动画的形式。这样,学生在分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之景的时候,很容易就得出了“万”“遍”“层”“染”“漫”“透”“百”“争”“竞”这些字的深刻含义,自然也就发现毛泽东主席眼中的秋与别的诗人眼中秋的区别——那不是萧瑟悲凉的秋,而是富有生机活力的秋,这就像当时的革命运动一样蓬勃旺盛,从而也就很快就体悟到了作为一个革命领导者所具有的豪迈情怀。

除了教师事先给学生创设好画面,以此来营造氛围,预设情感之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以此来运用好这一方式。例如在上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本人请三位擅长绘画的学生先在课前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将《山居秋暝》绘成一副画,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对其作描述与说明。接着师生结合诗歌内容,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补充与完善。最后,师生共同体悟王维于诗情画意中所寄托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整节课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对诗歌中呈现的山水美景和淳朴的农村生活感受也非常深刻。心灵在那一刻是充实的,生命的感受也是美好的。

总之,画面是比语言文字更为直观的体悟诗歌的方式,若能有效利用,那么我们就能更为便捷地体悟诗歌的具体内容,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对生命,对人生有更清晰的把握。

二、师生诵读,交流情感

1.教师朗诵,传递激情

“夫綴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语文课文中的诗歌,字字都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都是作者的心血,跳动着作者的脉搏。此时,教师就要做个有情人,会唱,会笑,会赞,会泣。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心随着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通过课堂内教师有效的引导,从而带动学生进入诗歌,品读诗歌,在滚滚长江水、高高巍峨峰中体验生命的豪迈;在袅袅炊烟、淡淡月色中体验生命的恬静、愉悦;在杜鹃啼唱中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在黄花满地中感受时光的流逝等等。

例如上《沁园春·长沙》一文,本人在稍作导入后,即给学生范读,在听范读的时候,很多学生都鼓掌并感慨:“好有气势啊!”有学生甚至说:“老师,毛泽东当时就是想诉说他能把握天地乾坤,他能振兴中华大地吧!”这其实就是老师通过自己的诵读,将激情传递给了学生,将学生带入了诗歌中那个博大的境界,也让学生基本感受到了毛泽东这种豪迈而激情勃发的情感。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产生感情,激发他们的兴趣。endprint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教师若能适当地运用范读,也会比较容易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生诵读,张扬个性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诵读古诗文,并能通过朗读“恰当的表达文本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朗读就是学生将文本内化的过程,是走进文本的过程,更是朗读者与诗作者心靈交汇的过程。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然而,对同样的文字,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有相同的理解,也会产生不同的朗读方式。特别是对距离我们遥远的诗歌,在历经了千年的变化后,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它,读它,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了。

对于诗歌鉴赏课,我们非常提倡由学生来给我们读一读,读读他们自己的独特感受。也许他们第一次读的时候,更多的感受是艰涩,但第二次读的时候也许就会是美妙,第三次读的时候也许就是对自己心灵的触动,对自己精神境界的提升。就像本人在上《蜀道难》时,一开始请学生读,两位学生站起来读得疙疙瘩瘩,还抱怨这首诗语言拗口,不好读。等分析了蜀道的特点,再让学生读,大家就觉得这首诗歌在写蜀道之难的时候真形象,语言真漂亮。当诵读了李白写作的背景时,再让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有学生则说:“这首诗歌不仅将蜀道写得非常得壮丽雄险,而且李白还在其中借蜀道之艰险表达了他自己人生的坎坷,功业之难成。”从这一例子就不难看出,让学生去诵读,去自我体悟诗歌,其实也不失为一种增加学生人生感悟的好方法,有时恰恰是这种看似很笨拙的方式,真正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有了对生命恰如其分的感悟。

三、心得交流,融合思维

人曰: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了之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了之后便是两种思想。交流、沟通是使我们的知识丰富的一条途径。在《新课标》中,也提出了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在阅读诗歌过程中,可组织课堂就某一诗歌的某一问题的讨论活动,组织课外就某一类诗歌(某一位诗人的诗歌,某一时间段内的诗歌)的研究活动等,给学生一个平台,抛出诗歌阅读中的疑难,共同探讨,或是查找资料去分析等,在彼此的激烈争论中,获得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例如在上完《沁园春·长沙》一词后,举办了“我眼中的毛泽东”主题活动,请学生课外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作品,然后自己阅读,并谈谈对这些诗词的体悟以及这些诗词对人生的启示。有学生谈对个别诗歌的感受:“我阅读了毛泽东的诗词,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因为很多诗人都写过悼亡诗,像陆游、苏轼,一般悼亡诗中的情感都是很凄凉哀婉的,唯独毛泽东的这首悼亡诗独具一格,没有丝毫的悲哀和离情别绪,却充满喜悦。诗中写道,仙人得知人间烈士来了,一个捧出美酒,一个为她们献舞。原本天人相隔多么悲伤的事,到了毛泽东这里却成了一件美事。很显然,毛泽东在表达怀念,但更主要的是通过悼亡在宣扬革命,宣扬烈士为国捐躯,虽死犹生的精神。所以,毛泽东的这种乐观、坚强、自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有学生说:“在阅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革命豪情。因为他描写的画面都是很优美的,都是鼓舞人奋发进取的,我在阅读中看不到一言半句颓废悲观的情绪,即使是在革命遭遇挫折的时候,他写的诗歌也是那么的乐观。

可见,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也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教育。若气氛烘托只是让学生感受了生命,若激情传递只是让学生认识了生命,若个性朗读只是让学生去自我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那么思维融合就是让学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提升了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理解,让他们学会了去理性地思考生活,客观地去评价生命。

四、撰写体会,情感升华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精辟的言论指出学生解读文章时都具有自主性。让学生亲近文本,亲近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结合生活,写下感受与体会,最终在学生的生命中留下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语言材料,这是锻造生命厚度,发掘生命深度最可观的方式。

撰写体会,升华感悟,很多诗歌都有我们可以挖掘的空间,若教师能好好把握,这就将是启动学生心灵与情感世界的极好契机。例如在上了《声声慢》后,本人给学生补充阅读了《乱世中的美神》一文,然后请学生结合李清照生平和她的诗词,写一段关于“欣赏生命”的感悟。学生甲写道“读了《声声慢》,体会到了那股凄凉的悲怆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她的才气,以及因为她的才气而不被社会所容的悲哀。“才藻非女子事”,这似乎就是那个可悲的年代对女子的不公评价。李清照不仅有才气,她还有著作留世,所以她被文人同胞视作异类。……谁能感受到这样一位原本幸福美满,却因为家愁、国愁而在晚年四处颠沛流离的女子的痛苦呢?……她是一个传奇式的女子,一个令人崇敬的女子!”学生乙说:“以前读过李清照的不少诗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一种悲壮;‘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一种孤独,‘小院闲窗春已深,垂帘未卷影沉沉是一种凄凉……从李清照的诗词中,在李清照身上,我感受到了当生活幸福美满时的快乐,也体悟到了晚年流离时的悲哀,更对其在宋王朝南渡后,竭力保护金石的勇气表示崇敬。一个弱女子,本身奔波逃命就已极为不易,却带着那么多的金石文物,并且坚持不放弃。这让我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也让我想到了这个世界其实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只要人有这个毅力与勇气去做。”

学生将自己的体悟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这也是整理思路与感受的过程,可更清晰的认识诗歌的主题与对自己的提示与启迪,对生活、人生、生命有更清楚的认识。这是将表象理解提升到理论层面的过程,也是由文学转换到生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诸如爱心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无穷力量,培养自己纯洁的爱心;认识到个人对于时代的责任、义务,帮助自己树立时代中的人生坐标;理解生的美丽和死的光荣,教育自己要活出价值,活出美丽……

总之,“诗言志”“言为心声”,诗歌是用精炼的语言来呈现生命体验的一种体裁,情感是诗歌的主要成分,而生命意识的教育是通过情感教育体现的。所以,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无论是音乐还是朗诵,还是学生的思维碰撞等,注重从情感出发,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或者震撼学生,这无疑是渗透生命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优化诗歌教学,提升诗歌教学内涵的方式之一。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让诗歌内容更饱满了,让学生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更丰富了,对生活更积极向上了。当然,生命意识的渗透是终生教育。不应局限在人的某一阶段,亦不应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局限于老师。要充分进行生命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感悟生活中一切经历的东西,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生命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夏红霞.《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1

[2]孙长林.《高中古诗词教法献策》.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1年09期

[3]陈向春.《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4]李兆群.《诗歌教学论》爱伦·坡. 诗的原理[C].武陵学刊.1998第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朗诵生命意识写作
幼儿园大班散文渗透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