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务锋解读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

2017-10-14 02:21本刊综合新华社,经济日报
中国粮食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粮食玉米经济

张务锋解读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

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就此接受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采访,就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本刊整理摘编如下:

记者:《意见》是国务院下发的粮食产业经济方面的第一个专门文件,该《意见》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

张务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需要足够的粮食产量和合理库存作前提,又离不开相应的加工流通能力和产业链掌控能力。当前,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求相对宽松,粮食库存持续高企,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在这种大背景下,统筹好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三个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健全粮食产业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进行了顶层设计,有助于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路径、厘清工作重点、形成支持合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为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强力产业支撑。

记者:粮食产业经济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有何重要作用?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既需要足够的粮食产量和库存,又离不开相应的加工流通能力和产业链掌控能力。只有经过加工转化和物流配送,把成品粮油及时供应给消费者,才最终真正实现了粮食安全。

粮食产业经济涵盖由原粮到产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对粮食生产具有反哺激励和反馈引导作用,对粮食消费具有支撑培育和带动引领作用,是粮食供求的“蓄水池”“调节器”。

粮食产业经济越发达,产业链条越完善,粮食安全基础就越牢固,抵御风险能力就越强。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看,我国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粮食产业体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国际看,世界粮食强国往往也是加工流通强国。我们只有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粮食企业,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粮食产业链条,才能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际粮食产业分工中争得主动。

记者:《意见》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张务锋:第一大亮点是对产业发展急需突破的重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新举措。《意见》提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国家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建立粮食产业企业标准领跑者激励机制、推动“科技兴粮”工程等重点措施。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从2017年起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今年重点支持黑龙江等16个省份的相关工作已启动实施,其他重点工作也都在有序推进。

第二大亮点是对各地在实践中的产业经济新模式作了总结和肯定,提出了全产业链经营、产后服务带动、精深加工主导、主食产业化、循环经济、品牌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等多种模式。这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方向、方式和路径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第三大亮点是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好国家已经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意见》提出“统筹利用粮食仓储设施资源”,即有效盘活粮食仓储设施,扩展粮食仓储服务范围,多渠道开发现有仓储设施用途。《意见》还提出,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中,大力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记者:我国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基础如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期,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张务锋:近年来,国家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粮价市场形成机制改革,加大粮食库存消化力度,进一步激发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是2016年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价格回归市场,企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极大地促进了玉米深加工、饲料等行业的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继续增强,粮食产业逐步向优势地区集中,产业创新力度增大,经济效益稳中向好。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中高端产品缺口较大,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关联度低。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低,有些地方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加工流通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创新投入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等。

记者:发展粮食产业经济需要怎样的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支持?

张务锋:按《意见》要求,粮食产业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需要更加高级的产业形态和组织形式支持。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要求,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做强做大做优一批骨干国有粮食企业,同时培育发展和壮大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增强产业经济发展活力。

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主体地位,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政企分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方式,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打好“组合拳”,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作出顶层设计。粮食部门要积极适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库存消化的现实要求,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到2020年,初步建成适应我国国情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和7%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主食品工业化率分别达到88%和25%以上,粮食优质品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粮食企业达到50个以上。

记者:如何实现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主要目标?

《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五项重点任务。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主体,着力增强粮食企业发展活力。创新粮食产业发展方式,着力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发展粮食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新业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大力促进主食产业化,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强化粮食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着力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请问,《意见》在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张务锋:现阶段,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粮食库存充裕,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进口农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必须准确把握消费需求动向,着力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粮食及粮食产品供应。

《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措施:大力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绿色优质粮食产业体系建设。调优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推广大米、小麦粉和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大力发展全谷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加快发展杂粮、杂豆、木本油料等特色产品。

记者:玉米等部分粮食品种高仓满储,如何通过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带动粮食库存消化?

张务锋:玉米消费主要由食用、饲用、工业消费三部分组成。食用玉米需求相对刚性。饲用玉米消费的主要途径、消费总量相对也是刚性的。近年来,进口低价玉米酒糟(DDGS)、大麦、豆粕等冲击国内市场,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国内玉米饲用消费需求。工业用玉米主要指玉米深加工转化的部分,玉米的产业链条比较长,深加工产品达几千种,用途非常广泛,是现阶段消化玉米库存的发力点。

要着力增加功能性淀粉糖以及用于保健、化工、医药等方面的玉米精深加工产品有效供给,减少相关产品进口依赖。要发展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在保障粮食供应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着力处置霉变、重金属超标、超期储存粮食等,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探索开展淀粉类生物基塑料和生物降解材料试点示范,适应绿色发展新要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加快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同时,要积极支持地方出台有利于精深加工转化的政策,促进玉米深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刊综合新华社、经济日报有关报道)

猜你喜欢
粮食玉米经济
珍惜粮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收玉米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我的玉米送给你
我的粮食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