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大陆地区创意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7-09-28 07:45谭亚
创意设计源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创人才设计

谭亚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台湾地区在本世纪初即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及总体发展框架,经过十余年筚路蓝缕、精耕细作,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通过梳理大陆发展现状以及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总结出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创意人才的培养与落实。

[关键词]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大陆;人才培养;启示[Abstract]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s produc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th creativity as the core of the emerging indust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 area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framework, after ten years of arduous, 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farming,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land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aiwan area,sums u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mainly du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Key words]Taiwan area;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Mainland China;Talent cultivation; Inspiratio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005ZYZH)。

一、大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大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是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型而开始发展的,从2003年起,在各省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开始发展文化产业,加快经济转型。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各省各地开始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切实提高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一)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建设过于急功近利

大陆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虽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型而开始发展的,但由于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工业及加工业,没有引起重视,亚洲金融危机后,文化创意产业于2002年进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产业定位开始明确,也逐步得到国家及各省市的重视。从2003年起,在各省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开始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文化产业。

十余年的建设发展,着实推进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创业园、科技园、产业园、艺术村等各类平台迅速建立起来,许多地区的文化产值已达千亿以上。譬如,在上海、杭州、苏州等一二线城市中,若干高科技园区内已经成立了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上海还成立有动漫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这个基础上,目前大陆地区已经有40几个国家级的动漫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在大陆的发展已初见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及台湾地区比较,大陆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创产业经过近二十年时间的发展,文创领域鲜有值得骄傲的知名品牌,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尚待增强,文创业者必须为此作出审视和反思。在海峽对岸的台湾地区,同根同源的传统文化根基在理论上可以有诸多借鉴。

(二)重硬件轻内涵,追求短期经济利益

从硬件建设上来看,大陆地区的文化创意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广州为例,各种类型的创意园、设计园、产业园达28个,总面积462万平米,从业人员近150万人,园区硬件条件普遍良好,设施功能齐全,在资金配套及政策上的扶持力也很大,部分文创公司在创业初不仅提供免费场地,相关税费也减免,部分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项目或提供实践实训服务的还得到了政府提供资金、税费、政策等方面的优待。

但文化创意产品孵化及产能上极弱,缺少内涵建设,园区建设不少,但多数“挂羊头卖狗肉”,借政府扶持项目、资金及政策发展商业地产,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居多。表面繁荣的背后其实是过度追求商业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缺少对地域文化、地区经济特色的梳理和研究,缺少文化创意产业的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缺少对创新创意研发的投入,过度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及迎合政绩需求。无法形成长效机制。

(三)研发能力薄弱,原创品牌较少,无法形成效应

虽然大陆的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体量庞大,消费者在文创领域的消费与日俱增,经济总量持续上升,但缺少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意”及“创意行销”,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大量模仿与抄袭中,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提出:中国已成为创意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没有很好的表现出特有文化内涵,缺乏文化个性。endprint

遍布国内的“山寨”品牌及各类产品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各大电视台播放的娱乐节目,正如孟非在微博中说的:当下中国电视节目现状基本表现为两种形式,灭灯和转椅。这样一种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文创产业无法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无法推动文创产业的长远发展,更谈不上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民族产业。这一方面体现在对产业的核心“创意”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各文创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愿花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产品的“原创”上。同时也缺乏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保护。

二、台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自1898年英国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率先步入工业化发展,在经历近20年的发展后,知识和人力资本作为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动力得到了广泛重视,产业发展开始向服务业以及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转变。到上世纪60年代,以工业化经济为支撑的欧美国家开始重视以文化和科技为推动的知识经济,将加工业、重工业逐渐转向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并开始关注文化、科技、服务型产业的发展。

2002年,台湾地区借鉴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纳入台湾发展战略。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其定义为: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之形成及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之潜力,并促进全民美学素养,使国民生活环境提升之产业,包括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工艺、电影、广播电视、出版、广告、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品牌时尚、建筑设计、数位内容、创意生活、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和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产业等16项(图1-6)。

(一)地方政府引导推动,代工经济迅速转向创意经济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的转型开始的,但在以电子工业经济发展导向为基础的早期没有得到重视,投入的资源较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台湾引以为傲的电子代工产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已以让电子产业全面进行微利时代,为了突破微利竞争的困境,台湾地方政府提出了“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发展战略,将产业的竞赛开始由工业制造进入创意导航的知识经济领域,因而带动了文化创意、知识经济等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2年,台湾明确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列入台湾发展重点计划,计划列出五项重点工作,包括:一、整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二、设置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中心;三、发展艺术产业;四、发展重点媒体文化产业;五、台湾设计产业起飞。为达成这一些目标,地方政府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负责统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工作,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关组织单位,以配合产业推动等事宜。如“经济部工业局”成立“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文建会”成立“创意产业项目中心”,民间成立“台湾创艺产业发展基金会”等机构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希望从代工经济转为创意经济,由创意经济的附加价值,带来更高、更好的产能。

(二)创意人才培养,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引擎动力

文化是一个广义概念,包含人类知识经验的总和,从台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可以看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源自“创意”,创意就是创造力,将创造力当作产业去推动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对有创造力的人的培养成了文创产业发展和传承的关键。2002年1月,台湾发表《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强调创造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指出艺术教育培养具有美感竞争力的艺人才,具有美感品质与宏观视野的现代国民,强调艺术应与其它领域互动应用,提出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关键,也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前提。2002年5月,台湾又提出了《文化创意产業发展计划》,明确提出由政府、学校、研究机构、企业协同培养创意专门人才的发展计划,并就艺术、设计、电影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发展做了具体安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分为三部分:创意艺术产业、媒体文化产业、设计产业。创意艺术产业主要包含艺术、数字媒体、传统工艺;媒体文化产业主要包含了电影电视、音乐、图文出版和休闲娱乐;设计产业主要包括家具、创意生活、服装和建筑设计等。通过分类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以艺术创意人才培养为核心。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引导下,台湾设计教育开始注重人才培养的转型,从重传统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到注重设计生活、设计消费的培养;从注重设计专才的培养,到培养复合性创新型人才,整合艺术设计、科技、管理、行销、金融等学科课程体系,以培养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人才需求。并注重于感性创意人才培养和理论经营人才的培养,在具体做法上有几个特点:1.引进国际教育理念及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原版教材及双语教学,全方位与国际接轨;2.引进国际师资、教学设备、技术技艺等优势资源,教师基本具有海外留学背景;3.提升现有师资素质,提供海外学习机会及平台;4.实行官产学研一体系的教学模式,实行工厂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厂商与师生共同研发,学生提供创意,厂商提供实习场所,培养学生实务经验;5.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创业提供平台。

(三)产业与商业融合,多元的文化创意发展特色

虽然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取得较快发展,特色上形成创业与创新、产业与商业、生活与美学多元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如以艺文类、媒体类、设计类为龙头的文创产业经济引导特色;以文创园、博物馆、美术馆为中心的的文创产业平台特色;以诚品书店为中心的文化商圈特色;以数字内容产业输出为发展导向的文创未来发展特色。台湾地区目前从事文创产业的公司、企业近六万家,平均每家营业额达1291万新台币,其中电视业、广告业、出版业的产值都超过千亿,近几年受全球经济影响,整体文创营业额仍维持在2.14%的增长。

台湾深厚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扩散到华人文化领域,无形的软文化输出也是台湾文化创意发展的有效佐证:如李宗盛、罗大佑、周杰伦、邓丽君、费玉清等引领的华语音乐乐坛;以琼瑶、古龙、李敖、席慕容为代表的华人作家;以李安、蔡明亮、侯孝贤、林青夏、舒淇代表的华人电影(图7);以吴宗宪、小S、蔡康永、张菲代表的台湾综艺节目;以包益民、蒋友柏代表的台湾设计界;以几米为代表的台湾漫画等等,无不彰显了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硕果累累。endprint

通过成果可以看到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上尊重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强调保存传统和地方特色,引入文化创意概念及设计,提升品牌形象。强调以人才为支撑的文创产业,大力发展与文创相关的教育,引进人才,进行阶梯性培养,加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通过市场运作机制为文创产业提供资金、技术、政策,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通过文化、艺术和产业接合,将文化创意做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艺术真正走入寻常人生活(图8、9)。

三、对创意人才培养的启示

通过台湾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发展经验和成果,反观大陆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却出现了创业园区、产业规模、经济效益不断上升与产能不成正比的状况,作为文创产业的核心要素“文化创意人才”严重匮乏,一方面表现在人才需求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培养标准的良莠不齐。同时在培养的结构上也欠缺合理布局,没有系统的市场需求引导,如产业化较早的传统设计、策划、制作、编辑人才基本饱和,而数字媒体、游戏、动漫等新兴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透过台湾文创产业的成效可以看到“人才”的合理有效培养及作为文创的核心推动力,这对大陆或多或少能提供一些借鉴参考,真正摆脱急功近利的做法,从基础的人才培养做起,为文创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一)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系,转变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观念

大陆地区现阶段为文创产业的创意人才主要来源于设计与艺术类专业。我国的设计教育体系成型较晚,2012年艺术学科才从文学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级独立学科。从传统设计类人才培养标准看,依然是向社会输送以专业为区分的传统设计人才。文创产业为作为新兴的产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创意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标准:系统性、复合性、交叉性、跨越性、扩展性是其显著特点,例如在以文创品牌化的商业市场推动下,视觉、空间、产品、服装等领域界限逐渐模糊,又如“文化礼品”,

可以涵盖传统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可以启动所有产品和设计服务的目标整合。

文创产业的核心推动力是创意,具有活跃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文化创意的前提,作为创意人才的培养,应从培养观念着手,实现从知识型向创意型的转变,可通过学习和借鉴欧美及台湾地区先进的培养经验,进行多元开放的办学模式,建立全面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加快推进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现阶段各设计院校都在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设计专业人才的传统培养方式转向创意应用型人才培养,以适应文创产业的人才需求。但在具体操作中仍显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与文创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对文创产业的全面了解及人才标准,课程体系规划受制于传统观念、办学条件及师资影响,无法做出较大调整,部分院校受体制的影响,固步自封,不敢做出较大的改革。在教学模式上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甚至局限于教学条件采用“大班”教学形式。

在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现代设计教育,应摈弃传统模式及观念,从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大胆创新,探索设计教育的规律,将人才培养紧扣市场需求,寻找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接合点,如专业的复合性探索,针对文创产业的方向性设置,全新的课程规划和安排等。进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安排及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文创产业专业人才进行教学,全面改革现有的,传统的教学形式,如通过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创意人才。

(三)推动以各种形式的教育培养模式及职能培训,为文创产业链输送人才

作为台湾文创产业人才培养的补充,职业培训承担了更多具有针对性岗位的人才培养和输送,为台湾文化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职业培训作为职業教育的重要组成,是高校培养文创产业人才的重要补充,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育的核心,其体系庞大,传统深远,根基厚重,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教育观念、教育体系的转变是缓慢的,无法快速形成对文创多样化产业提供方方面面的人才,职业培训作为非学历的职业教育补充,具有规模小、灵活性、短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特点。职业培训一方面集合了各类优势的教学资源,一方面针对人才缺口做出快速反映,能有效填补文化创意产业中匮乏的专项人才,如文创产业中的“中介”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职业培训所培养的学生大多具有专业学习背景,再通过岗位或技能的针对性培养,形成知识互补,即专长又通才的岗位能力,构成产业链中的专项人才,更好的为行业产业服务。

(四)注重普及教育,针对全民的美育熏陶

我国中小学的培育方针中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理念,将美育作为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但在中小学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并不尽人意,一方面受制于各级考试需求,无形中将课程分为“主课”与“副课”,另一方面受前者影响,师资更显不足,得不到学校重视,且部分非专业教师兼任美育类课程。台湾在文创产业取得的成功因素主要体现在全民的综合素质及美育培养上,美学生活注入了每个台湾人的细胞中,处处体现出良好的生活美学和人文情怀,使作为消费主体的人群能接受文创产品及消费,推动了台湾文创产业的成功。

所以在创意人才培养的同时,通过培养人们对美的认识、体验、感受和创造,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创意与消费者的心灵沟通,不仅推动了文创产业的发展,更是推动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定位提高到这层战略高度。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低能耗、污染少、高附加值的产业是各国的普遍追求,文化创意产业正是最好的发展方式。在当今,文创产业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落脚点,是各国展示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最佳舞台。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切实提高大陆地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创意人才的培养作为文创产业的核心,应在这场国家的重要战略中扮演排头兵,为文创产业的推动提供源源动力。

参考文献:

[1]彭亮.台湾高等设计教育特色及对大陆设计教育的启示[J].设计教育, 2013(12).

[2]丘星星.贴近民生,无微不至——2013台湾“新一代设计展”数字文创产品设计新探[J].装饰, 2013(10).

[3]李砚祖.面向未来的传承——台湾工艺美术的发展和研究状况[J].装饰,1998(5).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创人才设计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刘力萍文创作品
文创雪糕
BUBA台灯设计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有种设计叫而专
毛遂自荐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