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2017-10-09 07:06纪秋颖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9期
关键词:改革

纪秋颖

[摘要]教育乃一个国家发展之大计,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形式从古至今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在晚清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和清末的“衰世”,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政治变革。这场政治变革中同时伴随着教育的变革,维新派始终认为教育改革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基础,培养适时的人才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此,维新派始终以教育改革为主线,试图以教育变革带动政治变革,在此思想的指导之下于1898年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并把变革教育推向高潮。

[关键词]近代教育;戊戌变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11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5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国难当头。为开民智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我国是一个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国家,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使得人民的智慧和精神长期窒息。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封建传统教育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已很难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一)封建传统教育的病态发展

鸦片战争前后由于缺乏对外的文化交流,清政府一味故步自封,使中国在教育方面远远的落后于世界。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教育内容空洞且不实用。教育内容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核心部分,然而当时私塾所教授的领域仅限于传统儒学的范畴,多以四书五经为主,例如,江南学馆就有这样的规定:通馆每七日中,以四日读西书,三日读‘四书、‘五经。但是这些旧识对当时的社会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其次,官学教育有名无实。清朝的官学分为国子监和八旗官学两种。作为清朝官学正统的国子监早已年久失修,生徒的“坐监”制度已无法正常实行。再谈八旗官学,据史料记载:八旗官学“积渐废弛,八旗子弟仅恃此进身”。可见一个国家的官学教育已变得如此不堪。最后,科举考试弊端丛生。科举考试在字体、格式、文章结构等方面都用严格的规定,在命题上大多出一些偏怪难的问题来刁难考生。随着封建教育的衰败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盗用西法的洋务教育

在面对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当时部分官员再也不能坐以待毙,他们希望紧跟世界的脚步进行变革以使国家转危为安。于是,洋务运动孕育而生。在洋务运动中对于教育的变革,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在创办学堂方面。洋务大臣作为封建社会滋养下的寄生虫,其所创办的学堂免不了沾有官僚的封建习气。其次,他们开设的学堂大多都是为官宦子弟服务的况且学堂大多零星分散,缺乏统一的整合,效果不佳。最后,在洋务学堂的管理方面,由于洋务学堂的西学课程和相关环节都依赖于洋人,洋人往往以要挟自重,因此,这是教育主权不能独立的表现,难免受到洋人的牵制,影响学堂的正常运作同时也为文化渗透提供了契机。综上所述,洋务派的教育改革对于腐朽的封建教育仍然治标不治本。虽然洋务学堂创办了30多年,但是它所培养的人才充其量仅是为洋人办事的“西奴”而已。

二、身体力行。维新派推出教育新举措

(一)各地开办新式学堂

梁启超在《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中指出:“吾今一言以蔽之日: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左侍郎李端菜上《请推广学校折》向清廷建议让地方各省、府、州、县设立新式学堂。得到清廷允许后,一时间各省学堂纷纷创建。在这一阶段最具特色的代表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创立的万木草堂。以康梁为伊始,一群学子不再是摇头晃脑地背书了,而是师生同堂,读书论学,相与诘难,也纵论天下,思考国家。万木草堂在课程设置上十分的新潮,宗旨是文学经典与西学并重。因此,新式学堂成为鼓吹变法的重地,为日后的教育改革打下人才上的基础,同样也是为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积蓄力量。

另外,富有近代特色的“中国女学堂”也陆续成立。梁启超认为女子是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提出女子应自立自养,成才成德的教育方针。于是1897年梁启超在上海创立了女子学堂。这是近代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女子学校,它的建立标志着对传统招生对象的突破,起到开风气之先的历史作用,同样也是对女性地位的一种肯定,进而使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得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变法的不断深入,腐朽顽固的“土秀才”逐渐变为精通中西文化的“洋博士”。这一改变不仅有益于中国了解世界,更有益于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更加深刻。

(二)废八股、变科举

早在乾隆三年,大学士舒和德就上书指责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答侧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到了近代,科举考试风气也每况愈下。其中,“通关节”、“冒名顶替”是常用的方式,科举舞弊的现象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在科举考试中仍以“八股文”为主。维新派深刻地认识到八股文这种固定的考试模式长期阻碍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束缚人们的眼界,而戊戌维新中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根本在于废八股,只有废除“八股文”才能改变当时的教育现状。

于是维新志士极力主张:要求废除八股考试并改为試策论。所谓的试策论是指议论当前的政治热点,向朝廷献言提供良策的文章。此后康梁等人还主张等学校普遍建立之后,再废除科举,这样循序渐进式的改革有利于成果的保护。光绪皇帝迫于压力下了诏书决定废八股,诏书中规定:“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论策”。在变革科举制度后,光绪皇帝又下诏要求成立经济特科,经济特科的设立时为适应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需要,体现了维新志士想要谋求壮大资产阶级的愿望,也为日后的封建社会经济瓦解奠定基础。另外,光绪皇帝特别强调科举考试应与现实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八股取士得以废除使人们在禁锢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三)近代学制的建立

首先,维新派的先驱郑观应早在变法之前就系统的提出了近代学制的观念。由于郑观应曾留学海外,其十分看重西方的教育模式,并一心想要借鉴。于是郑观应就仿照西方并结合当时清末的社会现状,提出了设想。他主张将科举制与西方的三级学制相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虽然这种设想很单一,但是却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学制模型,突破了传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