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概括”,点拨引玉

2017-09-28 09:32郑文富
师道 2017年9期
关键词:概括共同点悬崖

郑文富

墙上的挂钟都走累了,明仔还不想睡觉。他觉得,今天的语文作业他能想出更多更好的答案。

作业是:反复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概括课文。

完成这份作业之前,明仔查了《现代汉语辞典》,里面对“概括”一词的解释是:①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总括。②简单扼要。

“简单扼要”,他基本上有把握做到,可是如何实现“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呢?

“本文只写了一件事,这叫人如何概括‘共同特点呢?”纠结了半个小时,明仔决定退而求其次——课文只写了一件事,却写到了几个人物。

課文描述不同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明仔的思维开动了起来。他把描述每个人物的语句分别用单直线、曲线等符号标出来,然后研究这些语句在写法上的共同点。答案太鲜明了!

研究人物写法时,明仔特别注重了描写“我”的语句。“我”是故事的主角,课文描写“我”在故事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时,写作方法有很多共同点。这又是一个发现。

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一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以后,明仔准备合上书了。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一个火花突然在明仔的思想中重新闪亮起来——本文虽然只写了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分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故事不同发展阶段的描述,其写作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这个火花照亮了明仔的思想。他马上又翻开书,果真有些奥妙。明仔完成作业的思路非常清晰:

第一步:反复阅读课文,找出一个个“共同特点”;

第二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文中相关内容,用以证明这些“共同特点”确实如此地存在着;

第三步:按照某种顺序把这些共同点排列在一起,写在书边上。

不过,这三个步骤几乎是在同一瞬间完成的,明仔手中的笔摆脱了手的控制,自动在书边上飞奔着……

第二天第一堂就是语文课。

“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王老师宣布了本堂课的第一个活动。王老师喜欢把这种作业称为“研究”,这让明仔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价值。

“文中描写每个人物都用了语言描写。每个人说的话都能让人感觉到他说话的语气,看到他说话的神态。” 明仔第一个站起来说。

“文中四次描写‘我,每一次都描写了‘我的害怕的心理。”阿刚说,“还有,明仔说的第二点是表达效果,不是写作方法。”他还顺带批评了明仔一下。

“文中描写每一个人物语言,都注意突出他们的说话态度的不同。内德是‘说,‘有个孩子是‘叫,杰利是‘叫喊,‘我是‘应着‘软弱地哀求‘哭着,‘另一个孩子是‘嘲笑,父亲是‘带着安慰的口气‘叫。”李玫说。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但她说的是‘不同点。”明仔提出疑问。

“处处相同,是共同点;处处不同,是不是共同点呢?”王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重要,请大家讨论一下。

“是。作者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动词来写,这就是共同点。再如,在故事发展的每个不同阶段,作者对‘我的描写,角度都是不同的——作者描写‘我的手法的共同特点是,在故事发展的每一个情节,都变换了描写的角度。”阿礼的发言让大家都能接受。

李玫站起来说:“谢谢大家的提醒,刚才我的发言中,概括的目的和角度没有完全统一起来。”

“文中写了悬崖下、上悬崖、在悬崖上、下悬崖四个情节,每个情节都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而且,每一次心理活动描写的角度都不同……”平时不爱发言的孟灵也提供了一条研究成果。很显然,她的答案吸收了刚刚学到的东西。

“每一个情节都用人物对话展开。每一次情节的展开,都重点突出‘我的表现和心理活动。”莉莉说。

“每一处心理描写,又都是为下一处心里描写作铺垫。所有的心理描写构成了一个‘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每个情节都描写了环境,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教室里既热闹又冷静,每个人都沙里淘金似地把课文读得更仔细。

明仔把同学们说的都记在笔记本上,因为他知道,除了找出“共同特点”之外,概括的另一层意思是把这些特点总括在一起。他的同桌也在做着同样的事。

“如果从‘我的角度看,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要敢于面对困难,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难。这个中心思想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所显示。课文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显示中心思想的方法,其共同特点是什么呢?”王老师提出了一个更难一点的问题。

过了很久,也没有人发言。王老师尝试着问了几个同学,他们都说要再想一想。于是王老师再次提醒道:“课文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

“如何面对困难。”阿刚的思维真是犀利,明仔只想到了“上下悬崖”。

“文章中,‘我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有变化吗?”王老师追问道。

——在悬崖下,写我不敢面对困难,只好跟着大家跑;上悬崖的时候,写我面对困难的无奈;在悬崖上写我面对困难不知所措;下悬崖的时候写我在爸爸的指导下一点点掌握了克服困难的方法;最后写我以后能够用这种方法克服各种困难。一点点地,同学们完整地理清了思路。

“那么,在面对困难时,‘我想解决的办法了吗?”王老师把语气放轻,仿佛在暗示大家要耐心阅读与思考,“再仔细读一读,例如‘蹲在石架上……尽量往里靠……”王老师的声音小心翼翼地。endprint

教室里又安静下来了,同学又开始读课文。就这么一篇课文,读了十几遍了,还有可以研究的东西。明仔耳边不由得响起了王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慢慢读,品味哟。”

“我懂了。”班长突然说,“共同的特点是,在故事发展的每个环节,都通过写‘我对待‘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问题的态度变化,来突出中心。”

王老师眼光一亮,但是冷静地说:“请你用完整、明确的语句表达你的看法。”

“在悬崖上,写‘我不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想逃避困难,例如‘我蹲在石架上……尽量往里靠。在小伙伴们开始下悬崖时,写‘我想出的办法是得到别人的同情,例如写‘我软弱地哀求。独自困在悬崖上的时候,写‘我绝望了,例如写‘我想自己绝对没法爬下去,我没有想用什么办法解决问题。爸爸来了之后,再次写‘我不敢面对困难,不想办法克服困难,例如写‘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意思是说我还想靠爸爸帮我下去。接着写爸爸不肯帮‘我,只是指导‘我,‘我只好按照爸爸教我的办法一步一步往下爬,竟然一点点树立了自信,并且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写‘我能用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方法应付一切困难。——理解这个问题的重点是,要把握作者不仅仅是要写了‘我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而是要写出‘我对待‘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问题的态度,这才是本文的中心所在。”大班长一气呵成,同学们听得忘了鼓掌了。

“概括是有两个层次的,一层是表层现象的概括,一层是深层本质的概括。这堂课的前一半,同学们进行的都是表层现象的概括——即作者是怎样写的;这堂课的后一半,同学们研究的是深层本质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要這样写。”王老师让大家消化了一下,接着说,“故事发展的每一个情节上,描写人物的目的其实都与‘我的态度变化有关,都是为了写清楚我逐渐认识到了要勇于面对困难、学会克服困难的方法这一主旨有关。”

结合着班长的话和王老师的话,明仔又翻看了一下自己的语文书,认识更加丰富、深入了。例如为什么作者要把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呢?这不仅仅是为了使文章更有吸引力,也不是因为故事本来就是那样的,而是在暗示着读者任何一个人生哲理的感悟,都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的。再如,为什么要把每个孩子的性格都写得活灵活现呢?这是想要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别人并不知道你的真实处境,你只有自己面对属于自己的困难。再如,为什么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环境描写呢?这似乎也在暗示着人们,世界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如果你不能克服困难,那你就只能困在那里。明仔想得都有些发呆了……

“那么,谁能总结一下概括的作用?”快下课了,王老师又抛出了小结性的问题。

“概括的过程,就是理解文章的过程。理解得准确,才能概括得准确。概括的过程也是分析文章的过程,分析透彻,才会理解准确。”

“概括不仅能发现事物的共同点,更能以共同点为参照,发现事物的不同点。”

“概括既是理解文章的方法,又是一种语言表达方法,还是一种思维方法。”

一堂课有所收获,大家都很开心。就着大家的高兴劲儿,王老师布置了新的家庭作业。作业是:阅读更多与《走一步,再走一步》同类的文章,概括这类文章的特点,并举例说明。所举例子也要用概括的方法表达。

你能用概括的方法学习一篇文章,你能用这种方法同时学习很多篇文章吗?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汇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概括共同点悬崖
一样却又不一样
漂亮的生日礼物
悬崖逃生记
为孩子种下一棵“言语”之树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抑郁流行时
悬崖上的小松树文
悬崖边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