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现代启示:稳进与实干

2017-09-30 19:02沈祖炜
世纪 2017年5期
关键词:张謇实干

沈祖炜

外国学者伊懋可(Mark Elven)在研究中國历史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高度均衡陷阱”。这个理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高度自给、自我循环、自我重复的封闭陷阱,如果没有外力的冲击,就无法打破高度均衡的低水平稳定。这个理论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史实。正是外贸、外资,新的制度、新的思想、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因素,才催生了变革社会的动力。一切进步人士因此而躁动,而亢奋。一切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改变积贫积弱国运的道路,都在寻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进步。所有努力,无论是激进的还是渐进的,说到底,只有方法之不同,目标都是改变封闭状态,让中国跳出“高度均衡陷阱”。

要认识近代的社会变革,张謇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张謇从旧体制中走来,成为当时社会变革的代表性人物。他经科举魁中状元 ,进而走上仕途,位列旧体制的上层。但是他能与时俱进,投身时代的洪流。戊戌变法时,他助翁同龢拟“变法谕旨”“大学堂办法”,还撰就《变法平议》,称得上是个主张变法图强的积极分子。戊戌变法失败后,张謇访问日本 ,萌生了废除皇帝专制,倡导立宪的思想。回国后,他就积极行动,鼓吹仿效日本,推动立宪。他在苏州成立了“江苏立宪学会”,在上海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先后任会长或副会长。他曾主导过两次立宪请愿,被公认为“立宪派领袖”。武昌起义爆发时,张謇出于自己的立宪主张,本想敦促清军将领铁良、张人俊“援鄂”,其意图是为清廷稳定局势,并可乘势“速定宪法”,实现提前立宪。但是,当他看到全国纷纷响应武昌起义,各省宣布“独立”(独立于清廷,不再听命于清廷),赞成和支持共和,遂迅速顺应潮流,转向拥护共和新制。他曾任袁世凯政府的农工商部总长,但是当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时,他都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他认为“袁氏失德,亡也忽焉”。1913年张勋在江苏活动,力推旧制,张謇一针见血地指出,张勋“不独祸我江苏,必致祸我民国”。说明张謇已经以全新的政治态度在社会上发声。他说,“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同时认识到“君主立宪政体断难兼容此后之中国”。这些认知和作为,说明辛亥革命以后的张謇,已经跟上时代步伐,同领导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党有了更多的共识。

当然,张謇从来不是革命党,他始终主张稳进。他在许多场合提出反对“急进之徒”,更反对“急进流血”。从总体倾向上看,他对于改造中国,主张的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在各个领域均是如此。比如,在文化观上,他不赞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主张“承继而改良”,对于外来文化他也不迷信,而是提倡“择善而从”。在经济上,他热衷于“棉铁主义”,身体力行,创办了大生系统的近代工业企业和轮船运输公司,被人称为“状元企业家”,还推广植棉、盐垦等,促使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在社会建设方面,他是地方自治运动的倡导者,他办学校、办博物馆、搞城市建设、从事慈善事业,被后人称为“南通近代化之父”。有人推崇张謇是近代中国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因为凡是有关社会进步的领域,都有张謇的身影,他的社会影响广泛而又深远。

张謇之可贵,在于他的家国情怀、他的民生关切和实干的改革精神。为了国家的强盛和民众的福祉,他积极进取,从不囿于旧规,而是努力改变一切不合时代潮流的旧思想、旧方式。张謇是个实干的改革者,他没有慷慨激昂的新派高调,却做出了许多实实在在的真正可以改变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

分析张謇其人,可以感知以往以“派”划线,以“派”定性的思维方式是多么的偏颇。所谓革命派、改良派,激进派、稳进派,都是此一时彼一时的标记而已,唯有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社会贡献,才能得出中肯的评价。说张謇是改良派和稳进派,似乎也没错,至少张謇自己也承认。但是张謇在改变旧体制上的成就仍为世人所感佩。革命和狂飙突起式的激进,不能排斥和否定渐进和稳进所积累的社会变革的能量。从这一意义上说,革命与改良,激进与稳进乃是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同盟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的自我革新。其要义在于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改变低水平内部循环的僵局,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值此坚持和深化改革之际,深感张謇的改良、稳进和实干的精神,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謇实干
感怀张謇 守望初心
Creating an Atmosphere
称呼见人品
张謇:从状元到企业家、教育家
实干,当下就是“旺季”
数读2019政府工作报告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组织关心干部要把好四道关
实干派 别克君威
改变危机唯有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