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17-10-09 22:49董莉荣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9期
关键词:职能办学服务

董莉荣

[摘要]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职能定位,开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的新路径,在兼顾三大职能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地方高校要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完善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的形式,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服务社会,不仅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可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地方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地方高校;职能;社会服务;威斯康星思想;地方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04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2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高等教育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地方高校应避免随波逐流,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职能定位,开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的新路径,在兼顾三大职能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形成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

一、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嬗变

19世纪前,由于受宗教腐朽思想和封建保守势力的影响与控制,被狭小的校园“牢笼”禁锢,欧美各国封闭与落后的古典传统教育在经历了昔日的短暂辉煌之后几乎遭遇灭顶之灾。英国学者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的著述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典型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大学应教授普遍性的知识,其功能是定位于升华普通人之灵魂。作为一种名副其实的博雅教育及智力训练,其目的是培养有较高素质的社会绅士,引领社会文明化发展。”

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上的发展带来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化。此时,德国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 Humboldt)创建了举世闻名的柏林大学。在这里,他倡导教育和研究同步发展的“柏林大学模式”的办学理念,强调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实现了大学功能从崇尚高雅学术向注重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二元同步发展的转变。

当柏林大学办学模式传人美国时,一向奉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美国人并没有照抄照搬,全盘接受。美国在承袭柏林大学模式的同时,更加发展和完善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为了满足独立后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工农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1862年国会颁布了《莫雷尔土地赠予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向各州赠予一定数量的土地,每个州可以把出售该土地所得的资金用于资助建立农工学院,此后一大批赠地学院应运而生。威斯康星大学是该时期的成功典范。在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期间,查理斯·范·海斯(Chades R.Van Hise)曾明确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充分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思想的精髓是视整个州为大学校园,将大学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变成全州人的“智囊库”和“社会服务站”。

威斯康星思想是美国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代表了美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正式确立,是高等学校职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迅速传播到大洋彼岸的欧洲、亚洲等世界各地。

“社会服务职能并不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产物,它也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在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人才,大学的价值与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作为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被确立下来。

二、地方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理据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有其历史演变过程的,不同时期的高等学校实际完成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即使是在当代,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在承担三大社会职能方面也是有所侧重、不尽相同的。”地方高校的显著特点是其地方性。从地理位置方面来看,地方高校大多地处地级中心城市,依赖地方财政支持,其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息息相关,基于地缘优势,便于与地方社会互动发展;从职能方面来看,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持续不断发展的神圣使命;从其发展使命+-来看,地方高校应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项目,利用地区优势和资源条件,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实现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一)直接服务地方成为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地方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广大学子迫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美好心愿催生了地方高校的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地方高校也的确为当时的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加快了地方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地方高校仅靠增加学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的片面追求量化的办学思路,在经历了短暂的膨胀式的急剧发展之后,已经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下降,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同时,地方高校的先天不足——经费、资源不足等决定了其在承担一些高精尖的重大研究项目方面几乎是没可能的。相反地,地方高校可以利用其地缘优势和区位资源,面向当地,积极投身于服务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这是地方高校切实需要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地区经济要想在全球科技同步的大潮中领先,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诚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才与教育。地方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与创新为突破口,从社会的边缘步入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地方高校的三大职能中,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理应位居第一,成为地方高校的主要职能。地方高校在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其能够直接服务地方的地缘优势,找到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最佳契合点,这是地方高校职能发展的不二选择。endprint

(二)社会服务能促进地方高校的科研与教学

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教育科研经费的短缺一直是地方高校的心头之痛。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地方高校的故步自封,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地方高校内大量的人才、智力和知识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达不到地方政府对其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应发挥作用的期许,地方政府不愿意积极拨款,地方高校的教育科研经费极度短缺。

强调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并不必然削弱地方高校的其他职能。相反地,强化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却会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学教师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把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这将不仅大大提高教师自身和地方高校的知名度,而且会促进人才的培养与科研的开展,同时使地方高校在办学经费方面获益多多,教学、科研条件大大改善。

地方高校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迎合社会需求,结合地方实际,调整办学方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重心。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大刀阔斧地砍去那些因为扩招而增加的脱离社会现实需要的专业,大力培植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对接的学科专业。针对地方对人才规格的特殊需求来培养对口人才,重视实践教学,为地方社会的各行各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兼具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科研工作的开展面向地方,注重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这样的社会服务势必会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服务能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促进地方高校在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

地方高校从成立之初起,就存在着不尊重办学规律的错误思想,在办学模式上模仿重点高校,办学方向上迷失了自我,一味地跟风重点高校的理论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地方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素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用人单位很难招到不需培训直接上岗的高素质员工;另一方面,对于很大一部分地方高校毕业生来说,毕业等于失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地方高校的持续发展遭遇瓶颈。地方高校很难在学术理论研究上与重点高校并驾齐驱,其唯一出路在于从横向服务社会上突破制约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我国高等教育结構呈现出由“事业型”一元教育模式转向多元化的趋势。地方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和智力优势,寻找和拓宽社会服务途径与领域,用服务和贡献地方社会来换取支持与发展,探索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从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办学水平。“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高校自身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也会得到提升和发展。”

三、地方高校当下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对策

地方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是当下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应该共同关注的课题。从地方高校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地方高校要树立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完善社会服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的形式,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一)地方高校应树立主动服务地方的理念

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中走出来的地方高校要破除自我封闭的思想,树立“地方高校地方办,地方高校为地方”的宗旨和理念,克服“不愿、不想、不敢、不能”的畏难情绪,积极了解当地市场需求,主动参与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地方高校的教师,科学研究方向要对接社会需求和市场缺口,发自内心地愿意与适应社会服务;开展社会服务时,要放下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架子,积极并乐于参与其中;在将其研究成果推向社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要有敢于面向社会的勇气与自信,努力去宣传与推广,将自己的智力成果贡献给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地方高校应完善社会服务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服务社会的机制,首先是要建立服务地方的系统而科学的项目管理和成果评价机制。设置相应的学术机构,该机构专门负责本校服务地方的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科研项目的管理,推进服务地方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评价科研成果服务地方产生的社会效能和经济效能,把握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的大方向。“要把是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把科研成果产业化、社会化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重要标尺。”其次,要有严格的教职员工考核与奖惩制度,完善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地方高校有必要明确规定和要求教职员工履行社会服务职责,并将其作为岗位聘任与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与评价标准之一。对于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从而激励更多优秀教师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为地方服务工作中。

(三)地方高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走特色发展之路,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服务性人才。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克服求全、滞后、趋同等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在整合传统的基础性学科专业的同时,增设一些突出应用性的学科专业,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瞄准当地产业发展的方向,在人才培养方面,引入企业主体、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与当地企业、科研院所联姻的社会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车间,充分利用当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和上岗实习的机会,联合培养人才。

(四)地方高校要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的形式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形式可以是多元的、发展的、有所侧重的。建立大学科技园,引导地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者相结合,为企业搭建项目孵化平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决策、宏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为地方政府、企业搭建信息技术平台;创建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兼职,开展对企业领导干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为地方社会搭建开放的教育平台;地方高校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馆、科技中心、艺术中心向社会开放,搭建与地方社会的物质资源共享平台;发掘、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遗产与资源,努力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发扬光大地方文化搭建平台。作为地方高校,不断创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形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体系,既是地方高校的责任,亦是其安身立命之本。

(五)地方高校要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

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地方高校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尤其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要有地方政府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地方高校的办学机制和社会服务机制,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需要有地方政府健全的法律指引;地方高校在人才引进、办学资金的取得、税收优惠等方面,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与指导;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的“联姻”,要有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推介,有了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才能让社会各界对地方高校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推进。地方政府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开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协调、推动、激励与引导作用。

总之,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教育模式。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主动服务社会,不仅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认可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地方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能办学服务
职能与功能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