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日休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

2017-10-09 14:40白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9期
关键词:山水诗

白月

[摘要]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之一,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受到时代社会、个人思想及周围环境和人物等多方面影响,他由积极入仕转而隐居出世,表露出放浪形骸于山水、江湖中,追求散淡自然的隐逸生活。他的归隐是对初、盛唐隐逸精神低落的一种拨正,说明隐逸精神在晚唐时期有所回转,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皮日休;山水诗;隐逸精神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18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8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皮日休青年时期,曾隐居鹿门山读书,志在科举及第。他尊崇儒学,心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积极入仕,想要建立功勋。他的骨子里是一个地道的儒生,并为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他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第进士,本应为能进入仕途而高兴,但事实并非如此。他的热情用世之心经过黑暗现实的打击,已所剩无几。他于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结识了隐居的陆龟蒙。由于深受陆氏影响,皮日休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积极入仕转向追求闲适、飘逸的隐居生活。诗人在心态、思想上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于是写出了许多纵情山水的隐逸詩。

一、皮日休由积极“入仕”到遁隐“出世”转变的渊源探析

皮日休十分推崇儒学,怀有“济世救民”之志,有强烈的用世之心。他曾说:“吾得志,弗为也。不仕非君,孰行其道?不治非民,孰急天下?”因此,创作了很多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矛盾、弊端,抨击政治黑暗、腐朽的讽喻诗。如《三羞诗三首》《正乐府十篇》等。及第后,皮日休用世之心渐减,转而追求潇洒的隐居生活,并创作了许多山水隐逸诗。如《太湖诗二十首》《西塞山泊渔家》等诗。实际上,皮日休由“积极入仕”到“遁隐出世”心态的转变,是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

(一)混乱的社会现实

皮日休生活于宣宗、懿宗、僖宗这段晚唐社会最黑暗的时期。当时宦官专权、战乱频繁、藩镇割据、赋役沉重,再加上统治集团的穷奢极欲、昏庸腐朽,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使唐帝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懿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刘允章在《直谏书》中,就曾用“国之九破”写出当时的社会政治情状。皮日休面对黑暗的社会现状却无能为力,只能慨叹“国家选贤良,定制兼拘忌”、“何不广取人,何不广历试”,呼吁统治者要广用贤人治国救民。在这样黑暗的社会中,诗人感到绝望,于是他想要隐居。

(二)黑暗的科举制度

隋朝开始设立科举制,唐沿隋制。科举便成为唐人人仕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但为寒士、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实现抱负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许多人才,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随着科举制发展到晚唐时,科场风气败坏,第进士者多为“权豪子弟”,寒士及一些不善钻营的有识之士被困于考场,屡次不第,甚至终生不第。即便有少数人中举进入仕途,也很难凭借他们的真才实学进入上层统治阶层中。而皮日休能在晚唐这样黑暗、腐朽的科举中第进士,实属人生之幸事,本应感到骄傲,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钱易《南部新书》卷丙记载:“大中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曰榜花。”萧涤非先生曾推测,日休及第可能是因为他的“皮”姓罕见。这样的及第,让他感到耻辱,使他积极入仕之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使他看清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认识到自己的抱负是不可能实现的,转而从山水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如《太湖诗》二十首、《襄州春游》等诗,都透露出他归隐的情怀。

(三)受周围人物的影响

皮日休虽心怀“兼济”之志,但苦于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压抑绝望。他于咸通十年入苏州幕府为苏州刺史从事,结识了陆龟蒙。陆龟蒙闲散自处,纵情于自然山水,过着怡然自乐的悠优生活。因为他深知在唐末黑暗的社会中,即使有“兼济”之志,也是“命既时相背,才非世所容”,所以果断选择归隐。皮日休被陆鲁望的这种散淡、闲适、任性的隐士情怀所感染,一改从前的“济世”之志,转而从山水中寻找慰藉,并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风格清淡自然。在静谧的山水中,寄托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此外,我们在皮日休的诗歌中发现有他与张贲的唱和之作。张贲,字润卿,南阳人,曾隐于茅山,大中时期第进士,后居吴中,与皮、陆二人同游。虽新、旧《唐书》均未记载他的事迹,但从皮日休的存诗中,可知张贲是一个道教信徒。日休或多或少会受到其道家思想影响。如《怀华阳润卿博士三首》其一、其三写的是张贲炼丹求仙,其二写了他不问世事,只追求闲适隐逸的神仙生活。

(四)思想构成

皮日休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及第前,以儒家积极有为的“入仕”思想为主;及第后则以道家、佛家超脱尘世的归隐思想为主。

儒、道两家思想在前面已有所论及,现在主要谈一下佛家思想对皮日休的影响。佛教从汉末传人中土以来,就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影响文人士大夫的心态。唐代文士染禅很普遍,皮日休也不例外,在仕途失意、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很自然地会受到佛家超脱尘嚣、摒弃功名富贵、追求平淡的隐居生活的影响。他写了很多游览寺院、与僧人交往的诗作,表现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从山水诗中看皮日休的隐逸情怀

皮日休前期想要积极入仕、建立殊勋的宏图大志,遭到打击后,逐渐心灰意冷。后来,东游苏州受到陆氏隐居避世之心的影响,诗人的心态也逐渐转向佛、道思想,将自己的隐逸情怀寄托于山水中,也过起了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虽然他的隐居稍显无奈,但也从纵情山水的乐趣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从精神世界里找到了慰藉,以抚慰自己不得志、受挫的心灵。

首先,皮日休从幽绝、静谧的自然山水、田园中,努力寻找理想的生活境界,从而表现出他的隐逸情怀。如《太湖诗.桃花坞》:“夤缘度南岭,尽日穿林樾。穷深到兹坞,逸兴转超忽。……空斋蒸柏叶,野饭调石发。空羡坞中人,终身无履袜。”描写了诗人穿过深林来到桃花坞,还以为是来到世外桃源武陵溪。依山建造的精巧屋舍,云雾环绕在半山腰,飞禽在悠闲婉转地啼叫,微风轻拂,坞中景色宜人。他用典雅的语言写出了桃花坞幽奇、秀美的景色。“空斋蒸柏叶,野饭调石发”写出了坞中人古朴的生活方式。“空羡坞中人,终身无履袜”则表达出诗人对这种与世隔绝、悠闲自在生活的羡慕之情。又如《太湖诗·销夏湾》这首诗前六句交代销夏湾的地理位置及名称,七至十四句写了销夏湾的“赤日”、“清风”、“沙屿”、“松竹”、“山果”、“水苔”、“木阴”等景色。接着“我来此游息,夏景方赫曦”交代我来此地的目的。再接下来的八句则是描写了在河上泛舟、观莲、“弄轻浪”尽情游玩的情态,忘却了自我,忘却了尘世的名利权势,最后发出“此中便可老,焉用名利为”的慨叹,表达出诗人纵情山水、潇洒自由的心境,对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的满足。此外,还有《缥缈峰》《明月湾》《入林屋洞》等诗。endprint

其次,皮日休通过描写居住地吴中清新秀丽的环境,幽奇的风景,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奉题屋壁》日:“一方潇洒地,之子独深居。绕屋亲栽竹,堆床手写书。高风翔砌鸟,暴雨失池鱼。暗识归山计,村边买鹿车。……之遁今无骨,谁为世外交。……世情都太薄,俗意就中憎。云态不知骤,鹤情非会徵。画臣谁奉诏,來此写姜肱。”诗人用十首的组诗极力描述了友人陆龟蒙清幽、秀丽的隐居之地,进而反衬出陆氏潇洒、闲适、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纵情山水、放形江湖隐居生活的钟爱。又如《褚家林亭》:“广亭遥对旧娃宫,竹岛萝溪委曲通。茂苑楼台低槛外,太湖鱼鸟彻底池中。萧疏桂影移茶具,狼藉蘋花上钓筒。争得共君来此住,便披鹤氅对清风。”该诗通过描写“广亭”、“竹岛”、“萝溪”、“茂苑楼台”、“太湖鱼鸟”、“桂影”、“茶具”、“钓筒”等一系列景物,勾勒出一幅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图,如此胜地诗人发出感慨“争得共君来此住,便披鹤氅对清风”。

再次,皮日休通过描写山村渔家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人们悠闲自在、知足常乐的生活情态来表现对隐居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作者的遁隐情志。如《崦里》(傍龟山下有良田二十顷):“崦里何幽奇,膏腴二十顷。风吹稻花香,直过龟山顶。……洞庭取异事,包山极幽景。念尔饱得知,亦是遗民幸。”诗中开篇交代崦里环境“幽奇”,接着描写此地拥有肥沃广阔的土地。水稻飘香,青苗细卧,田中有小舟,几户人家居住在潭洞旁“垂钓”、“煮茗”、“焙茗”,八十岁的老翁仍怡然自乐地居住在此,一定是幸存的遗民。不仅写出了崦里清幽的景色,丰收的年景,还写出了人们悠闲自足的生活情态,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又如《西塞山泊渔家》描绘了诗人泊船于西塞下,看到老者垂钓、妇人采桑、小儿买蓑衣,雨中莼菜多,春后鲈鱼肥的淳朴、和乐的渔家生活,心中顿生羡慕之情,透露出对这种悠闲、自得其乐的渔家生活的向往。此外,还有《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云南》等诗。

最后,皮日休受到佛、道思想的濡染,写了大量的游览寺院,与僧道交游的诗篇,表现了他摒弃功名利禄,超脱尘世,追求精神上安宁的隐逸情怀。如《开元寺客省早景即事》:“客省萧条柿红叶,楼台如画倚霜空。铜池数滴桂上雨,金铎一声松杪风。静时来珠像侧,鸽驯多在宝幡中。如何尘外虚为契,不得支公此会同。”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开元寺火红的柿子树,霜中如画的楼台、铜池、金铎声、鹤、鸽的清寂、空旷的美景,由此景引出诗人归隐山林的愿望“如何尘外虚为契,不得支公此会同”。又如《游栖霞寺》:“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该诗写了栖霞寺空旷、寂寥、清幽的环境,从中流露出诗人隐居的想法。此外,《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庆寺》《宿报恩寺水阁》等诗也表达了诗人向佛家遁隐出世,崇尚空无观,追求身心超脱的这种思想的靠拢。

三、皮日休隐居的价值与意义

皮日休苦于政治上找不到出路,于是他选择了纵情于山林、江湖,这种选择虽稍显无奈,但也使心灵得到了解脱。“遁隐”不仅是当时社会局势所迫,更是个人理智的选择,他的隐居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皮日休的隐居表现了隐逸精神在晚唐时期,较初、盛唐时期有所回升。初、盛唐时期,人们把隐居作为一种出仕的工具和手段,“遁隐”是为了华丽的复出,用它来获得高官厚禄、名利权势,这样,隐居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与意义,隐逸精神一度低靡。随着唐帝国走向衰落,混乱的社会政治,险恶的官场,鄙薄的人情,使文人知识分子备受打击,无法进入仕途,只好选择归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只有这样才能远害全身、抚慰受伤的心灵,找到人生的归宿与立足点。晚唐的归隐,使隐逸本身又开始向它真正的状态回归,它是与“出仕”相对的一种生活方式。皮日休的山水隐逸诗正说明隐逸精神有所回转。

其次,皮日休在隐居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和描写日常生活中琐碎事物(如饮酒、垂钓等)的诗,扩大了诗歌的写作范围,使一些前人觉得不宜人诗的事物、题材受到重视,影响了宋诗以细小琐物入诗的创作风气。事实上,皮日休的诗歌向前继承了白居易,向后渐人宋代,在唐宋诗歌过渡、衔接上有其独特地位。袁枚在《答沈大宗伯论诗书》中曾说:“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已浸淫宋氏矣。”

结语

皮日休创作了大量的山水隐逸诗,表露出放形于山林江湖中,追求潇散、自然、悠闲的隐逸生活。他由积极入仕到遁隐出世的转变,受多种因素影响。他的归隐是对初、盛唐隐逸精神低落的一种拨正,表明隐逸精神在晚唐时期重新回转。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水诗
瓯江山水诗意尽在“SONG”
瞻谢公亭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