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群众运作

2017-10-11 02:27丰晓流�オ�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群众文化

丰晓流�オ�

“三农”工作的推进,为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村村通”的实现,将远程文化传播送进了农户。许多农村集镇出现网吧、歌厅、书屋,民营文化产业在成长。文化的多层次、多品种的出现,部分地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相比之下,近距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则缺乏活力,甚至停滞不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领导和组织乏力不无关系。笔者认为政府主导与组织群众的工作十分重要。

一、政府主导文化发展方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之一,必须用先进文化理念发展文化事业,以提高人民素质。

1、先进文化的传播,靠政治权力的支持。一种先进的主流文化,取代过时的或落后的化,从文化发展史看,无一不是由代表时代进步的政治权力主导下促成的。如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中国儒学等,无不如此。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有领导、有组织、有目的持久工作,政府必须把握主导权。在思想文化工作上,是决不能放任自流,搞自由化或自由竞争的。不用讳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方面存在着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俗、美与丑现象,此消彼长,斑驳杂呈。政府主导,就是要“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任务艰巨,也是每个文化工作者施展才能的良机。

2、群众文化事业是服务性的公益事业。为此,我国政府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实际,投入了不少资金建立基础设施,如场馆、人才培养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随之扩大,并向更高层次发展,文化事业却出现了与之不适应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原有基础设施老化、专业人员不足或断层;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图书、设备难以更新,更有的将有限馆舍变卖或改成店铺,文化阵地影响力缩小。这些问题,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才能解决。文化事业的机制改革势在必行,其目的是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文化事业的改革比企业改革复杂。企业改革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的,除职工安置与文化事业略同外,与其他群众关系并不直接,而撤销一个剧团或电影放映单位、文化站,将影响一个剧种的生存或给某地域的群众带来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失去部分思想教育有效阵地。特别是农村,影响更大。因此,不能照搬企业改革模式,更不能把文化事业当作政府财政负担的“包袱”来对待。群众文化是一种公益事业,在还未能寻得新的资金替代时,政府扶持是必要的。

3、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展望。当前在报刊、讲话中,经常提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问题。但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则很少提及,出现了模糊认识,引来文化事业改革认识的片面性。如有的理解为文化事业改革就是实行产业化,忽视文化事业中的多樣性、公益性的一面,忽视城乡差别;在具体措施上,把有限的文化资源——场舍改成非文化的店铺,还有的提出以场馆的房子、场地用来招商引资……笔者认为这种“改革”不论出于哪种考虑,其结果不容乐观。这是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概念、功能混淆了,是误解或片面性的表现。

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出资建立的文化事业体系,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公众服务的文化事业,如图书馆、文化馆等;一类是有产值经济任务的文化产业,如电影制片厂及其发行公司、出版事业等,还有介于两之间的如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直接或间接为公众服务。群众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门类,它的服务范围主要在基层,特别是工矿、农村,某种意义上说,农村群众文化,是公益性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活动,历来由政府扶持,谈不上产业化。它应是由政府主导的善事,是扶持而不能用“产业化”的模式取代。

4、城乡统筹,专业与业余联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应与国家提出的“五统筹”同步,逐渐缩小文化上的城乡差距。首先应保持人员的稳定,用其所长。在物力上加大投入, 为普及文化科学知识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让文化站办成普及科学知识的业余学校,文化消费的乐园,民间文艺、体育交流的首选地,使其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下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能制度化、自觉化、目标化最好。它对激发农民文化消费热情、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注意解决好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的问题。低价位的收费是必要的。如卖点门票、单位或个人赞助一点等。全部免费往往使文艺团体难以负重,对民营文化团队的生存不利。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和自愿原则收费。据个人观察,在农村除极少数贫困人口外,多数人一月拿出一两块钱来看电影、看戏,还是负担得起的。比起消耗在牌桌、洒桌、礼金上的钱要少得多,这主要看怎么做工作。

其次,引导群众自觉成立乡镇业余文化活动组织。群众文化群众办,也应在组织上落实,让他们自己发展自己、管理自己,动员乡里的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艺人、民营文化店铺的老板等,组成某某协会等组织,由他们去组织业余活动团、队,规划活动地点、时间、内容,自筹必要的活动经费等。这在理论上讲得通,它符合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实和群众文化群众办的精神。

二、组织协调,推动群众运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表现形式进入市场,给群众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群众自办的文化经营单位已在乡镇出现,歌厅、网吧、音乐茶社等带娱乐性的场所日渐增多,部分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相比之下,原来由政府出资并主导的、地方色彩较浓的传统文化,如地方戏曲、曲艺、武术等受到挑战。有些地方有一定专长的艺人,由于缺少合理的组织,少有传承。有的老化,有的流失。原有的业余剧组、歌唱、说唱、武术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减少了,活动区域缩小。城乡群众在文化上的差距在扩大。电影大片成为城里人的专利。个中原因很多,但与组织协调乏力、群众文化群众办措施不力不无关系。据个人体验,群众文化开展得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组织工作。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在当今许多文体项目的评比中,专门设立“组织奖”,可见组织工作的重要性。endprint

1、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把宣传任务落实到大多数人。县、市党政各部门,各自宣传本行业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普及文化科技知识。有的还组织单位职工在广场、街道设立宣传咨询点、做广告、发传单、宣传车巡游,收到一定成效。因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其影响面有限,特别是对人口分散的农村,实在有点鞭长莫及。如果由高层出面,如文明办组织协调,由文化部门承办,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配合电影队,专业、业余文化演出单位,在演映现场做宣传、广告,其效果肯定要好得多。当然也应适当给演映单位一定的制作、劳务费用。这样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使群众受到法制教育,单位影响也扩大了,应该说是可行的。下述例子可说明协作工作的重要作用。中央文明办、相关部委曾联合向全国推荐一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组织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观看,据笔者了解,落实得不理想,有的学校一学期组织学生看一两场,有的班级有时一学期一场未看。问题不完全在学校或电影放映单位,主要的是缺乏组织协调和督促工作,它折射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缺位。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也有类似之处。

2、巩固发展业余文艺、体育演练队、组。对已有的这类业余组织,予以鼓励支持,注意扩大和提高工作;对一些还未“拉队伍”的地方,经过做工作,把辖区内分散艺人,退休退职的文艺工作者、文艺活动积极分子或文体爱好者组成队、组,建立起他们自己的表演平台,开展小型、多样、灵活的文化活动,既自娱自乐,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给群众带来欢乐。条件成熟时,发展成文化专业队,集演艺、音乐茶座、图书阅览销售等一体的合作商业运营机制,实行自负盈亏的民营文化团体是有可能的。这样就把业余与专职结合起来,符合发展小城镇的需要。

3、规划地方群众文化任务目标。群众文化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县市应有一个可操作的任务目标,不能层层搞“加强”、“力度”等不着边际的文字游戏。不规划任务目标,就难产生实际措施,督促检查的随意性就大了,最终还是不见长进。像一年群众看几次电影、几次文艺演出、辖区内的业余文化组织的活动情况,多少群众受益,乡镇领导或专责领导心里应有数。发展有先后,水平分高低。事物的發展总是由低到高,怕的是停滞不前。

4、切实保护和利用好本地文化资源。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物质和非物资文化的极为丰富,不乏分布在各地的文化遗存。群众文化包含保护、传承的任务,它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人的良好道德情操有重要作用。过去习惯由上级主管部门认定某些特定的保护对象,这是指较有知名度并由县以上相关单位认可的,但并不排除某些地方独特的文化表现的存在,而这些应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地方戏曲、说唱艺术、武术套路、古建筑及遗址、革命遗址遗物以及地方的独特景观——奇花异石、河流、森林、鸟群、珍奇动物植物等,都可成为一地的独有文化特色,折射出当地民众的精神面目,有的还可成为当地或一方人文亮点,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同样有保护价值。

总之,群众文化工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不只是说说唱唱,应从广义上理解,从本地实际情况选定发展重要项目,有效地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出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力。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21)endprint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