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媒体视角的中国形象

2017-10-09 07:52骆元媛倪小龙
对外传播 2017年7期
关键词:坦桑尼亚中非报刊

骆元媛+倪小龙

“舆情”是一定社会空间内公众对各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所表达的群体性、倾向性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在中非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的时代,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研究非洲媒体的舆情具有重要意义。媒体能够影响普通民众对外部国家的认识。非洲媒体是非洲国家民众了解中国的主要窗口。

坦桑尼亚媒体行业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较落后,且网络信息技术尚未普及,因此报刊媒体仍然是大众获得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中非关系是坦桑报刊媒体报道的重要议题,我们收集整理了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启动以来坦桑尼亚主要报刊涉华新闻,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舆情导向,观察坦桑尼亚报刊媒体视角的中国形象。

一、坦桑尼亚报刊媒体简介

理解一个社会媒体发展的历史,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理解这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史。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由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于1964年联合而成。此前,两个国家分别于1961年和1964年取得独立。我们以国家取得独立的年代为时间节点,将坦桑尼亚报刊媒体的发展分为独立前和独立后两个阶段。

殖民时代,坦桑尼亚地区曾处于德国和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之下。报刊的创立和出版在传播基督教、巩固殖民统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刊使用的语言主要为德语、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因此促进了相应语言文化的发展。此外,报刊也使民众对外部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

坦噶尼喀独立后,报刊媒体得以本土化发展。国家执政党——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党报《自由报》于独立日首刊发行,成为重要的官方媒体。同一时期的报刊还有斯瓦希里语版《呐喊》和《非洲人》,英语版《标准日报》和《国民日报》等等。

以1967年《阿鲁沙宣言》为标志,坦桑尼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报刊媒体界也经历了重大变革:一是报刊媒体公司的国有化进程,如英语报刊《标准日报》的国有化。二是本土化报刊媒体的崛起。党报《自由报》与《爱国者报》成为了多党制改革前最大的斯瓦希里语报刊。三是国外资金和外国竞争者的退出。坦桑尼亚私人报刊媒体的发展一度停滞。

1992年,坦桑尼亚开始在政治领域实行多党制,在经济领域推行私有化和国际化。各地区形式多样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国营报刊媒体的经营实体是坦桑尼亚标准报刊集团,发行报刊包括《每日新闻》《今日新闻》《今日体育》等。私人报刊媒体公司主要有IPP媒体集团、国民通讯有限公司、商业时代坦桑尼亚有限公司、新闻之家公司、质优传媒集团、自由出版社、事实出版社、国际大众出版社等。这些公司在坦桑尼亚报刊市场上各具优势,其中影响力大、运营状况好的私人报刊包括:《每日新闻》《卫报》《传播》《时节报》《坦桑尼亚人》和《求真者》等。

根据1976年坦桑尼亚颁布的法律规定,所有报刊在出版发行之前都要在国家信息、体育和文化部注册。截至2012年,注册报刊数量达到754种。报刊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发行销售和商业广告。报刊主要在书报亭和公共汽车站售卖,每份的售价为400到2000先令;一些报刊也可以在互联网上阅读,网上电子报刊的价格往往是纸质报刊价格的一半。

二、坦桑尼亚报刊媒体中的中国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媒体特别是主流大众媒体作为舆情接收和传播的载体,兼主体和客体为一身,反映和影响着公众的民意。以媒体为切入点,研究非洲媒体涉华舆情,可以更直接地把握近年来中非合作中的微妙关系,掌握非洲国家和人民视角的中国形象,从而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双边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1. 中国是非洲国家“全天候”的朋友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印度洋之滨,是东非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国和发起国之一。在争取独立的斗争和独立后的建设中,中国都为其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而在国际舞台上,坦桑尼亚也给予中国坚定的支持。中坦两国风雨同舟,友谊历久弥坚。近年来,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启动后,中坦双边合作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化,成为了新世纪中非关系的典范。中国是坦桑尼亚,甚至非洲国家的“全天候”朋友,双方是休戚與共的命运共同体。

2014年11月,中国坦桑尼亚合作促进会成立。《国民报》关于成立仪式的报道引用坦桑尼亚外交和国际合作部部长本纳德?门贝的讲话,强调双边友好关系,“我们与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我们必须努力维护这个关系,摒弃西方国家为了阻碍两国合作而做出的嫉妒行为”。

2015年3月,第三届非洲中国青年领袖论坛在坦桑尼亚旅游中心开幕,来自中国和40个非洲国家的400名代表出席会议,共同探讨中非青年间的交流与合作。《今日坦桑》在报道中引用津巴布韦总统罗伯特?穆加贝的演讲,充分肯定非洲与中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报道写道:“穆加贝总统说,我们非洲国家清楚地知道中国在帮助我们取得独立时做出的努力,中国为非洲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民间外交也促进了中国正面形象在非洲的树立。2015年雨季,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持续三天连降暴雨,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地区排水不畅,房屋和道路毁坏严重。危难关头,正在建设基甘博尼跨海大桥的中铁建工集团的员工们积极参与到抢险救灾中,与当地群众一道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受益者》对该情况进行了报道:“中铁建工公司的工作人员为救灾出资出力,不仅提供救援器材,而且参与到救援受困群众的工作中。”

中国石油驻姆塔拉和嵩果技术开发公司在林迪省嵩果市开展石油挖掘项目时,发现当地人就医难的问题。于是,他们捐赠了价值八千万先令(五万美金)的快艇,以解决运送当地急症病人到市级医院就医的交通问题。《今日坦桑》报道了中国企业捐赠快艇的新闻。当地居民奥马力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我们没有这种高速救助船,一些孕妇在去医院的途中就已经分娩了,还有一些孕妇由于未被及时送到医院而死亡。我们非常感谢中国人。”

中国驻非洲工作人员充当着民间大使的角色,在当地朋友遇到困难时,积极伸出援手,提供必要的帮助。绵薄之力往往春风化雨,滋润中非人民间的友谊。endprint

2. 中国是非洲国家互利共赢的伙伴

中国与非洲在政治上相互支持,经济上合作共赢。自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前往非洲,从事医药、农业、水利、发电和工程等领域的工作。中国在非洲援建或投资的项目包括纺织工厂、水力发电站、体育馆、医院和学校等。而通过这些项目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关系不断深化。

2010年12月,《卫报》发表题为《中国长期援非》的评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非经济贸易合作不仅是在传统援助项目有所合作,更是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增长。现今,中国共有1600家公司企业在非投资。”

2014年1月, 《东非报》刊发题为《中国在卢旺达:给当地带来项目、就业和技术》的文章指出:“中国公司已经从政府和私营部门赢得了主要的建筑合同,万豪酒店就是其中之一。项目开始之初中方带来自己的技术工人,但是现在他们正积极培训当地的技术人员。目前,项目里超过50%的工人都是卢旺达人。”中国驻卢旺达大使沈永祥说:“两国之间的合作是更广阔的中非关系的一部分。现在,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的任务是发展经济。”

中非之间要实现共赢合作,应该鼓励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的本土化,大量雇佣和培训当地员工,为非洲国家创造就业机会,进行技术转移,从而推动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目前,在非洲17个国家,共建立21所孔子学院及四所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老师以及志愿者们通过生动的课堂教学和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非洲大地,根植于孔院学生们的心中。

与此同时,许多非洲国家政府对青少年的中文学习也很重视,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开展中文知识竞赛,以调动学习者的热情。2014年9月,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举办小学生中文口语比赛,《国民报》对此进行了报道。教育和培训部高等教育司主任西尔维亚?特姆教授出席该活动,并发表讲话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具领导力的国家之一,有着很多的就业机会和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鼓励孩子们学习中文,鼓励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

《东非报》开设“中国印象”专栏,请在中国留学的坦桑尼亚籍学生作兼职撰稿人,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2014年11月,该报发表题为《北京的两个世界》的文章,简述了北京的历史、茶文化、古建筑、京剧和现代化的进程,文风朴实,感情真挚。文章称:“在颐和园和紫禁城里,北京就像是另一个城市……我突然想到同样拥有茶文化的肯尼亚,想到中国在其公路和铁路建设上的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吸引着非洲人民。很多青年怀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憧憬,踏上中国的大地。我国应加强国家文化建设,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落实对外交流政策,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知,打破交往中的文化隔阂,促进双方文教事业的繁荣。

三、中国树立积极形象面临的挑战

中非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走进非洲投资、就业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有些人在进入非洲之前没能做好必要的准备,对当地的法律、法规、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等不甚了解,于是在开展生产或者商业活动中,出现一些矛盾或问题;一些人来到非洲后,发现大量商机,在追逐利润的时候,忽略了环境和生态,甚至铤而走险,锒铛入狱……这些情况一旦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见诸报端,对中国企业形象、中国的整体形象都有很大的影响。

2015年4月,《今日新闻》报道了中国企业在姆贝亚省开采金矿造成水污染的事件。该企业因为没有建造标准的污水处理池,造成地下水和河流污染,危及当地民众的健康。报道评论说:“这些‘朋友明白他们的所作所为会严重污染环境,因为这些做法在中国也是被明令禁止的。”

中国企业在对非投资时,一定要明确环境治理的预算和环境公关的负责人,努力成为环境友好型投资者。另外,驻外使馆和商务部应加强对驻外企业环保工作的引导和监督工作。大型项目和工程在前期的施工、中期和后期的运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努力维护中国企业、承包商的形象。

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象牙贸易在非洲屡禁不止。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也涉入其中,甚至引起非洲媒体的关注。2014年11月《公民报》刊登针对象牙走私的报道,列举了从2011年到2013年在非洲各国查处的中国公民从事象牙走私的重大案件,数量触目惊心。

象牙走私链条较长,打击象牙非法贸易涉及原产地保护,出境国、中转国、入境国查缉,消费国市场整治,民众消费引导等诸多环节。各方应各尽其责,加强联合打击力度。全球化不断深入、人员往来频繁和交通物流便利等因素使得打击野生动植物走私任重道远。可喜的是,中国海关针对象牙走私进行了严厉打击,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政府的有力措施也得到非洲媒体的肯定。《东非人报》报道称:“对于中国来说,全面禁止象牙贸易会是一项巨大的、需要勇气的任务。近日,中国公开烧毁缴获的6吨象牙。中国的这场象牙烧毁行动将引领一场保护大象的运动,提升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综上,非洲媒体涉华的负面报道,不单纯源于西方舆论的导向,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正如中国驻坦桑尼亚前大使刘昕生所说:“中非关系受到华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象牙走私和假冒伪劣商品等损害了中国在非洲国家的声誉。”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也谴责这些行为说:“在坦桑尼亚和非洲其他国家的少数中国人的违法行为损害了中国的形象,给中非和中坦友好关系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指出,这些问题不是中非合作的主流,也无法抹掉中非合作的成就。”

结语

坦桑尼亚媒体中关于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卫生、农业、科技等诸多方面。尽管中非友好源远流长、中非合作互利共赢,但是殖民的历史也在非洲媒体的舆论上打下了烙印,西方话语、西方思维时而在非洲媒体出现。此外,我们中国驻非企业、在非工作的华人,也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防微杜渐。中国在非洲的形象维护、中非情感的巩固,需要中非双方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驻非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真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在民间架起互信互爱的桥梁;另一方面,双方官方媒体要加强沟通与合作,搭建中非媒体的自主平台,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传递正能量,建立危机预防与应对机制,认真分析解决负面舆情揭示的问题,促进新时期中非友好合作深化发展。

[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亚非语学院斯瓦希里語系外教玛德西,13605班俞明焕、陈秋雨、徐雯等在报刊收集和整理中做的大量工作。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非洲研究专项“坦桑尼亚报刊涉华舆情研究(2000年-2015年)”项目系列成果,项目编号:14FZZX09YB]endprint

猜你喜欢
坦桑尼亚中非报刊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新的一年中非关系昂首向前
一个小奖品
中非合作迈入新时代
以“八大行动”谱写合作新篇章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两中国人因走私象牙被坦桑尼亚判刑35年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
《初中生》荣获首届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