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相关性的Meta分析

2017-10-11 08:33徐建华李永凯杨建英高伟娜乔晓岚白雪飞
食管疾病 2017年3期
关键词:荨麻疹螺杆菌幽门

徐建华,李永凯,杨建英,高伟娜,乔晓岚,白雪飞

·预防医学·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相关性的Meta分析

徐建华,李永凯,杨建英,高伟娜,乔晓岚,白雪飞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CU)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以及Pubmed中检索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剔除和筛选所有文献后进行质量评价,运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判断两者的相关性,运用RevMan 5.2软件计算合并OR值和95%CI。结果 入选的文献共有30篇,其中英文有7篇,中文有23篇,累计慢性荨麻疹病人3 401人,健康对照组4 214人。荨麻疹患者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间存在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慢性荨麻疹;Meta分析;相关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hronic urticaria. Methods The literatures were searched in Wanfang,CNKI,CQVIP databanks and PubMed.The quality of all the remaining literatures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Then,using Mate analysis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hronic urticaria.The OR value and 95%CI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RevMan 5.2 software. Results 30 articles were selected,including 7 in English and 23 in Chinese.There were 3 401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and 4 214 healthy controls.The positive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was higher in the Chronic Urticaria group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re wa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hronic Urticaria.

Key words:Helicobacter pylori;Chronic Urticaria;Meta-analysis;correlation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弯曲呈螺旋形的革兰阴性杆菌,营养要求严格,存在于人体胃窦部,主要引起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诱发慢性荨麻疹症状(chronic urticaria,CU)的出现,但是两者的相关性仍然有争议。本研究为探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之间的相关性,检索了从1998年至2017年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两者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①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以幽门螺杆菌(或Hp)和慢性荨麻疹为检索词,进行题目、摘要、关键词检索;②在 PubMed数据库中以Helicobacter pylori或 H·pylori、chronic urticaria或 CU为检索词,进行题目、摘要、关键词检索,选取全中、英文发表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截止时间2017年5月19日。

1.2 文献纳入标准与质量控制 纳入标准:①文献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研究;②研究对象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和皮肤过敏性疾病,排除上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炎症;③病例组为明确诊断的慢性荨麻疹病例,健康对照组为没有慢性荨麻疹病史而且没有系统性疾病的健康人群。剔除标准:①排除没有按照病例对照设计的文献、重复多次发表的文献、数据不完整的文献、质量方法学低的文献;②排除综述、讲座、评论类以及非科技类文献;③4周内研究参与者服用抗生素、H2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或已经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质量控制:根据纳入和剔除标准仔细阅读全文后确定文献是否入选。如果有文献数据信息不全的,应与作者联系确定文献是否入选。质量评价应由两名研究者共同独立进行,意见不同时应由第三名研究者评判决定。

1.3 数据提取 从每项研究中提取文献发表的年份、第一作者、国家、地区、检测方法、荨麻疹病例人数、荨麻疹组中Hp阳性人数、正常对照组人数、正常对照组中Hp阳性人数。

1.4 统计分析

1.4.1 Meta分析 采用 RevMan5.2软件。

1.4.2 效应量选择 运用二分类变量,计算各项研究文献中慢性荨麻疹组与健康对照组中Hp的比值比(odds ratio,OR),用 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

1.4.3 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 对文献数据进行χ2检验,如果文献数据间不存在异质性(P>0.05),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如果文献数据间存在异质性(P<0.05),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下一步的统计分析。

1.4.4 亚组分析 为进一步寻找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可进行亚组分析,从而判断异质性的来源对统计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考虑异质性的来源可能因为是检测方法和地区来源地的不同,因此对检测方法和地区来源地分别进行了亚组分析。

1.4.5 敏感性分析 如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分析结果与之前一致,说明结论更具有可靠性。

1.4.6 发表性偏倚分析 ①用漏斗图进行分析,如果漏斗图显示结果基本对称,则说明可能不存在发表性偏倚。②用 stata软件进行 Begg′s和 Egger′s检测,若两者 P>0.05,说明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发表偏倚,否则相反。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情况 共检索到466篇文献,中文324篇,英文142篇,根据题目和摘要排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荨麻疹相关性无关的文献共416篇,通过阅读全文排除试验对象有胃肠道疾病的文献共15篇,排除非科技类文献5篇。最后,共纳入30篇文献,其中8篇采用免疫层析法,13篇采用尿素呼气试验法(urea breath test,UBT),8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1篇采用组织学法,1篇采用组织学和免疫层析结合法;从地区方面来看,其中24篇来自东亚,4篇来自中东,1篇来自欧洲,1篇来自东南亚,其中莫慧芳使用了两种检测方法,分别是 UBT和ELISA法。累计病例共3 401例,健康对照共4 214例,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具体情况

(续表)

2.2 异质性检验 纳入的文献都对Hp感染进行了检测,其中3 401名慢性荨麻疹患者中有1 923名存在Hp感染,平均阳性率为 56.54%,检出率为12.50%~87.25%。4 214名健康对照组中有1 637名存在 Hp感染,平均阳性率为38.85%,检出率为0%~66.00%,病例组中平均阳性率和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同时,进行异质性检验,发现纳入的30项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其中 χ2=152.70,P<0.000 01,I2=80%,故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效应量为 OR=2.65,95%CI:2.02~3.48,Z检 验 结 果 显 示 Z=7.04,P<0.000 01,说明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2.3 亚组分析

纳入的30项研究异质性较大,考虑可能为检测方法和地区来源地的不同,因此根据检测方法和地区来源地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2.3.1 根据检测方法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以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层析相结合的联合方法及单用胃黏膜组织病理学为检测方法的研究分别都只有1篇,不能进行 Meta分析,但两者结果均显示慢性荨麻疹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57.14%,高于对照组阳性率(36.67%、40.00%),两者的研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OR=3.455、95%CI(2.013~5.875);OR=2.000、95%CI(0.478~8.369)]。

以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的研究共有13篇,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χ2=58.84、P<0.000 01、I2=80%,各研究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因此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OR=2.43、95%CI(1.55~3.82)、Z=3.86、P<0.000 01,说明慢性荨麻疹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用ELISA法检测的研究共有8篇,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χ2=15.41、P=0.03、I2=55%,各研究间没有统计学异质性,因此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OR=2.95、95%CI(2.02~4.31)、Z=5.58、P<0.000 01,说明慢性荨麻疹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用免疫层析法检测的研究有8篇,异质性结果显示,χ2=69.25、P<0.000 01、I2=90%,各研究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异质性,因此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OR=2.71、95%CI(1.42~5.18)、Z=3.01、P=0.003,说明慢性荨麻疹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2 根据地区来源地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发表于欧洲以及南亚和东南亚两地的研究分别只有1篇,不能进行 Meta分析,但两者结果均显示慢性荨麻疹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54.17%、12.50%,高于对照组阳性率(50.00%、0.00%),两者的研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OR=1.182、95%CI(0.347~4.019);OR=5.69、95%CI(0.252~128.496)]。

发表于东亚研究有24篇,异质性结果显示,χ2=150.99、P<0.000 01、I2=84%,各研究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异质性,因此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OR=2.80、95%CI(2.06~3.82)、Z=6.53、P<0.000 01,说明慢性荨麻疹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发表于中东的研究文献有4篇,异质性结果显示,χ2=0.20、P=0.98、I2=0%,各研究间没有统计学异质性,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OR=2.04、95%CI(1.35~3.09)、Z=3.37、P=0.000 7,说明慢性荨麻疹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3 敏感性分析

剔出样本总量低于60的研究,对剩余的25篇文献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异质性检验显示,χ2=148.89、P<0.000 01、I2=83%,各研究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异质性,因此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 OR=2.84、95%CI(2.12~3.81)、Z=6.99、P<0.000 01,说明慢性荨麻疹中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支持原结果。

2.3.4 发表偏倚性分析

对所有研究进行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结果基本对称,没有明显的发表偏倚,具体内容见。Begg′s检测结果显示 P=0.234,Egger′s检测结果显示P=0.157说明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发表偏倚。

3 讨论

本文对30项研究进行 Meta分析,从检测方法上来看,采用UBT检测Hp的研究居多,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采用ELISA法检测的研究间没有统计学异质性,其余几种检测方法间都存在统计学异质性,但是不同检测方法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地区方面来看,除东亚外来自其他地区的研究较少,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中东地区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其余几个地区间都存在统计学异质性,但是不同地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能由于样本量较少而出现异质性;从整体研究结果来看,慢性荨麻疹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Z检验说明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在剔除5项样本总量低于60的研究后,原结果仍未改变,同时漏斗图显示基本对称,Begg′s和 Egger′s均显示P>0.05,没有明显的发表偏倚,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间具有相关性。

在研究纳入各文献资料时还发现,有大量的文献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能够提高慢性荨麻疹的诊疗进行了进一步研究。Mogaddam MR等[2]选择100例荨麻疹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组,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在2周内接受奥美拉唑、阿莫西林、铋亚硝酸盐和克拉霉素治疗。抗-Hp结束后6周内重复检测每个患者体内的幽门螺杆菌,治疗3个月后评估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有效性。结果36%的CU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对照组中有23%。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36例荨麻疹患者中,有33例(91.67%)患者根除治疗反应明显,有3例(8.33%)患者无反应。3个月后临床随访33例治疗的患者,发现荨麻疹完全缓解 54.5%,部分缓解 18.2%,27.3%没有改善;Yoshimasu T等[31]将 6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根据滴度差异分为3组,所有高滴度组(≥40 U· mL-1)和低滴度组(≥10 U· mL-1且40<U· mL-1)中滴度超过20 U· mL-1的病人给予一线治疗,如果一线治疗后幽门螺杆菌仍然存在,则继续二线疗法,低滴度组滴度低于20 U· mL-1和阴性组(<10 U· mL-1)患者只服用抗组胺药,没有进行根除治疗。每个病人的客观反应用3个变量判断:完全缓解(CR:不需要抗组胺药),部分缓解(PR:需要抗组胺药每周至少1~6 d),没有缓解(NR:每天需要抗组胺药,或抗组胺药无效)。结果发现高滴度组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100%(20/20)。单用抗组胺药的CR在高滴度组中为0%(0/20),低滴度组为 27.2%(3/11),阴性组中为 38.2%(13/34)。使用抗组胺剂的 CR或 PR在高滴度下为70%(14/20),低滴度组为 81.8%(9/11),阴性组为97.1%(33/34)。成功根除 Hp后在高滴度组中,CR升高至56%(9/16)。所以认为提高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荨麻疹的诊断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强烈推荐进行根除治疗;综上可以看出,通过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荨麻疹的病情,对于久治不愈的荨麻疹患者可以考虑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以产生大小不等的风团和斑块为主要特征,症状有时可能出现在面部、四肢和全身,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大多数荨麻疹的病因很难确定,且一般的抗组胺药治疗效果差。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荨麻疹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32]:①Hp可以使胃黏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②Hp感染可诱导胃黏膜组胺的释放;③Hp感染会导致机体免疫应答发生失衡;④Hp感染可激活嗜酸粒细胞,释放有毒阳离子蛋白和主要碱性蛋白,从而调节组胺的释放。随着对慢性荨麻疹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免疫机制需要进一步的明确。

本篇Meta分析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多篇文献没有提及是否随机选择研究对象,所有纳入的研究没有提及是否采用盲法进行结局测量,所有研究的检测方法,使用的试剂盒、材料等均不相同,所以存在实验偏倚和测量偏倚。本文仅收录万方、CNKI、VIP以及PubMed中所有相关的中文和英文文献,可能存在有其他语种的相关文献研究没有纳入,所以可能有语言偏倚;纳入研究的数量较少,检测方法不统一,如 UBT、胃黏膜组织病理法、快速尿素酶试验、免疫层析以及ELISA等,所以可能存在混杂偏倚等,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间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 Sianturi GN,Soebaryo RW,Zubier F,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prevalence in chronic urticaria patients and incidence of autoimmune urticaria[J].Acta Med Indones,2007,39(4):157-162.

[2] Mogaddam MR,Yazdanbod A,Ardabili NS,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idiopathic chronic urticaria:effectivenes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J].Postepy Dermatol Alergol,2015,32(1):15-20.

[3] Tan RJ,Sun HQ,Zhang,W,et al.A 21-35 kDa mixed protein component from Helicobacter pyloriactivates mast cells effectively in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J].Helicobacter,2016,21(6):565-574.

[4] Abdou AG,Elshayeb EI,Farag AG,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ic findings in gastric biopsies[J].Int J Dermatol,2009,48(5):464-469.

[5] Sadighha A,Shirali R,Zahed GM.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chronic urticaria[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9,23(2):198-199.

[6] Hidvegi B,Gonzalez-Cabello R,Temesvari E,et al.The effect of heat-inactivated Helicobacter pylori on the blastogenic response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01,126(2):167-172.

[7] Hizal M,Tuzun B,Wolf R,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gG antibody and autologous serum test in chronic urticaria[J].Int J Dermatol,2000,39(6):443-445.

[8] 王亚美,吴远,李红艳,等.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34(4):409-411.

[9] 莫惠芳,汤勇军,钟卫红,等.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关系和治疗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5(2):83-86.

[10]于志娟,王丽莉,于勇.慢性荨麻疹(CU)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405-406.

[11]柳齐福,罗明洲,曹娟.慢性荨麻疹55例及皮肤划痕症102例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1,28(4):202-203.

[12]汪丽俐,杨文林,曹钰芹,等.慢性荨麻疹259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检测与评价[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7):697-698.

[13]洪为松,周渭珩,许爱娥.慢性荨麻疹和酒渣鼻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的检测与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3):156-157.

[14]张国平,钟金城,李伟虹,等.慢性荨麻疹患者12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检测[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1):144.

[15]王春苗,吴慰师,朱锦宏,等.慢性荨麻疹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7):1050-1052.

[16]胡鑫.慢性荨麻疹中幽门螺杆菌致Th1/Th2失衡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6.

[17]林大东,谢明新,许道淼.南方汉族人群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4,42(9):935-937.

[18]高旭红,徐丹,倪琳婷,等.荨麻疹患者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现症感染的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23(2):128-130.

[19]蔡涛,李惠.幽门螺杆菌刺激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白介素4和 γ干扰素的意义[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36(6):362-363.

[20]段西凌,林新瑜,李乐平,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酒渣鼻、慢性荨麻疹[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2):96-97.

[21]宋喜英.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相关性[J].医学新知,2014,24(4):276-276.

[22]袁华刚,陈韬,王小琼,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9):2738-2738.

[23]杨静,孙兆伟,石钢.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6):1138-1140.

[24]任晓丽,苏振兴,刘宏业,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相关关系的临床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5(6):342-343.

[25]尚念秀,亓秀丽.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荨麻疹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5):1197-1198.

[26]曾月静,解士海,李利豪.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意义[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4):460-462.

[27]张辉,陈萍.幽门螺杆菌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相关性探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20(5):478-479.

[28]袁定芬,徐佩红.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荨麻疹[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0):626-627.

[29]张国学,王丹,黎兆军,等.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荨麻疹关系的探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5):265-265.

[30]何丽慧,陈金春,王洁.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荨麻疹及皮肤划痕症的关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2):101-102.

[31]Yoshimasu T,Furukawa F.Eradication therapy for urticaria with high titers of anti H.pylori IgG antibody[J].Allergol Int,2014,63(1):37-40.

[32]吕静,李惠.幽门螺杆菌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33(5):284-286.

Meta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hronic Urticaria

XU Jian-hua,LI Yong-kai,YANG Jian-ying,GAO Wei-na,QIAO Xiao-lan,BAI Xue-fei
(Medic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R758.24

A

1672-688X(2017)03-0210-06

10.15926/j.cnki.issn1672-688x.2017.03.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119)国家留学基金(201408410288)河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13480016)

2017-06-18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徐建华(1992—),女,河南信阳人,从事医学检验工作。

李永凯,男,博士,E-mail:liyongkai@haust.edu.cn

猜你喜欢
荨麻疹螺杆菌幽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