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无遗力 文章若天成

2017-10-10 13:11汪国胜罗进军
中国图书评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言学汉语理论

汪国胜+罗进军

《邢福义语言学文选》分为上下两册,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单独来看,每一篇文章都各有特色,新见迭出;统摄全书,朴学之风浓厚,思想见解深刻。

立足本土语言事实,理论创建特色鲜明

(一)充分利用中国境内丰富的语言资源,结合各层级语言事实,深入探求语言结构及运用规律,深刻诠释规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一部分的文章,选题之新颖,思路之清晰,安排之巧妙,例句之妥帖,论证之严密,结论之准确,无不让人赞叹,每一篇都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好好领悟。

正如30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所言:“你的文章我看过不少。你很用功,写文章条理清楚,也常常很有见地,如今年发表的《论定名结构充当分句》就很好。”后来,吕先生又在《语法问题探讨集》(1986)序言中对作者做出了高度评价:“福义同志的长处就在于能在一般人认为没什么可注意的地方发掘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且巧作安排,写成文章,令人信服。”

(二)对语言事实长期全面深入的观察,再加上逻辑化系统化的抽象概括,作者创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理论,其主体理论架构由小句中枢说、两个三角及句管控构成。如今,这些理论通过外译走向了全世界,让国外同行了解我们的研究动态,熟悉我们的理论成果,无疑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世界语言学理论宝库的丰富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作者把语言事实与理论创建辩证融合在一起,让理论这棵大树深深扎根于广袤而肥沃的汉语泥土之中,所以获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作者曾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学术人生,那就是“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自己走路”强调的是作为一个学者,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研究的独立自主性,具备独当一面的研究能力;“走自己的路”彰显的是研究的独特创新性,崇尚的是一种比较优势,在广泛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特长的基础上,开创自己的学术领地,形成独特的研究风格。无疑,全书对此做出了最佳诠释。

自强自立朴学求新,打造一流语言学科

(一)综观历史与现实,提出“三互补”战略。作者从辩证法的角度出发,认为语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做到三方面的互补,即“一家之言和百花齐放的互补”“现代意识和朴学精神的互补”与“引进提高和自强自立的互补”。作者指出,“要想在建设一流学科中有所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在自强自立、敢于锻造中国学派上狠下功夫”。毫无疑问,中国语言学若真能按照作者所指明的方向去发展,国内各高校各科研院所的语言学者将更加团结协作,更有可能创建符合汉语事实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更有可能让汉语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应用成果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文化,服务信息化时代。这样一来,我们将在国际语言学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进而拥有更多对等交流的机会。

(二)务实求新的研究风格,引领一流学科建设。作者做学问,坚持“事实终判”,强调务实求新。因此,该书任何结论的得出,都来自于广泛深入的事实考察,任何观点的概括,都源于成系列成系统的丰富的语言事实。无论是论证材料的搜集、歸纳、整理,还是论证方法的筛选择取组合,都具有浓厚的务实之风。

至于“求新”,作者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中国语言学者准确理解“求新”的本质内涵与根本途径具有重大意义。总的来说,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植根事实、自我出新;二是重视引进,据实立新。

在国家倡建世界一流学科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改革大潮中,作者这种务实求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促使语言学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发展成一门强健的学科,有利于中国语言学走向国际前沿,有利于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三)以学风建设带动学科建设。作者认为,“朴学之风”具体表现为“四必”,即“事实必竭力占有,证据必充足可靠,结论必令人信服,有错必坦诚改之”。作者身体力行,一直主张“为人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学风问题,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质量,与学科发展息息相关。中国语言学能否做到上面所提到的五个“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学风是否纯正,取决于我们的研究成果是否禁得起语言教学、信息处理、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实践检验。

(四)跨界融合,构建大语学体系。作者既立足语法学,又走出语法学,将语法的研究与语用、修辞、文化等结合在一起。既立足语言学,又走出语言学,着力构建大语学研究体系。具体说来,不仅将语言学与国学融合,还将其与信息处理、哲学、艺术学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比如,作者指出,国学精魂应与现代意识辩证结合;汉语本体研究和计算机信息处理两方面的人才应该联合攻关,共建语言学界的“三峡工程”。又比如,作者从古圣先贤孔子那里提炼出“辞达而已”的语用学原则;再比如,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汉人绘画语言、有声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跨界考察,给语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多角度辩证验察,构建中国风格学术话语体系

(一)多角度验察,辩证法一以贯之。纵观全书,无论是微观研究还是宏观研究,无论是本体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无论是语言学内部的研究还是跨学科的研究,处处体现着这一思想。作者总是既能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重点攻关,又能兼顾事实多元格局周密考量;既能阐释语言的一般规律,又能注意到它的特殊规律所在;既注意语言静态层面的特点,又注意它动态发展的一面;既深入挖掘汉语的个性特点,又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甚至外语进行比较,进而抽象概括它们的共性特征;既擅长全面广泛地搜集、整理、分析语言事实,又善于高屋建瓴地进行理论阐释与提升;既指出国外理论必不可少,又强调必须立足自主创新。正因为如此,全书每一个研究结论的得出都是那么客观科学,不偏不倚;既禁得起语言事实的检验,又禁得起理论方法的验察。

(二)深深扎根汉语泥土,创建有中国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作者立足丰富的汉语事实,依照逻辑方法,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深入发掘汉语各个层级的规律,准确提取各种语法现象的典型特征,并对其予以科学命名,创建了一整套精确研究汉语的学术话语体系。

本书呈现了原创鲜明的中国语言学风格,奋进有为的中国语言学气派,引人入胜的中国语言学特色。毫无疑问,语言学界迫切需要这样的优秀之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学汉语理论
学汉语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追剧宅女教汉语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汉语与拼音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