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印刻文化,篆书古今

2017-10-14 02:01曹亦菁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印章篆刻传统

曹亦菁

篆刻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段时间内是缺失的,但是它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影响很大,过分宣传国外大师的作品往往会导致我们忽略身边的文化,中国传统的东西有其传统的思想、哲学在其中。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开展篆刻活动,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学校与篆刻的渊源

中国文字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一路发展至今,它的形制、读音、排列顺序在一代代王朝的更替中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但文字的刻印技艺却如水中的磐石,在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坚守原地,绵绵不绝。

篆刻,是将篆书和镌刻结合,来制作印章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走进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三楼的“印像廊”,便会被满目的篆刻作品与知识所包围,走廊中精心布置的仿古制廊桥,让人恍若置身于青砖绿瓦的古代江南小镇中。

虹口二中心小学从2009年开始着手筹备篆刻项目,以国家开展的“指南针计划”为契机,逐渐打造环境,建立教室,成为“指南针计划”的第一个实践基地。2011年,学校凭借篆刻特色项目成功申报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在篆刻项目的带动下还同时申报了古筝、茶艺等多个子项目。之所以选择这门古老技法作为学校的艺术特色,是因为学校有师资方面的优势。美术老师郭维量是篆刻方面的专家,被其他教师称为“郭大师”。巧合的是,学校也开展了一个“发展教师特质”的项目,希望老师发挥自己的个人特长。在师资稳定的保证下,篆刻课程就由郭老师开设了起来。“师资是最重要的,如果是外聘的话,时间和人员都不稳定,很多事没办法保证。”教导主任葛靖说,“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每个孩子都有学习和接触高雅艺术的权利。”

篆刻社团“汉韵印社”

建立篆刻教室是学校推行篆刻的首个方法。走进篆刻室,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墙上传统的装饰纹样与桌上静静放着的青田石让原本浮躁的心渐渐沉静下来。

这间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篆刻教室是学校篆刻社团“汉韵印社”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团在篆刻项目开展之初就已成立,由郭维量老师主持,一周举行两次社团活动,感兴趣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可以报名参加。郭老师说:“作为篆刻的启蒙,一二年级学习刻纸,从三年级开始正式学习篆刻,那些学有余力、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就选拔到社团里来。”

安全是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视的问题,为避免孩子们在使用刻刀时发生意外,郭老师动了很多脑筋。虹口二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使用的刻刀是特别定制的,把传统的刻刀刀柄改短,便于学生施力。郭老师幽默地说:“刀柄长度是经过我反复试验的,我手比较小,只要我拿了没问题,那学生拿也没问题。”话语间流露出身为师长的责任与细心。印床也是学生在篆刻过程中必须使用的工具,现在多数篆刻家已经不再使用印床,但是为了学生的安全,郭老师严格要求做到这一点。五(4)班的李子麟同学回忆说:“郭老师反复向我们强调安全问题,告诉我们要用无名指抵着石头才不容易刻到手。”

如何让现代的孩子更易接受和学习传统技艺是在传承过程中要克服的一个难题,郭老师在教授篆刻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篆书和象形文字很像,我在课上会让学生进行篆书字体的猜谜,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动手篆刻的过程中,面对零基础的学生,郭老师会手把手教他们刻,让他们感受刻的方向与深度。社团成员赵越表示,篆刻不难学,一年时间就可以上手,郭老师也表示赞同:“技术方面不难,但是培养其他方面要花点心思,比如创作和文化。”

从基础的写篆书逐渐到描摹印章、刻印,通过在“汉韵印社”的学习,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趣的“汉韵印社”吸引了众多学生参加,今年就三年级一个年级而言,已有34个学生报名,而篆刻教室一共只有36个位子。

篆刻融入学科和德育

篆刻在虹口二中心小学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狂欢”,而是在校园里 “全面开花”,深入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美术是与篆刻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了解篆刻的基本表现形式,比如朱文印、白文印是如何呈现的,还有小小一方印章上中国文字的特点,感受它的“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郭老师特别为篆刻编纂了一本教材,取名《印迹》,2009年开始编写,直到2011年才首印,书中主要提供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融书法、绘画、雕刻为一体,还有学生的作品照片刊登在里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郭老师对篆刻教学有了更多经验,因此这本《印迹》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篆刻成为他们的教学灵感与作业题材。高年级学生在语文课的作文撰写中将篆刻社团和篆刻室作为素材;英语学科中有一门课叫“Join Us”,许多学生以在篆刻室篆刻为背景,以此来编一段英语对话;若某个学科要举办活动,学生就能以这个活动的主题为内容来雕刻印章,正如郭老师所说:“我们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都是相互渗透的。”

篆刻历史可一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几千年的风云变幻,现在篆刻已不仅只是“刻”,还包含了很多其他意味。“篆刻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心、细致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特别对于男生来说,接触石头和刻刀可以培养他们刚强的品质。”葛老师说。印章从古至今一直是诚信的标志,古人云“印者,信也”,学习篆刻还能提高孩子的诚信意识。在德育上,学校坚持“传承传统文化,拓展国际视野,修养健康身心”。而篆刻正是一种对品质和意志的磨练。

校长郑琰说:“从学校层面推广传统文化要有系统性,通过课程群的形式把它固化下来,而不仅仅是活动。比如说篆刻,可以从课程引申到语言文字,再引申到美术学科和少先队的活动,使它的内容更立体,更丰富。另外,我们想通过教师校本培训方式让老师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还有就是通过家长课程来弥补不足,使整个体系能真正地落实下来,将我们的办学理念与推广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

让篆刻焕发新的光彩

虹口二中心小学在本校弘扬篆刻艺术的同时,还辐射到其他学校。“我们有一个‘走课’活动,就是郭老师到别的学校教学或者别的学校老师带学生到我们这里来学习,简单地讲讲知识。”

尽管得到了学校的全力支持和师生的欢迎,郭老师还是有自己的隐忧:“多数初中没有篆刻,这不单是篆刻的问题,很多项目也是小学有但初中没有,这样就导致文化的传承没有连续性,学生可能还有学习的需求但没法满足。”谈起这点,他也显得有些无奈,“我对马上要毕业的学生说,初中里没有篆刻项目你们也不要放弃,技术层面的东西你们都已经学会了,无非就是创作问题,比如字形设计、排字规律,而这些在《印迹》这本教材里都有,完全可以自学。”遇到障碍不放弃,而是寻找解决办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不变的坚持。

坚持之余也要与时俱进,将传统篆刻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是学校迫在眉睫的问题。之前,学校开展了一个叫“电子书包”的项目,学生在机器上设计篆刻印章,可以随时修改,但是在机器上操作和在纸上画还是有区别,电子书包的技术更新跟不上学校需求,经过一年的尝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学校又有一个新颖的想法,把篆刻与3D打印相结合,将印章用3D打印机打出来。“我们说创作创作,创作力怎样去体现呢?这就是一个办法。但3D打印在我们学校刚刚起步一个学期,所以这只是一个设想。”葛老师说。

时光荏苒,对于篆刻来说,变的是材质、是形式、是规制,不变的是一代代传承人坚守的信仰,那斑驳的刻痕中透出的古韵与文化,历久弥新,悠远绵长。

猜你喜欢
印章篆刻传统
我们有印章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老传统当传承
篆刻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印章
大象的印章
《三十六计》篆刻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