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趣谈

2017-10-13 15:58姚斌
英语学习 2017年9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立场

姚斌

一词一立场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翻译原则莫过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信”字历来被认为是三原则之首,作为评判翻译质量的首要标准。然而,也有不少翻译研究者通过研究历史上实际发生的翻译活动发现,要做到绝对的“信”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绝对的“信”并不一定能带来最佳的翻译效果,甚至会造成反效果。

翻译中“信”对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立场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在实际翻译活动中,译者经常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做到“信”的境地。其中常常发生在口译现场的一种情况就是原文语义的模糊性。当原文可以有多种解释时,在笔译中译者还有可能与原作者讨论、商议,确定其意义,而在现场口译中,则很少有机会能跟讲话者沟通。即便是情况允许,偶尔确认一下是可以的,但也不可能凡是遇到问题就与讲话人沟通,那样会导致现场气氛尴尬,会谈难以为继。

今年两会期间,新任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先生在答记者问时,就拿现场译员幽默了一把,这幽默恰恰把译员在翻译时的立场问题凸显了出来。当时,一名记者问郭先生说,有人猜测,三会(指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将要合并,是否真有此事?听完现场译员对问题的翻译后,郭主席半开玩笑地说,你的问题刚才翻译已经替我回答了,他说,这是个rumor。在感叹郭先生灵活应变的能力之余,我们也观察到,现场译员在将“猜测”译为“rumor”时,的确选择了一种立场,那就是对这种猜测的否认。因为在上述场景下出现的“猜测”一词,在英文里更常对应的应是speculate,但speculate词义偏中性。与之相比,译员选择的rumor一词则明显带有否定色彩。因此,发言人说译员已经代他回答了问题,的确没错。

考虑到现场口译的紧张状态,或许译员在选用rumor一词时完全是无意识的,或者说只是他对原文中“猜测”一词具有的多重意义进行了判断和择取,但一字之变,却决定了听众对于问题的理解,也让发言人有了“借机发挥”的余地。

自说自译的外国记者

今年两会上有位美国记者“火”了。原因是,他在用中文向发改委负责人提问后,还没等现场译员翻译,就自己开始翻译自己的问题。他的这种行为其实在口译现场时有发生,对此译员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讲话人现场自译有多种原因,虽然可能是因为对译员翻译水平的不信任,但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如想秀一下自己的双语能力,或者觉得自己翻译自己的话能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因此在遇见此类现象时,译员不用慌张,但也不能懈怠。因为常常出现的情况是,一個外国讲话人在将自己的英语译为中文时,译了一段之后忽然觉得中文不够用了,无法继续。此时,现场译员就必须“挺身而出”,及时接上,确保现场交流正常进行。因此,虽然在讲话人自译时译员不用工作,但并不等于就可以“休息”。译员应该同样记笔记,随时准备翻译。即便是在讲话人自译得非常流畅时,译员也应该仔细聆听其译文,在外国讲话人由中文译成其母语时可以学习一些地道用法,而在其将母语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词不达意或不确切的表达时,还应该及时指出和补充。

译员在会议现场扮演了协助沟通的角色。从目前不少会议情况来看,在现场,译员既不是外语最好的,也不是中文最好的。译员存在的价值正在于其强大的语言转换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另外还要加上一点,译员也应该成为善于化解现场危机的专家。译员必须随时观察和注意现场情况的动态,只要是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内,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stand-by,都有必要随时“绷紧神经”,随时待命,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现场情况千变万化,随时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任务出现,译员只有持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淡定的心态才能应付裕如。endprint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立场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