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莱坞到中国主旋律该如何唱?

2017-10-16 04:40王煜
党员文摘 2017年10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战狼好莱坞

□王煜

从好莱坞到中国主旋律该如何唱?

□王煜

“为啥美国的英雄主义就可以,中国的英雄主义就不可以?”前段时间,创造票房神话的“国民大片”《战狼2》主角吴京怒怼一些网友。这说明一个问题:从美国到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主旋律其实一直存在,而且很不少,关键在于怎么把它做好,让观众买账。

美国的主旋律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旋律。

西部片是旧时期好莱坞类型片中最能代表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片种,它所开拓的主旋律基调对后世的好莱坞电影影响深远。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入大萧条时期,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此时电影《金刚》在一个破坏力极强的大猩猩身上突出表现了一个“暴力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二战之后,战后的心理空虚在民众中蔓延,于是宣扬美式民主和英雄主义的《超人》诞生,这个救世主的形象影响了几代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强势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让美国人有自信将个人英雄主义理想在电影中变为现实,并在全球传播,如《终结者》系列、《虎胆龙威》系列等等。

进入21世纪,美国的世界第一强国地位已经稳固,“拯救人类”“维护世界和平”这种主题又在《后天》《2012》《拯救大兵瑞恩》《狂怒》等一系列灾难片、战争片中显现。泛娱乐化蓬勃发展后,蜘蛛侠、钢铁侠、蝙蝠侠等美国漫画中的超级英雄纷纷登上大银幕,他们都拥有超强能力,一次次地重演“拯救”的桥段。

从始至终,几乎所有的好莱坞电影类型中,包括西部片、黑帮片、战争片、动作片、科幻片、灾难片,等等,都有很多是反映美国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主旋律影片。

“套路”也很重要

除了在内容上牢牢抓住当时社会民众的心态外,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在讲故事时也特别遵从“规则”、讲究“套路”。美国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一书中,就曾非常系统地分析出这一套编码。无数好莱坞的主旋律大片都验证了这个“套路”的可操作性和对观众的有效性。

坎贝尔是这样描述“英雄程式”的:

首先是对英雄的“召唤”:英雄从来都是从普通人开始,慢慢走上英雄之路的,他可以是世界任何一角落的任何一个人。英雄的冒险,是从被召唤开始的。

一般来说,起初被召唤,主角都是拒绝的。只因敌人太强大,主角不认为自己能打败对手。

直到“金手指”的出现,事情才会有改变。什么是“金手指”?就是超自然的助力。对,就是无论看起来是否合理,总之有那么一瞬间,天降祥瑞,主角瞬间开窍,明白自己要鼓足勇气走上漫漫长路。

这条“试炼之路”是程式的第二个重点。通常,试炼之路,主角会遇到一个能够激发潜能的强大对手,这个对手可能在整个故事里只是炮灰,是个小Boss,但是对于还是初出茅庐的主角来说,他已经足够强大。为了解决对手,主角不可缺乏一些帮助他的人,比如精神导师,比如召唤集结到的一群小伙伴。利用这些帮助,主角顺理成章地战胜小Boss,获得经验、能力和团队的提升。

经过试炼,主角终于直面大Boss了。如果因为有了“宝物”的加持就轻而易举地赢了,那大Boss还是大Boss吗?这就好像现在网友看社会热点新闻,最喜欢看反转一样,任何英雄故事,都必须要有反转。如果没有反转,没迎合观众的心理期待,观众是不会答应的。反转就是,眼看着要成功了,突然发生一些事情,主角失败了。

当然,主角虽然暂时失败了,但还是要坚强地支撑着,最终还是要能力爆发,战胜大Boss。

大战胜利之后,英雄回到起点,衣锦还乡。留点余味,让观众回味一下,思考人生。

这套程式放到好莱坞的主旋律英雄片中,几乎是屡试不爽。

可以说,好莱坞的这些主旋律电影都是极其准确抓住了人性的特点,导演知道观众最喜欢看什么,就按这套规律去流水线式地执行。

中国的主旋律可以被唱好

回到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上来。以前的中国主旋律电影过于刻板强调个人的行为与国家、集体、组织、责任等联系在一起,甚至被高度政治化、脸谱化,几乎都是高大全的形象。

但同时伴随着的问题就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好莱坞的导演明白这些,便塑造了去除光环的平民英雄、西部牛仔、强人硬汉。即使是有“主角光环”、超能力的英雄,也多了几分人性的光辉,多了几分真实,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有喜怒哀乐,也有五味人生,让观众有代入感而不是产生距离感。

中国电影显然也没有理由拒绝英雄主义,只是需要借用好莱坞的方法来讲好自己的故事。

比如《战狼2》,不仅是这部影片需要一个主旋律的框架,反过来,主旋律电影也需要像《战狼2》这样来引入新的商业、娱乐元素。在《战狼2》之前,一些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已经在尝试改变,通过引入新的元素来吸引年轻观众。比如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监制黄建新透露,根据多轮试映的反馈,决定拿掉所有“讲大道理”的台词。

如果要说“主角光环”“孤胆英雄”,中国的武侠奇幻文化中其实早就有了。反映到电影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也就是从上世纪的20年代开始,中国观众就开始接受直接发气功波或者刀剑满天飞的电影特效。从1928年到1931年,中国拍了227部武侠神怪片,几乎部部都是主角开满了“不死光环”。

武侠电影里的英雄一人单刀赴会打败几十上百人,我们看上去也不会觉得奇怪,因为这是中国自己的传统。但是到了现代的战争片、动作片,还加上了主旋律,就需要心理的置换时间了。

排除那种“逢中国传统必反”“逢主旋律必反”的观众群体,对大多数观众来说,审美从来都是建立在一定距离感之上。当中国观众看习惯了好莱坞主旋律的套路时,主人公突然变成中国人,这种审美距离突然被打碎,或许会产生下意识陌生的抵触感觉。其实,重新建立国产的好莱坞气质娱乐大片的审美感,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日益自信的中国文化,对于越来越会抓人心的中国主旋律电影,多看看,习惯了就好。

(摘自《新民周刊》2017年第34期)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战狼好莱坞
12月好莱坞精选
《战狼2》主旋律叙事的艺术创新与审美表现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古代“特种战”:每一场都是一部《战狼》
好莱坞精选
吕建民 《战狼》背后的电影人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战狼Ⅱ: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