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的乡土文化实践

2017-10-10 14:46黄志友
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园小毛驴农耕

黄志友

如果爱父母

就带他到这里来

那繁茂的土地里

有青春的回忆

如果爱子女

就带他到这里来

那自然给予的

我们同样给予他们

河边的白杨洒下斑駁的荫凉

不远处的青山是无声的挚友

洒下的汗珠结成香甜的果实

真切地感觉

我们是地球的孩子

这是小毛驴市民农园桃花源41号地主平骁妈妈写的一首诗———《大地之子》。每次读到这首诗,都觉得很欣慰,我们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小毛驴的存在,对北京这个大都市及居住在其中的市民而言,或许也是一种慰藉。小毛驴市民农园位于北京海淀西郊,西北六环边上、京密引水渠旁,是北京城区与西山之间的一片净土,无论是地理空间还是功能定位,它其实就是乡村生活在城市中的延伸。这也是小毛驴本质上不是一个种菜卖菜的农场,而是连接城乡、开展农耕教育的平台的缘由所在。

一个空间就是一个能量场。小毛驴市民农园本身的存在,既是一种新文化的象征,更是一种新文化的创造者。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文化?这种文化是怎么形成的?未来它将指向哪里?

一、重农爱农的新文化

21世纪初,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急速发展之下,城市居民远离了土地,传统农业和农民生计受到严重冲击,传统农耕文化和人文关怀逐渐失落,自然生态遭受破坏,同时引发了食品安全危机和各类环境污染问题(雾霾)。“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当代都市生活的通病,逆城市化成为大势所趋,“市民下乡,农业进城”成为新的时尚,在城乡互动的过程中,社会文化也在悄然变化:从以人为本到尊重自然,从鄙夷农村到向往乡村,从消费至上到认同节俭,从不劳而食到亲近农耕……

2014年,中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各行各业、各地城市或村落的追求。但文化是什么?什么才是积极的、健康的、可持续的文化?海洋文化学者李二和在其《舟船的起源》中写道:“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为的代称,大自然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导师和启蒙者。我们几乎没有一样科学发明是凭空想来的,莫不受自然的启示。人类的文化是大自然的恩赐。”也就是说,人类的文化其实源于土地乡野。

但不争的事实是,几百年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导致乡村的空心化及乡土文化的日渐衰落,城市文化也日渐摆脱了母体———土地和乡村的束缚,变成一种近似无根的自娱自乐和矫揉造作。文化,渐渐远离了人们的心灵与日常生活。正如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其《原荒纪事》中所指出的,“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是视土地为一个群落,但土地应受到爱惜和尊敬却是道德伦理的延伸。土地为文化之母是早为人知的事实,但近来常常被人遗忘”。

在河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岁月,那时我们同人之间,就不断争论什么是文化,学院要发展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最后大家的共识是:文化就是过日子———生活即文化!

正是这一朴素的价值观,在2008年我们有机会来到大都市北京、创办小毛驴市民农园时,我们就自我赋予使命———我们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与社会价值观。毛驴是农耕、是乡村的象征,市民是城市的象征,农园就是推动城乡互助、农民与市民平等合作、都市与乡村文化相融合的大舞台。这,就是小毛驴市民农园最本质的含义与定位。从取名字开始,就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方向。

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江堤在其《瓦片———废墟上的吟唱》一书中写给自己的勉励:“我们面临的是人性受到轻视和传统文明在现代生活中不受重视的尴尬局面,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表达,让人们看到人性,看到传统,让人性、让传统回到现代生活。”

市民农园兼具生产、生活、生态三重功能,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存在,也是一种回归,让世人重新审视乡村、土地、劳动和农人的价值;小毛驴团队近10年的追求与梦想,其实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真心地回归乡土,真诚地为本土服务,真实地生活在土地上”。

二、关怀土地,与农共生

起源于日本、兴盛于欧美的CSA,是一种回归到为本地社区提供食物的小型农耕生产模式,农民和消费者互相支持,共担农业生产风险并共享收益。这种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互动、保护环境的农业模式,是可持续生产与生活的基石。

2008年,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中国人民大学新农村建设产学研基地“小毛驴市民农园”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创立;2009年,小毛驴市民农园的“CSA试验”,引发全社会的强烈关注与学习。其以生态农业种植、养殖为基础,为市民提供蔬菜宅配、菜地租种和自然教育等服务,充分发挥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食农教育功能,将传统农业与城市人的健康生活充分连接起来,成为北京人的“放心菜园”和“桃花源”!

亲农业———发展体验农业,倡导自力更生的劳动文化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其实心中都有一方神圣的一亩田,那是一种纯粹天然的回归,也是我们生命的归处:与自然在一起,与大地在一起,没有任何烦恼。

———寻梦缘129号/李娟《土地———赋予之神》

开辟租赁农园,发展体验农业,是小毛驴市民农园的核心业务,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亲近自然,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田园乐趣。这种方式融蔬菜种植、儿童教育、周末休闲、老人养生等功能为一体,是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农业“三产化”的典型形式。

即市民在小毛驴农园承租一块30平方米的农地,并预先支付一年菜地租金和农资费用。农园提供工具、种子、水、有机肥等农资和必要的技术指导等服务,市民依靠自身劳动在菜地上种植自己喜爱的当季蔬菜,体验农耕乐趣,收获健康农产品,并参加农园组织的各类活动。

小毛驴农园平均每年有200多户市民(新城市农夫)常年在小毛驴种菜,9年来累计服务了1000多个家庭、10万人次,总蔬菜产量约100万千克。endprint

市民一家三口甚至三代人,每周自己来农场种地,跟随大自然的节奏,春耕、夏管(施肥、浇水、除草、抓虫)、秋收、冬藏,过一种“本地生产、本地消费”的生活;在与土地、与管护的农人的紧密互动中,不但融合了家庭关系,锻炼了体魄,也在每年一度的开锄节(4月)开耕仪式、丰收节(10月)優秀地主评选等农业节庆活动中,去感知农耕文化和农人生活,寻回儿时故乡的记忆。小毛驴劳动份额社区委员会(让市民组织起来,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参与农场社区的经营)、小毛驴乡村生活市集等市民自组织的尝试,形成了独特的小毛驴农业生活社区和城市中的劳动共同体。

亲乡土———开展民俗民艺活动,传播乡土文化

在小毛驴耕作了数年,我认识了多种蔬菜的种子和菜苗,了解了耕作的要领,我的生活丰富了;丰富的生活给了我创作的源泉,在这里我能写诗了,在这里我拍出美丽的照片了,我自己觉得我好像“艺术家”了;在这里午间休息,我与农园的小伙伴聊生活聊学习,我觉得我都年轻了。“小毛驴农园”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

———桃花源141号/刘思兰《小毛驴使我的生活充满阳光》

小毛驴市民农园利用优美的农业环境与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形式,深度开发农业生活教育功能,展示、传承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实践可持续生活。

2011年,小毛驴开辟“田间学校”;2012年,推出“亲子社区”;2014年,开辟儿童乐园;2016年,建设小动物乐园……通过开展农业科普与农业教育主题活动,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认识植物、喂养动物,动手做手工、制作美食、自制木制玩具,或者晒太阳、欣赏风景、享受亲子时光。9年来,通过与中小学校、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亲子教育机构合作,累计共举办大小农耕体验活动约500场2万人,很多孩子的童年时光,周末都是在小毛驴度过。

美国作家梭罗说,“古代的诗歌和神话至少提示过,农事曾经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开锄节、丰收节等,其实就是农人用这种仪式,来表示他这职业的神圣意味。从2009年开始,农园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农业节庆主题活动,如开锄节(4月)、立夏粥(5月)、端午节(6月)、中秋节(8月)、丰收节(10月),每次节庆活动都有上千人参加,2011年4月的开锄节,参与人数高达2500人,9年来累计参与人数至少5万人。每个节日,农园会结合季节和文化传统有不同的特色,例如,开锄节突出租地市民开春后来农场报到、抽签、分地、开耕,立夏粥突出市民自带米豆集体煮“百家粥”,端午节突出包粽子,丰收节突出农夫市集农产品展销和优秀地主评选颁奖。这些活动,促进了市民与生产者的互动,达到了在娱乐中长知识、在参与中强体魄、在分享中增友谊的目的。

2012年,小毛驴柳林社区农园在柳林村创办以来,先后协助柳林村举办了多次立秋节、中秋节晚会,小年俗千人饺子宴;与沈阳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支农社团合作,为柳林村的孩子们举办了四期夏令营,累计参与孩子200多人;2014年,完成《柳林村史》的编撰工作。

2014年10月的“大地民谣音乐节”,2015年1月的“第二届新幸福主义集体婚礼”,2017年4月的“陕西南郑县协税社火北京巡演”,还有每年农园开锄节、丰收节活动的苏家坨镇地区民俗文化表演———逗驴、扑蝴蝶、太平鼓、京剧———这些来自土地的歌声、传统的元素、民间的手艺,正是小毛驴这片土地上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餐与风景。

从2009年起,农园针对小毛驴CSA成员编印《小毛驴市民农园CSA简报》《田间地头》等内部刊物,至今已组稿编印了47期,包含由小毛驴工作团队、实习生、会员投稿的近1500篇文章诗歌,向市民和社会参访人员累计发行约2万册,为CSA的实践与理念推广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亲自然———亲子自然农耕,在土地上慢慢成长

如果您想重温儿时在田地间、小河边无拘无束的玩耍时光,再现儿时魔术师般的创造力!也想让孩子们在未来提起自己的童年,也能如我们说到自己小时候玩泥巴、逮萤火虫的情景时有两眼放光的感受!那就参加“小毛驴市民农园”亲子自然体验活动吧!带上自己的孩子们———包括已经长大的“孩子们”,一起在快乐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与自然相处的最真切“感受”!从而爱上它!

通过参加亲子自然农耕,您将获得:

零距离亲近自然,感受大地之美,获得生命的力量;

结合当时的节气、了解大自然的变化;

认识各种动植物、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自然游戏中学会与伙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了解食物的来源,支持到本地农业和耕地;

提升孩子的艺术创造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013年小毛驴市民农园亲子自然农耕活动方案

2012年3月6日,北京市农业局局长赵根武一行20人来到小毛驴市民农园考察,参观完农场后他们总结出两个字,一个是“真”,一个是“土”,合起来是“真土”。

人们满怀期待地来到小毛驴,却发现,这里没有高尔夫球场般的奢华景色,没有大规模农业使用的机械,没有卖冰激凌的小卖部,没有水泥修的平坦大路……但就是这种朴实无华,却是孩子们的乐园。

孩子们天生就是亲近自然的,在农场,孩子们往地上一坐,就开始拿着小铲子一个人陶醉地挖土;喂驴喂羊时,孩子们看到动物吃了他们喂的东西,会兴奋地大叫,孩子们还会随便抱小狗、追着狗跑……农场里的亲子活动,展现了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农耕体验帮助我们了解怎样自己种植干净、健康的食物;创意手工让我们尝试自己制作环保洗涤用品;美食制作让我们回归简单、健康的饮食习惯;自然观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木工DIY让我们学习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制作……正是在这种乡土生活的点滴体验中,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成长和完善。endprint

(一)环境教育

1.观察植物

小毛驴市民农园是一个活的植物园,因为不用农药,万物自由生长,各种野生花草、种植的蔬菜,达上百个品种,四季变化,植物演替,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自然课堂。

都市人的双眼被商业广告、高楼大厦充斥,人们很难注意到第一棵草变绿,第一只蜜蜂采蜜,第一朵野花绽放……观察植物的活动,主要是开发孩子们的五官感受,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感知植物。除了不同季节认识不同种类的蔬菜、花草,还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花、叶、果、秆、茎的形状、颜色,亲闻它们的气味,浅尝它们的味道,或者用手和脸去碰触……即调动所有感官来认识大自然的奥妙。

农园组织的植物主题活动,主要有“蔬菜总动员”“自然创作”“蔬菜猜猜看”“缤纷的叶子”“七彩的果实”“叶拓”“笔记大自然”等,通过创意,将蔬菜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物;用地上的枯枝烂叶、掉落的花朵创作出美丽的风景画。

2.与动物交朋友

种养循环是生态农场的灵魂。除了农园的明星“毛驴”外,我们还有发酵床养猪、鸡、羊、狗等,每到周末,来自家庭、社区或学校组织的孩子们,参观毛驴的动物乐园是必修课。大家可以拔草喂动物,也可以看猪是怎么用自动饮水器喝水、翻堆圈床,让孩子们认识到动物也有自己的智慧。在参观讲解过程中,也会提到动物福利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们了解自然农业养殖与工业化大规模养殖的不同,邀请大家关爱动物,减少肉食。

农场有森林、有农田、有湿地,为各种昆虫及刺猬、黄鼠狼、野鸡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昆虫王国”主题自然教育活动,最受孩子们喜欢,找虫、认虫、画虫,了解虫宝宝的一生,或者在林中静听虫鸣鸟叫,无不让孩子们乐趣无穷。

当然,农园有非常自然、开放的空间,无论孩子、成人到农园都会感受到自由,不需要专门的活动设计,孩子们自己就会有很多玩法,如写生、玩泥巴、自由奔跑、夏夜露营……

(二)食农教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春,此时诗人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如今的孩子,在钢筋混凝土中长大,吃超市买来的用过农药化肥的菜,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回到土地上,也许永远读不懂这首诗。

根据不同季节和农业管理的不同环节开展农耕体验活动,也是亲子自然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们通过翻地、运肥、平地、播种、移栽、浇水、除草、采摘、搭菜架、制作堆肥栏(垃圾分类与厨余堆肥)和垃圾酵素等,体验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了解农民伯伯的艰辛和不易;在学习生态种植方面知识的同时,也了解食品安全的现状,农药、化肥和长途运输农产品对人、对环境的危害,从而理解“食在当地、食在当季”的内涵。2016年秋季,小毛驴史上首次开展的小毛驴“京西稻丰收体验营”系列活动,成为10月、11月农耕体验活动的亮点。家长和孩子们不但学习了京西稻的来源故事,了解了水稻的生长过程,很多人也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来自江西的传统农具脚踏式打谷机,体验了农人的智慧。

会种菜,还要会做菜。包饺子、做面条、凉拌菜、蔬菜沙拉,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共同参与,体验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也了解了健康食物知识,享受美食;户外搭灶(埋锅造饭),用柴火熬白米粥、煮饺子、煮粽子等,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这也是生活教育的一种方式。

(三)乡间游戏

民间游戏:诞生于乡间小巷的拔河、滚铁环、抽陀螺、跳房子等,是70后、80后儿时常玩的游戏。70后、80后的家庭,孩子们大多在学龄期,是这类游戏的主要参与群体。游戏能带给大家亲切感,也能大人小孩共同玩。每次农园举办大型活动时,都会有这类游戏,参与的人多,没有年龄、性别限制,比如拔河比赛,大家常常意犹未尽;针对有组织的团体,有时也只提供器具,由其自行组织来玩。

竞技比赛:农场常常就地取材,设置一些参与性强的文体活动,独具特色。比如玉米芯投篮、蔬菜套圈、赛龙舟、冬瓜运动、西红柿万里行、小甘蓝接力、玉米迷宫和由一家公司自主开发的农场保龄球等,还曾专门组织过农事运动会。

(四)手作之美

小毛驴农场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绝活。比如后勤主管程师傅,是书画大家,在农场专门成立了爱故乡乡土艺术院;之前的后勤主管孙师傅,2010年就成立了小毛驴DIY木工坊,开发的木工活动和课程,已经成为行业品牌;在后勤部负责环境卫生的崔师傅,则是柳编高手,孩子们提着自己编的菜篮子去采摘,那个美啊!练书画,做木工,剪纸,画彩蛋、画草帽、画花盆、手绘墙体,制作风筝、绣球、肥皂,包粽子,打月饼……这些手工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心智,也丰富了他们在农场的生活。

三、城乡共赢,修复文明

植物生长需要空间,只有足够的空间,它们才能长得强壮。这与教育孩子真是异曲同工,孩子成长也需要足够的空间,自由地发发呆、淘淘气、犯犯错。如果管得太紧,就如同种菜没有留下足够的行距和株距,不能够自由伸展和成长,必然要受到压抑,难以长得健康强壮。

人也属于自然,孩子尤其是,也需要遵从自然规律,慢慢长大,慢慢掌握很多技巧。孩子写作业的“磨蹭”、自己整理衣服時的“窝囊”、各种贪玩……都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拥有的特点,就像蔬菜,还处于小苗阶段,尚未开花,哪能着急摘果?慢慢地,也要学会对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应他的自然。

———桃花源49号/王琦《育儿如种地:需要敬畏自然之心》

“能把经济与社会和谐、城乡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是农业!这就是为什么农业在北京市GDP中的比重不到1%,但我们仍然要重视农业的原因。”这是北京市委常委牛有成2012年考察小毛驴市民农园时说的。

2013年,在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大力支持下,旨在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的“爱故乡计划”面向全国展开。

2016年起,小毛驴市民农园以“故乡情怀、农耕生活、乡土教育”为主题,全面转型,形成三大主要业务板块:劳动份额(市民租地种菜)、乡土风物园和乡村生活市集,致力于营造城乡农耕社区,传承农业生态文明。

2017年,广东金融学院教授黄灯在小毛驴市民农园第八届开锄节开幕式上致辞,认为将小毛驴的城市工作与爱故乡的乡村工作有效地嫁接融合,推动了城乡共赢,也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

我从遥远的广东到北京,来到著名的小毛驴市民农园,看到这么多的朋友。刚刚看了特别感染人的表演,觉得是一种非常自在、自由、特别骄傲的生命状态,感触特别深。现在的人活得挺艰难的,尤其在城市里面的人。

如果能够在小毛驴这种地方,在爱故乡的感召下过上一种更人性化的生活,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小毛驴和爱故乡其实昭示着我们要向生命的根溯回,要找到我们生命里面更根本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对现代文明一件非常有修复性的事情。

就像土地要恢复活力一样,我们的文明要恢复活力,就要从农业里寻找新资源,所以在这里特别高兴看到有这么多市民、学者、本土的村民一起努力做事。

只有以虚心、平等、尊重、和谐的姿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与资源合理分配的桥梁,才会有农业的美好前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城乡共建。小毛驴市民农园,正是这座沟通城乡的桥梁,任重而道远!

(备注:特别鸣谢李翠环、陈云等同人的艰苦奋斗,及为小毛驴市民农园农耕文化活动所做的开创性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园小毛驴农耕
农耕感怀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江苏省农园建设对策研究
农耕园里收获多
骄傲的小毛驴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
小毛驴的智慧
小毛驴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
印尼国营第八农园首次向新加坡出口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