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大“龙象之争”的西方阴谋

2017-10-16 04:40金姬
党员文摘 2017年10期
关键词:种姓莫迪印度

□金姬

夸大“龙象之争”的西方阴谋

□金姬

事实上,从经济因素等综合国力来客观比较,印度很难在中短期内赶上中国,“龙象之争”的说法被夸大了。

在此前中印边境对峙期间,有关“印度赶超甚至超越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最受国际社会关注的莫过于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近期发表的一份发展预测报告,预言到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极将从中国转移至印度。

但事实上,从经济因素等综合国力来客观比较,印度很难在中短期内赶上中国,“龙象之争”的说法被夸大了。

注水的GDP

在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这篇名为《新的2025全球经济预测,预言中国的进一步放缓和印度的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预计到2025年,印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达到7.72%,中国GDP增速则放缓至4.41%。

从文章引用的印度公布的数据来看,印度近三年GDP增速的确已超过中国。根据印度政府5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度(2016年4月-2017年3月)印度实际GDP增长率为7.1%。但很多国内外学者都指出,印度的GDP有水分,这和莫迪政府2015年调整了GDP统计方式有关。

莫迪2014年5月就职总理后,于2015年初宣布调整GDP统计方式——以市场价格计算作为主要指标,取代之前以生产要素成本计算的GDP;基准年也从2004-2005年切换至2011-2012年。为了提高本国GDP,印度政府可谓煞费苦心。例如,新的GDP统计方式把老百姓的金银首饰都算成了“储蓄”而不是“消费”,还加入了山羊绵羊排泄率等指标来统计有机肥的产量。

统计方式的改变使得GDP增长数字焕然一新:2014财年印度GDP增长数字从原来的4.7%上调至6.9%。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直截了当地说,印度GDP数字被夸大了,数据和政绩挂钩难以保证结果的精确性。英国《金融时报》刊文质疑称,当前印度制造业的经济增速只有1%,与印度接近8%的GDP增速目标相去甚远。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以美元统计的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GDP排名,美中日分列前三位。在各种场合发表要“超越中国”言论的印度(2.2635万亿美元)排名第七位,总量仅约为中国(11.1991万亿美元)的1/5。

即便按照当下的GDP增速,印度的GDP总量也会被中国远远甩在后面。赶上中国这一邻居的梦想,似乎只是印度的一厢情愿罢了。

老调重弹

其实,“印度赶超中国”的论调并不新鲜。2003年,同样来自哈佛大学的华裔学者黄亚生和印度裔学者韩太云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成为中印“龙象之争”的始作俑者。在这篇题为《印度能赶超中国吗?》的文章中,这两位学者预言,印度在未来可能超越中国,因为中国经济依靠善变而不可靠的外国投资和技术驱动,而印度主要靠国内储蓄和创业精神驱动。

14年来,相同言论不绝于耳。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21世纪到后来不是中美之争而是中印之争——除了“人口红利”这一显性优势外,印度值得骄傲的还有政治制度和语言优势。

事实真是如此吗?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目前有人口13.7亿,而印度人口是13.4亿。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这一群体高达9.5%,印度是5.6%。人口结构的年轻化意味着拥有更多劳动力,而老龄化则意味着需要更加充足的医疗卫生资源,同时还可能面临劳动力相对短缺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比印度严重,但印度贫困与低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近八成。中等收入群体只占印度总人口比重3%,而这一数字在中国为18%。

而且,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年轻的人口结构使其每年需要至少1000万个就业机会,因此这种“无就业增长”就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印度经济监测中心负责人马什尔·维亚斯坦言:“失业的是青年人,不找工作的也是这些青年人……这类没有工作而又不找工作的年轻人很容易从事非法活动。这会让印度的人口红利成为噩梦。”

印度失业者往往教育水平很低,因为印度的精英教育很发达,但是基础教育落后。很多国外企业到了印度,找不到大量合适的技术工人。有数据显示,印度的成人扫盲率只有63%,妇女甚至不到50%。

“三座大山”

由于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印度的法律制度有很深的英国痕迹,而旧的税收制度、土地法和劳工法,是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三座大山”。

一直以来,印度税种超过500个,且各邦州独立制定税率,商品跨越不同邦州需要缴纳邦税,落后的、糟糕透顶的税制抬高了经济运行成本,在世界银行“纳税便利度”调查中,印度在190个国家里排名第172位。旧税制还造成政府财政控制力过弱,印度税收占GDP比率仅有16.6%,处于全球最低之列,这导致政府行动能力下降,特别是在基础建设成为印度经济重大制约的今天,增加政府财源进而增加基建投资显得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印度征地之难举世皆知。依据现行《土地法》,企业征地需获得80%受到影响的家庭同意。韩国浦项制铁(POSCO)曾计划在印度卡纳塔克邦投资53亿美元建设600万吨粗钢生产基地,终因土地问题撤消了投资计划。印度本土巨头安赛乐·米塔尔想在奥里沙邦投建1200万吨钢铁项目,从2006年起折腾了8年才完成第一阶段征地。

在莫迪政府积极推进下,2015年4月印度下院通过了《土地法》修改草案,规定印度工业走廊建设以及高速公路、铁路网建设等“公共用地”,政府可不经农户许可以市场价收购,同时补偿给农户每家一个工厂工作名额。同年9月,该修改草案却在巨大压力之下被宣布失效。然而,迄今为止莫迪政府都没有取得土地改革的实质性进展。

而印度的劳工法也让许多外企望而却步。据悉,印度劳工法非常严格,再加上当地工会组织发达,导致印度工人效率低下,极易导致工期拖延甚至经营停顿,这也制约了外企在印度雇用大量劳动力。

种姓制度是死穴

印度综合国力的发展,还受到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种姓制度的掣肘。

印度独立后就废除了种姓制度。为了保证低种姓人和“贱民”的基本权利,印度实施了“保留政策”,在选举、政府机构和国营企业招聘和招投标、大专院校招生等方面为“贱民”阶层保留了约27%的名额。今天,在印度很难一眼发现种姓的影子。但这只是一种表象。因为姓氏透露了种姓,然后大家便采取相应的待人接物的方法。

据悉,婆罗门(传统的祭司阶级)在印度人口中只占2%-5%,却占据着联邦政府和司法部门超过70%的岗位,医生、工程师、律师等高收入的体面工作多数仍属于婆罗门。7月20日,来自“贱民”阶层的考文德当选印度第14任总统。但印度总统的职责主要是礼仪性的,不掌握实权。考文德和来自吠舍(传统的商人阶级)的总理莫迪同属印度人民党,当选有利于进一步巩固莫迪政府的地位。

在外界看来,印度的政治基本上还是把持在高种姓的人手里。低种姓或穆斯林成员只是点缀罢了。

种姓制度的“回火”也在印度燃烧。

8月9日,至少50万印度人走上街头抗议。这是以“保护马拉地族”为诉求的一系列游行中人数最多的一次——2016年8月9日以来,印度多个城市爆发了57场游行,又被称为“马拉地风暴”。马拉地族是印度的少数民族之一,占印度总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该邦首府为印度的金融中心孟买。近年来,由于失业率攀升以及农场收入减少,印度各地农村关于保障就业和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因为要求增加对农民阶层(贱民)的配额,这些诉求也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挑战。

如此饱受内忧困扰的“印度象”,究竟有多少实力和“中国龙”一争高下?

(摘自《新民周刊》2017年第33期)

猜你喜欢
种姓莫迪印度
今日印度
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内婚制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