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同和他的法国妻子

2017-09-30 03:45赵春红
文史春秋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堂学报

赵春红

陈季同(1851—1907),字敬如,号三乘槎客,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晚清学贯中西、才华盖世的学者、外交家。近代把国学译成外文传到西方影响最大的“三大奇才”(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之中,陈季同被誉为“中学西传”第一人。有趣的是,陈季同还是晚清时代中国敢于冲破夷夏之防和世俗压力、最早正式娶西洋女子为妻的朝廷命官之一,堪称中西通婚史上的开风气之先者。

陈季同在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造船专业。他凭借刻苦的努力和出色的资质,在学员中脱颖而出,1875年初被船政局录用。同年3月,他随法国人日意格(曾任清廷船政正监督)赴欧洲采购机器,后入巴黎政治学堂习公法律例,后任驻德、法参赞,代理驻法公使并兼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和荷兰四国参赞,在巴黎居住16年之久。他以法文著书多种,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其著作被翻译成英、德、意、西、丹麦等多种文字,影响广泛。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他内心的轻蔑,他自知高我们一等,把法国公众视作小孩……听众情绪热烈,喝下全部迷魂汤,疯狂鼓掌。”这段话选自享誉世界的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1889年2月18日写的日记,日记中的这位中国人就是陈季同,正应邀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作演讲。罗曼·罗兰当时是高师学生,参加了这次演讲会,为我们留下了这段难得的记录。

作为一个作家,陈季同的著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长久地留在了欧洲。陈季同通晓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特别是法文造诣在晚清中国可谓独步一时,对于西方文化也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又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在陈季同之前,欧洲还没有出版过中国人用西文写的书,陈季同是第一个出版西方语言著作并获轰动影响的中国人。陈季同一生用法文写了8部作品,分别是《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中国故事集》《中国的娱乐》《黄衫客传奇》《巴黎人》《吾国》《英勇的爱》。除了最后一部,其他7部著作都在巴黎出版。1884年7月,《中国人自画像》在巴黎出版,时值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公众对于中国因缺乏了解而充满敌意。此书将一个文化悠久、风景如画、飘溢着清茶芬芳的东方古国直接展现给法国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对现实中国的偏见。此书出版后引起轰动,年内再版5次,两年内已印至第11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因此授予陈季同“一级国民教育勋章”,表彰他所作出的文化贡献。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是第一部中国人以西方语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远早于林语堂的同类作品。

在欧洲生活的16年,陈季同的感情世界也迸发出微妙的火花。才华横溢的外交官陈季同,受到法国女性的青睐并不奇怪。1888年,他的结发妻子刘氏在福州病逝,她未留下后代。

据《福建通志·列传·陈季同传》记载,陈季同在1891年因私债纠纷被清廷撤职回国,有两个外国女人跟随他回到福州,除了赖妈懿,另一位是英国女博士芍爽。芍爽因为爱慕陈季同的才华,随他来到中国,并同他生有一子。她们随陈季同到中国后,在福州住过,平时身着中式裙衫,会讲中国普通话,待人和气,与妯娌相处和睦。但女博士芍爽为人奢侈,花钱如流水,由于陈季同无法满足她的金钱需求,加上水土不服,芍爽最后竟然带着儿子离开了。赖妈懿和陈季同育有两女陈骞(槎仙)、陈超(班仙)。

陈季同于1894年起定居上海。陈季同与赖妈懿在上海积极参与清廷安排的外事活动,接待来沪外国人,帮助外国人解决一些法律问题,赖妈懿的中文水平、交际能力很引人注目。

戊戌变法时期,陈季同、赖妈懿属于维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成为维新运动中的风云人物。

据经元善的《女学集议初编》记载,1897年,居住在上海的陈季同、赖妈懿参与创办了中国女学会。女学会成立时,100多名中西妇女参与盛会,其中有陈季同、赖妈懿及其两个女儿——陈骞(槎仙)、陈超(班仙)。其间,陈超(班仙)即席赋诗:“中西荟萃此堂中,姊妹花開朵朵红。为惜天涯有凡卉,欲教到处遍春风。”

1898年,在上海,陈季同和赖妈懿积极参与创立了第一份女子刊物《女学报》。

19世纪90年代,在强大的社会变革思潮的促使下,妇女解放的思潮随之而起,妇女报刊的出现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表征。根据现有的资料,晚清第一份妇女报刊同时亦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妇女报刊,是1898年7月24日在上海创刊的《女学报》。《女学报》仿照《湘报》的式样,每期一大张,分上下4页,以便于读者折叠装订。每期都附有图画,用端楷缮写,用洁白纸张石印(第1期为朱印)。《女学报》每期都将女主笔的籍贯、姓名印于报端,意在强调该刊为女子所办。《女学报》初为旬刊,内容分为论说、新闻、征文、告白四项,无论哪一项,多是关系女学纲目、修身、教育、家事、体操、官话、汉文、洋文、史学、地理、算学、物名、格致、习字、绘画、裁缝、音乐。不但所论多为女子实学,而且考虑到当时的女子普遍文化程度很低,所以“雅三俗七”,文章雅俗共赏,很受欢迎,“远近来购者云集,期印数千张,一瞬而完”,只得加印。第9期《本馆告白》说:“自九月起,改章五日一期。”从1898年10月第10期起,《女学报》改为“五日刊”。

《女学报》的创办,一度令人分外自豪。从19世纪初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创办直到19世纪末,办报者,或是本国的绅商,或是外国的教士,从来没有本地女子办报的先例,《女学报》开创了先河。但随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女学报》亦被迫停刊,具体停刊时间不详。现在可见到的第12期是1898年10月29日出版的。《女学报》虽然存续的时间不长,但是意义深远。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没有公开发表言论的权利,当然更没有专门提供给妇女发表观点的媒介,《女学报》的创办突破了禁锢女性言论的历史,对后来妇女报刊的创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endprint

1898年,在上海,陈季同和赖妈懿还积极参与创办了第一所女学堂——上海中国女学堂,为中国近代教育作出了贡献。

倾向于维新派的民族资本家经元善积极主持了女学堂的创建工作。经元善(1840—1903),浙江上虞人。继承父业,经营钱庄等商务,1882年他接任上海电报局总办。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经元善提倡创办中国女学堂,作为变法维新事业的组成部分。为了改变中国妇女缺乏教育的现状,他决心创办中国女学堂。考虑到上海开放时间比较久,渐习西法,即决定先在上海创办一所总的女学堂,以开风气之先,然后逐渐推广到全国。所以,经元善选择上海作为创建女学堂的第一个城市。

要想依靠“民捐民办”创设女学堂,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后盾。维新派人士在初步酝酿了女学堂创办问题后,决定用募捐方法解决女学堂的经费问题。1897年10月27日,经元善、盛宣怀、郑观应等人在上海广福里郑观应家中,专门议论了筹办女学堂的捐款问题。在盛宣怀的动员之下,陈季同等人也参加了中国女学堂的实际筹办工作。

同年11月15日,经元善、陈季同以及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等48人集会,讨论了为创办女学堂劝捐、房舍建筑、章程及向地方官吏申报请求批准等项事宜,并决定召集一次有中西方妇女参加的女界会议,讨论女学章程,邀请西方的教习、提调参加,“博采师法,择善而从,以便开手办。11月21日,经元善、陈季同等人又在沪南桂墅里池上草堂召開第二次会议,专门讨论了女学堂章程及课程设置。

12月1日,赖妈懿及其两个女儿陈槎仙、陈班仙,和康同薇(康有为女儿)、沈和卿、以及魏淑人、葛孺人等15位女董事在桂墅里会商公宴驻沪中西官绅女客的事情。创建民办女学堂,当时需要清政府批准。在筹办女学堂过程中,经元善,梁启超等人曾多次上书南、北洋大臣,向他们汇报筹办情况,并申请补助经费,争取得到官方的承认和支持。经过种种努力,终于得到南洋大臣刘坤一的批准,并准许刻用木质图章以昭信守。

不久,又解决了校舍问题和学校设备问题。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学堂在1898年5月31日开学了。

赖妈懿为学堂的洋提调(校长)。她起草了“中西合璧”的日课章程——《中国女学会书塾章程》。当陈季同主动提出已嘱赖妈懿草拟日课章程时,经元善表示出不放心,及时提醒道:“嫂夫人所拟,大约全是西国学派。今中国创设女学,不得不中西合参者,此势然也。”虽然后来在1900年中秋,因为经元善等维新派受到慈禧等人迫害,女学堂停办了,但上海中国女学堂以效法西式教育为趋向,以“中西合璧”为宗旨,反映了男女平权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它的出现在旧教育体制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成为女子教育社会化在中国兴起的标志,对以后各种女学校的兴办起到垂范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堂学报
古稀之年上学堂
致敬学报40年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宝宝国学堂
《深空探测学报》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Morphology and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TiO2 Nanorods
Effect of Channel Layer Thickness on The Device Characteristics of Room Temperature Fabricated In2O3Thin-film Transis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