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献看《尚书》的体裁与分类

2017-09-28 17:57程浩
文艺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篇名尚书清华

○程浩

从出土文献看《尚书》的体裁与分类

○程浩

《尚书》各篇虽然都脱胎自史官记录君臣言行所形成的文书档案,但由于对话的场合、事由、对象各异,各篇的体例也就不尽相同。近年来出土“书”类文献的不断发现,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尚书》《逸周书》成书与流传的认识。本文即藉由出土文献带来的新认识,对《尚书》一类文献的体裁进行辨析与分类。

一、“六体”“十例”与“三类”

历代《尚书》家对“书”类文献体裁进行归纳与分类的尝试从未间断过。约略成书于汉晋时期的《书大序》,最早提出了“六体”说,其文云:

先君孔子……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①

是将所谓“百篇”假托为孔子选编,并分作“典”“谟”“训”“诰”“誓”“命”六类。然而《书大序》所分这六体并不能直接与百篇的篇名全部对应,故而陆德明《经典释文》又将这“六体”区分为“正”“摄”,凡篇名中有“六体”之名者为“正”,隶属与该体但篇名无之者则为“摄”②。

孔颖达《尚书正义》则在《书大序》“六体”的基础上发展衍生出了“十例”,其疏《尧典》云:

致言有本,名随其事,检其此体,为例有十:一曰典、二曰谟、三曰贡、四曰歌、五曰誓、六曰诰、七曰训、八曰命、九曰征、十曰范。③

《正义》的“十例”较《书大序》“六体”多出的“贡”“歌”“征”“范”,显然是从《禹贡》《五子之歌》《胤征》《洪范》等篇篇名得来。

实际上,无论“六体”还是“十例”,都是后世学者从百篇“书”的篇名总结而来。但“书”类文献的篇名也都出自后人之手,并非该篇作成时所加,因此这样的归纳并不具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林之奇《尚书全解》就对这种以篇名定体例的方式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说:

书有五十八篇,其体有六:曰典,曰谟,曰诰,曰命,曰训,曰誓。此六者,错综于五十八篇之中,可以意会而不可以篇名求之。先儒乃求之于篇名之间,其《尧典》《舜典》则谓之典,《大禹谟》《皐陶谟》则谓之谟,至于训、诰、誓、命,其说皆然。苟以篇名求之,则五十八篇之义不可以六体而尽也,故又増而为十:曰贡,曰征,曰歌,曰范。虽増此四者,亦不足以尽《书》之名。学者不达古人作《书》之意,而欲于篇名求之,遂以一篇为一体。固知先儒所谓贡、歌、征、范,増而为十,盖有不知而作之者,不可从也。④

还有一些学者根本就不相信有所谓“书”体。如董鼎《尚书辑录纂注》即云:“然古之为书者,随时书事,因事成言,取辞之达意而已,岂如后之作文者,求必合体制也。”章学诚《文史通义》也说:“典、谟、诰、训、贡、范、官、刑之属,详略去取,惟意所命,不必著为一定之例焉。”⑤

陈梦家先生对这一道理早已洞悉,他在《尚书通论》“论尚书体例”部分就摒弃了所谓“六体”与“十例”,而是将存世的《尚书》篇目分为“诰命”“誓祷”与“叙事”三类:

一、诰命

成王时:《多士》《多方》《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君奭》《无逸》《立政》《洛诰》《召诰》

康王时:《康王之诰》

其他:《盘庚》《文侯之命》

二、誓祷

师旅之誓:《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秦誓》

禳疾代祷:《金縢》

三、叙事

有关夏的:《尧典》《皋陶谟》《禹贡》

有关殷的:《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洪范》

有关周的:《吕刑》⑥陈先生的分类虽仍有可商之处,但这种以类型而不是篇名对“书”类文献进行归类的方式无疑是可取的。

二、“书”的重新归类与清华简九篇“书”的体裁

如果我们对过往的“书”体研究进行总结,就会发现无论是“六体”“十例”还是“三类”,着眼的都是所谓“百篇”或者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因此难免受到“《尚书》”这一概念的束缚。而在我们看来,“书”类文献是以君臣在行政过程中的言论记录为材料来源编纂而成的,⑦其范围不局限于今文《尚书》中的有限的篇目。因此对其体裁的分类也就应当从其材料基础——对话的动因、形式与对象出发进行考量。

陈梦家先生所归纳的“三类”,已经基本做到了以“书”篇的内容进行划分,但他所列的第三类“叙事”似乎并不合于“书”类文献记言为主的特点。首先,该类统辖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与《洪范》等篇受后人“整理”的影响较多,并不能代表“书”类文献的体例与特点。刘知畿在《史通·尚书家》中就表达了对这些篇目的疑问:“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唯言地理;《洪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⑧再者,《高宗肜日》《西伯戡黎》与《微子》等篇中虽都有大段叙事,但这些篇的主体记言部分仍然是君臣间的互相诰示训诫,不应归为“叙事”类。这些叙事应该如我们在上文分析的,是后世所加。因此,所谓“叙事”类在“书”类文献的分类中不当有。

此外,陈梦家先生将“诰”与“命”归为一类,乃是由于传世《尚书》中只有《文侯之命》一篇“命”书。但从“百篇”所列的篇目以及清华简、西周金文的情况来看,以册命为内容的“书”应该是有很多的,宜将其单列为一类。

因此,我们可以对陈梦家先生提出的“三类”稍加修正,将“书”类文献按照原始材料所记的对话内容分为以下三类:

1.“训诰”类

“训诰”是君臣间对话最基本的一类,这其中包括了君主对臣下的训示、臣子对君主的规劝以及二者的互相问对等,“六体”中的“谟”“训”“诰”都应归入此类。

前文已经论说,所谓“六体”是后世《尚书》家根据百篇篇名归纳而来,而篇名并不一定体现该篇的体裁。过去的学者都认为“谟”“训”“诰”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如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云:

陈其谋而成嘉猷者谓之“谟”;顺其理而迪之者谓之“训”;属其人而告之者谓之“诰”⑨。

这种说法体现了对“谟”“训”“诰”的一般认识:“谟”是君臣谋议,“诰”是君诫臣,“训”是臣劝君。

但是后人这种严格的归类在“书”中体现得却并不明显。就比如被认为是“上诰于下”的“诰”体,就有很多反例。清华简的《尹诰》一篇,内容是伊尹向汤建言,就属于“下诰于上”,但该篇在《缁衣》中就被称为“尹诰”。此外,《召诰》为召公诫成王,《史记》载《仲虺之诰》为仲虺诰汤,都是以下诰上。实际上,“诰”字本就是“告诉”的“告”的通假。如王诰康叔所作的《康诰》,篇名虽为“诰”,但在文本中却作“告汝德之说”“典听朕告”。“诰”由“告”通,而“告”本没有等第对象之分,正因如此,周公在劝诫成王的《立政》中就可称“告嗣天子”。

所谓的“谟”与“训”,也是如此。比如祖己劝高祖的《高宗肜日》篇,一般被认为属于“训”体,乃是由于篇中有“乃训于王一句”。实际上“训”字意即“告也”⑩,本篇只是用了“告”的训诂字而已,并没有其他更深刻的意义。这里的“训”字可言“诰”亦可言“谟”,上博简《竞建内之》约引此篇即无“训”字而仅言“答曰”。除此之外,那些以“训”与“谟”名篇的篇目如《伊训》《大禹谟》《皋陶谟》等也并不是按照某种格式撰写而成,其本意只是君臣间的一般对话而已。因此,所谓“谟”“训”“诰”本没有严格的区分,所有以君臣间的一般对话为内容的“书”都应该归入“训诰”类。

清华简的九篇“书”中,属于“训诰”类的有《尹诰》《程寤》《厚父》《皇门》《祭公之顾命》等五篇。传世“书”篇中比较典型的“训诰”则可以举出《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大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与《度邑》《尝麦》等。

2.“册命”类

“册命”也是“书”类文献中一种重要的门类,其主要内容是君主对臣下的分封、命官与赏赐等。如果用张表臣的话来说,就是“因官使而命之者,谓之‘命’”⑪。

传世的《尚书》中明显属于“册命”的只有《文侯之命》一篇,因此陈梦家先生将其与“训诰”归为一类,统称为“诰命”。实际上,以分封与命官为内容的“书”类文献体量是非常庞大的。见于《书序》的《肆命》《原命》《旅巢命》《微子之命》《贿肃慎之命》《冏命》《蔡仲之命》⑫以及《分器》等篇,从篇名上来看都是对诸侯、王臣的册命与封赏,皆应归入此类。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了成王时期的一次分封:

分鲁公以大路……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

分康叔以大路……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

分唐叔以大路……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

分别将鲁公、康叔与唐叔分封在少皞之虚、殷虚与夏虚为诸侯,并在分器、封土的同时,作“书”以命之。这其中的《伯禽》与《唐诰》我们已无从得见,但《康诰》一篇仍然保存在今传《尚书》里。细审该篇王对康叔的训语中有“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以及“往哉,封……乃以殷民世享”等,知道这篇“书”确实是康叔在就封之前王对他的“册命”。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后人以“诰”名其篇就混淆了该篇“命”书的性质。

在出土文献中,清华简的《傅说之命》与《封许之命》两篇也是典型的“册命”类的“书”。《傅说之命》的“上篇”讲了武丁得傅说并升以为公的故事,“中”“下”两篇则载武丁告诫傅说要时刻辅弼左右,与自己同心同德。《封许之命》则是成王封吕丁于许时的原始文件,不仅讲了许多对吕丁的期望,还把封赏给他的器物也详细列了出来。清华简中有一篇尚未整理的《摄命》,或亦属于此类。此外,西周时期的一些长篇金文,也屡屡有封赏与册命的内容,如大盂鼎、毛公鼎、大克鼎、乖伯簋等,也可以视作未经整理的“册命”类的“书”。

如果我们对目前能够见到的“册命”一类的篇目加以统计,则至少有《傅说之命》《封许之命》《康诰》与《文侯之命》四篇。

3.“誓祷”类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盟誓与祝祷类的“书”就是对誓师、田猎、祭祀等重要仪式中君主言辞的记录。

关于这一类“书”的性质与内容,陈梦家先生已经作了深入的分析,⑬在此不再备述。需要指出的是《逸周书》的《商誓》是一篇武王对商遗民的誓词,从体例与内容来看应该补充入此类。清华简的《尹至》篇中有“汤与伊尹盟誓”等语,也可以视作一篇“盟书”。

此外,“誓祷”类的书还有清华简与今传《尚书》互见的《金縢》篇。过去的论者都把该篇当作“诰”来看待,陈梦家先生指出其属“禳疾代祷”之词,是很正确的意见。因为从该篇的主体“周公祝告先王”的部分来看,周公的这番言辞并不以任何实际的人为对象,他所“告”的是已经登天的先王。这种情况与其他任何篇目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宜以一般的“训诰”视之。

三、“顾命”体的归类问题

在上文中,我们把《尚书》的《顾命》与清华简的《祭公之顾命》两篇归入了“训诰”类。这可能会引起一些读者的疑问,因为《顾命》一般来说都是被视作“命”体的。如孔颖达《尚书正义》疏《书大序》时举六体之例,云:“‘命’,即《毕命》《顾命》之等是也。”⑭孔氏在为《尧典》破题时阐释了他的“十例”,于“命”也举《顾命》为例,云:“《说命》三篇、《微子之命》《蔡仲之命》《顾命》《毕命》《冏命》《文侯之命》九篇,‘命’也。”⑮

孔颖达将《顾命》归入“命”体,盖因其篇名有“命”字所致。但是在我们看来,《顾命》与《祭公之顾命》的“命”与封官命侯的“册命”并无关联,这两篇从体裁与内容上来看,都还是“训诰”类的书。首先看《顾命》,本篇《书序》云:“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⑯《史记集解》引郑玄曰:“临终出命,故谓之顾。顾,将去之意也。”⑰在郑玄看来,所谓“顾命”就是临终前所说的遗言。成王对群臣说“兹予审训命汝”,“训命”犹言“告教”,就是普通的训诫教诲,在篇中也并没有册命封赏任何人。至于《祭公之顾命》篇,通篇都是穆王的乞言之辞与祭公的临终遗言,更与“册命”无关。

过去我们不知道《祭公》有《祭公之顾命》的另称,在有了郭店简与清华简的提示之后,我们才了解到“顾命”应该是一类“书”的专称。无论是君对臣还是臣对君的临终训诰,都可称“顾命”。如果“顾命”可以定为书之一体的话,则应该包涵于“训诰”类之内。

在这里我们还想附带讨论一下清华简的《保训》篇。《保训》是清华简中最先公布的一篇,在对该篇进行先期介绍时,李学勤先生已经指出该篇内容为周文王的遗言并认为其中的仪式与《顾命》篇所述有相似之处。⑱刘国忠先生也说:“其内容系周文王临终前对其儿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所留下的遗嘱,风格与《尚书》的《顾命》篇相似,为以往学者所未闻见。”⑲从简文来看,该篇不仅风格、内容与《顾命》相似,部分文句也见于《顾命》。如该篇叙述文王训诰前的仪式“戊子,自溃水”,《顾命》有“甲子,王乃洮颒水”。另外简文“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一句,《顾命》也有“太保受同”⑳,足见该篇与《顾命》的密切关系。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保训》篇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制方面来看都不像一篇“书”类文献。而且根据对该篇的主体“周文王遗言”部分的语言的分析,它的材料来源也不会早到商末周初之际。㉑因此,我们猜想这篇竹书是春秋战国时期三晋人仿照《顾命》所作的一篇拟作。㉒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①③⑭⑮⑯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4页,第117页,第115页,第117页,第237页。

②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页。

④林之奇《尚书全解》[M],见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儒藏》精华编第1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4页。

⑤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⑥⑬陈梦家《尚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2页,第312-321页。

⑦程浩《“书”类文献辨析》[A],《出土文献》第8辑[M],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39-145页。

⑧刘知几《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⑨⑪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2页。

⑩屈万里《尚书集释》[M],上海:中西书局,2014年版,第100页。

⑫《蔡仲之命》篇在《史记》中保存了部分内容。

⑰《史记》卷4《周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第134页。

⑱李学勤《“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N],《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第12版。

⑲刘国忠《〈保训〉与周文王称王》[N],《光明日报》,2009年4月27日,第12版。

⑳赵平安《〈保训〉的性质与结构》[N],《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第12版。

㉑杜勇《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㉒程浩《清华简〈保训〉源自三晋文献说》[DB/OL],2011-04-21,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 1475.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书’类文献先秦流传研究”(16CZS010)]

猜你喜欢
篇名尚书清华
本刊1—6期篇名索引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我国近10年发表的篇名含地铁或城市轨道交通论文统计
尚书·禹贡
清华,北大,我来啦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新闻评论篇名的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