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精准扶贫的实践创新

2017-10-09 04:33刘杰
中国扶贫 2017年19期
关键词:园区贫困户农户

刘杰

产业扶贫是一种建立在产业发展和扶植基础上的扶贫开发政策和实践,强调产业发展对贫困人群的目标瞄准性和特惠性。十八大后,我国扶贫开发事业进入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阶段,产业扶贫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对精准的要求更高,实践模式、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

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创新

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指引下,全国各地开展了产业扶贫的丰富实践,探索出一系列适合地区区情、能有效解决地区产业发展问题和贫困问题,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有学者将十八大以来的产业扶贫实践模式归纳为四类:直接带动模式、就业创收模式、资产收益模式和混合带动模式。

直接带动模式的主要组织方式是:“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 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在这种实践模式中,合作社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能力的农户与贫困户一起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在相关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组建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或相关公司实现对接。公司为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支持与服务,合作社按照公司的要求负责组织生产。通过益贫性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公司在生产环节对合作社特别是贫困户让利,实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多方共赢的利益格局。

就业创收模式也是主要实践模式之一。近几年,贫困地区在发展产业、推动产业扶贫中,比较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产业。这些产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能够提供大量工作机会,且大多技术含量较低,特别适合农村“三留守”人员参加,适合劳动能力有限、缺乏技术的弱能贫困户。如贵州省在推进产业扶贫中,将茶叶、食用菌等作为主导产业,在茶叶、食用菌的种植、采摘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因而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资产收益模式也应运而生。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指引下,资产收益模式以产业发展为平台,将自然资源、农户自有资源、公共资产(资金)或农户权益等资源予以资本化或股权化,相关经营主体或经济实体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经营,产生经济收益后,贫困村与贫困农户按照股份或特定比例获得收益。比较而言,资产收益模式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第一,强调贫困户收入增长和收益的稳定性,有助于贫困户的长效脱贫;第二,不依赖农户的产业发展能力和经营能力,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更有针对性;第三,强调贫困户的参与,致力于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

混合带动模式的机制设计相对复杂。该模式一般是将农户参与生产或就业创收模式与资产收益模式结合起来,从整体上看,这种模式扶贫效果最好,既能带来稳定收益,又强调农户的参与性,有利于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如贵州六盘水市的“三变”模式,便是混合带动模式的成功经验。

除上述四种实践模式的创新外,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引下,还出现了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以及河南省兰考县探索出的保险业扶贫等多种模式。各地根据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进行了多种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充分动员社会参与、努力带动贫困户发展增收的态势。

产业扶贫的组织形式创新

十八大以来,在各类政策的推动下,各地产业扶贫在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实践,推动着产业扶贫的深入发展。

农业扶贫园区是十八大以来产业扶贫组织形式的重大创新,亦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农业扶贫园区与一般意义上的農业园区存在两大区别:一是在建设目的上,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园区是基于经济目的,来集聚各类经济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农业扶贫园区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扶贫开发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二是在资源类型上,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园区发展资金更多来源于社会资金,而农业扶贫园区更多的是来源于扶贫专项财政资金,以及部分在扶贫政策优惠下吸引而来的社会资金。截至2016年底,贵州省建成102个农业扶贫园区,在完善主导产业、新增龙头企业、招商引资、培训农民等方面效果较好。

社区营造模式是十八大以来产业扶贫组织形式上的另一大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精准扶贫已然超越了提升经济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目标,而是希望达成经济、文化、政治等综合协调的地区复合发展目标,这一复合目标与社区营造理念不谋而合。社区营造是社区的自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区内的社群资本,达到社区自治的目的。其最终目标不仅限于产业发展,还综合了文化、生态、旅游观光、教育等综合目的。社区营造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使得产业精准扶贫与社区发展相结合,是一种全方位的发展模式,不仅注重经济脱贫,更注重向人文历史传承开发、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农产品开发等诸多领域扩展,注重贫困农户的综合发展,也注重贫困地区社区的多维度发展。二是“农旅一体化”的社区营造促使产业扶贫向“扶智”“扶志”层面深化。三是注重社区可持续发展。其要求是既包括挖掘、培养当地贫困人口的反贫困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也包括吸引具有更高知识水平的流动人员和返乡人员,因为他们是贫困地区未来的主人。

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

分散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市场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过程中,需要政府协助来保障利益。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和创新产业化扶贫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构建益贫性的利益联结机制,取得了可喜成效。

比如,贵州省按照精准扶贫要求,突出产业扶贫的效益到户、带动到人,推动市场主体和贫困农户双赢。按照省扶贫办的政策部署,各地涌现出多种成效明显的产业扶贫社会利益联结模式。根据贵州省扶贫办的总结,贵州省探索出六种类型:

第一类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主要运作方式为:“龙头带动,统分结合,兜底销售,二次返利”;“直补到户,折资入股,合作自愿,入股分红,退股还本”;“良种引领,三级经营,联户养殖,统分结合,全产业链推进”;“以场带户,流转荒山,统筹种草,打工培训,订单种养”;“国土整治,公司建园,先建后补,农户分包,保护价收购”;“公司+合作社+分社+微企+农户”;“校企合一机构+雨露计划培训+回乡生产实践+订单回收学员作品”等。农户第一次收益=保护价定价收购+龙头垫资发展得到的收益;第二次收益=龙头经营利润返利;合股经营的,一次投入,滚动发展,永久分红。endprint

第二类是“农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主要运作方式有:“流转土地,集约经营,外引内联,先建后补”;“培训示范,反租倒包,龙头兜底,互利共赢”;“超市+园区+基地+农户”等。以园区为平台,县乡政府统一流转土地并建设基础设施→招商引资龙头建示范基地→对各龙头所建基地及其设施实行先建后补。农户初期收益=土地流转费+工资,农户可持续收益=经培训掌握技能的农户反租倒包后从事生产经营的收益。

第三类是“乡村党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主要运作方式有:“村企合一,以债(资)转股,村民持股,市场运作,保本付息”;“分类施策,退保扶贫,激活内力,龙头带动”;“引智引资,整乡推进,全民培训,滚动发展”等。这些方式往往以村办企业为平台,流程是:争取支持和融资→将各类借(贷)款折成股份→村民自愿认股,以“三权”作为反担保,保本付息;对现有低保人员实行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动员有劳力的退保人员参与扶贫项目开发,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以招才引智带动招商引资,通过干部分片包干,实施全民培训、层层示范,实现整乡整村推进、滚动发展。

第四类是农户互助合作。主要运作方式为:“建园→运营→出租(移交)”;“五统一分,联保互助,抱团出山”;“大户带小户,联户发展,合作分成”等。流程为:扶贫资金补贴农户建园(场)并管护到投产→出租或移交园(场)→有劳力的农户或流转土地的农户租赁经营进行分成;或社员联保互助,有效争取贷款,然后大户流转土地建园→传授打工农户技术→农民带苗自建果园→以大带小合作分成→统分结合形成规模。

第五类是“技术部门+乡镇(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主要运作方式:“技术部门建设示范基地或农户以土地入股共建基地,统一规划、种草、销售,分户饲养、管理、核算”;“借母还(母)羔,利益分成,滾动发展”;“建设示范育苗中心,开展商品化育苗→扶贫资金补贴种苗→分户生产经营”等。

第六类是“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主要运作方式:“政府引导产业,企业申报贷款,专家银行评估,扶贫资金贴息,农企利益联结,企业承贷承还”;“政银共管,风险补偿”等。建立“四台一会”,县乡建立融资、担保、管理、公示四个平台,村建信用协会;实行申请贷款、偿还利息、借款义务“三统一”,借贷户以房产、林权、工资等反担保;政府、银行、产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风险补偿金、贷款审核把关、联保责任、共管责任等制度;贷款实行三户联保,由合作社集中使用、封闭运行、统一偿还,金融部门发放贷款,扶贫资金给予贴息。

此外,河南省兰考县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的原则,支持培育和发展特色种植、农业基地、产业集群、专业园区、扶贫创业园、示范园建设等,找准优势富民产业,确保“项目安排精准”。在利益联结机制上,要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有利于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推动“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的形成;鼓励贫困人口积极参与到产业主体和交通运输、服务等产业链中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产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建立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参与度和受益度。实践证明,这些模式比较成功地构建了益贫性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在助推兰考县率先脱贫上发挥了显著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园区贫困户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