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现状探究

2017-10-14 01:16张光明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体系培训

张光明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校方人员,作为高等教育的“前线人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法对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的四个方面:培训组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辅导员考核进行研究和梳理,展示了每个层面发展现状,分析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辅导员培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作用与意义

1.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现重视人才培养的原则。

有关人力资源的研究指出:得到人才不是靠招聘,最重要是靠培养,对于已经招聘进来的辅導员,如果不对其进行培养,就等于是荒废人才、浪费资源。对辅导员进行培养,将其能力和潜质开发出来:第一可以使高校辅导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人尽其才的效果。第二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可以达到“留人”的效果,高质量的培养体系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信心与工作兴趣。第三培训能使高校辅导员尽快掌握学生工作的技能和能力,尽快适应工作,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顺利,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高校辅导员培训能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学校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优秀的学生体现着学校的培养效果和工作成果。学生的成长是大学环境、师资水平、学校管理水平、自我约束综合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涵盖了学生的德育、情商教育、日常事务管理等各方面,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培训体系现状

1.高校辅导员培训组织现状。

目前高校对辅导员实施培训主要采用两种培训组织方式:一是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二是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组织。

(1)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

2007年9月29日,教育部在京召开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培训基地覆盖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的19个行政区,构成了初具规模的覆盖全国的辅导员培训体系①。培训基地的组织结构由最高端的教育部(实施政策控制)、省级教育部门(协管)、及在各培训基地所在高校设置的培训基地办公室构成。省级教育部门承担大部分的工作安排,主要负责辅导员基地建设和管理,包括编制本地区的培训计划、制订推动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政策、指定保障培训基地运行的制度、对培训基地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等。

(2)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

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依托校内资源因材施教,自身组织实施辅导员培训。目前一些高校的校本培训的组织主要采用学校和院系两级机构设置。学校设置辅导员培训办公室,对学院的培训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与协调工作,并对校本辅导员培训进行监督。校本培训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容易实施。但是校本培训因缺乏外部支持,其制度性和先进性得不到保障,与外部和其他高校的交流较少,不利于在对比中更新和调整。

2.高校辅导员培训内容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培训主要已采用并实施的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可以划分为四类:

(1)思想政治教育培训。

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高校学生党建与共青团合作、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等。

(2)心理辅导能力培训。

心理辅导能力的培训主要包括: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引导、大学生学习压力的缓解、大学生交往心理的引导、大学生情感问题的疏导、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等。

(3)学生事务管理培训。

高校辅导员事务管理培训主要包括:管理心理学知识、社会工作与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高校班级管理的艺术、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4)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培训。

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培训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理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及其指导、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等知识的培训。

3.高校辅导员培训方法现状。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方法主要有:

(1)传统讲授法。讲授法即聘请资深辅导员或某知识领域内有一定研究的培训讲师藉由教材或经验通过口述、板书或多媒体向学员传授辅导员工作知识的方式。这种方式实施简单,对场地、设备要求不高,培训成本不高,适合大量辅导员的培训,易于控制,利于大面积普及辅导员相关管理基本知识和业务常识。

(2)导师指导法。导师指导法是由一位有经验的辅导员在新晋辅导员即将担任的工作岗位上对学员的工作进行跟进指导。这种方法实施时一般是新上任的辅导员和一位老辅导员一起工作,老辅导员在观察其工作中指出其不足并帮助改进,新任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对老员工工作的观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问题。这种方法能使新员工迅速适应新工作,快速步入工作正轨。

(3)个案分析工作坊。个案分析工作方法具体应用于辅导员培训,一般是由辅导员培训策划小组寻找并整理学生管理个案,介绍其具体背景、问题、已采取的工作方法、取得的成效等,制成可供讨论的案例。然后参与学员对学生个案进行分析,最后大家对个案分析工作坊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这种以研讨式、研究式为主的培训模式为为辅导员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和知识的平台,能促进辅导员对于工作方式的深入思考。

(4)辅导员沙龙。辅导员沙龙由辅导员来分享自身的经验和心得,议题可包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如何更好地建构和谐班集体;如何推进我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如何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等。辅导员沙龙这种方式最主要是促进了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同事交往、提高同事之间的了解的同时,大家还可以就同一主题深入挖掘其学术研究价值,培养辅导员的学术素养,为将来走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提供支撑。endprint

4.高校辅导员考核方式现状。

目前常用的高校辅导员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

(1)工作成绩量化指标法。

这种方法一般通过事务管理的次数、学生及班级获奖次数等指标来衡量,诸如:参与集体学习的次数、与学生谈心次数、召开主题教育班会次数、随堂听课次数、班级获奖励次数、班上学生获奖励情况、班上学生受处罚情况、班上学生科目不及格人数,某些情况下甚至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或计算机考试的通过的人数也会作为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指标。

(2)360度评价考核法。

一部分院校認识到360度考核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在高校辅导员考核中引入360度考核的方法,但是大部分院校引入不彻底,或者没有很好的将360考核理论与辅导员的考核结合,导致360度考核方法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例如高校辅导员360度考核中普遍存在360度考核参与人员缺乏相关培训;360度评估参与对象的评估指标划分不明晰;不同的评估参与者面对的却是同样的评估表;360度评估结果仅应用于奖惩和晋升而不是培训等问题存在。

三、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现状所存在问题

1.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组织亟待改革。

一些省市的培训基地由于缺乏对高校辅导员重要性的认识,或者经费拨付不到位,辅导员培训基地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并不合格;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培训组织在没有对本地区的辅导员做充分需求分析,就着手开始规划建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人员配置不专业,尤其对高等辅导员的校本培训组织来说,没有建立专门的培训组织,培训人员专长的不对应,无法胜任组织与管理辅导员培训的工作;组织变革没有紧跟时代变化,现今组织建设的相关理论,如组织扁平化理论、组织系统化理论在学校的组织改革迟迟未开展,校辅导员培训组织的运行效率迟迟得不到提高。

2.高校辅导员培训内容不能满足辅导员需求。

高校辅导员培训内容安排注重偏向校方需求,忽略辅导员的需求,高校辅导员培训内容设置多为校方根据自己对辅导员的要求来进行设置,而对于辅导员自身发展需要与辅导员所需求的培训内容的关注较少;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安排往往千篇一律,没有考虑不同类别高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年份的辅导员的培训内容缺乏细分;培训中多充斥着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总结的知识,仅靠理论知识还是难以满足具体工作情形的要求。

3.高校辅导员培训方法缺乏创新。

(1)一些高校辅导员培训缺乏革新的动力,仍然大量地采用简单的、容易实施的、传统单一讲授方式,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培训均采用讲授形式进行,虽然讲授法实施简单、节省资源。

(2)培训方法没有针对性,高校辅导员培训方法的实施需要与三个因素契合,要将多种多样的培训方法与不同类别的受训辅导员对应,与不同的培训内容对应,与不同的培训目的对应,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培训资源,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4.高校辅导员考核方式亟需革新。

目前许多高校采取工作成绩量化指标法,但量化指标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辅导员的很多考核指标是很难量化的,未被量化的考核指标被忽略,导致考核内容不全面;二许多量化的考核指标与辅导员的能力不对应,如高校辅导员参加辅导员学习的次数不能与辅导员思想素质的进步划等号;三是一些量化考核指标本身从设计上就不合理,一些考核指标与辅导员的工作其实关系不大。而量化考核的结果往往被认为克服了主观因素而被认为合理、公平,这些不合理的考核指标产生的考核结果难以辩驳,导致指标的不合理性被放大。

一部分院校引入的360度考核方式,但是没有被消化吸收。没有将原先用于企业的360度考核理论与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很好结合,导致360度考核方法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

结语

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建立和有序运行,为高校提供符合需要的辅导员提供保障,是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俗话说分析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提出的问题和策略等方面还不够深入,某些方面在实践中还要持续检验并改进。针对这些不足,将在今后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总结,以能获得更为接近实践需求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史慧明.中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9):32-25

参考文献:

[1]陈燕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5-47.

[2]陈奎庆.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辅导员培训工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0):48-50.

[3]张丽玉.高校辅导员从职业化到专业化的发展之路[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46-48.

[4]庞鑫培.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6):92-95.

[5]王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辅导能力的途径[J].江苏高教,2008(3):150-151.

[6]伍翔.朋辈辅导员培训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657-658。

[7]黄军伟.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校本运行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3)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体系培训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