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贷乱象的治理对策

2017-10-16 14:52王兴伟��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6期
关键词:校园贷乱象治理

王兴伟��

摘要:当前,校园贷市场良莠不齐,乱象丛生,“在正规军”与“杂牌军”相互较量,理性消费及非理性消费需求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校园贷”“裸贷”等负面新闻屡屡见诸于报端,不仅严重扰乱了校园秩序,甚至直接造成了许多恶性事件的产生。究根结底,不良“校园贷”无非是披着金融创新、方便快捷等外衣,行欺诈行骗之实。校园贷乱像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带给我们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如何净化校园环境,从根本上遏制校园贷乱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校园贷;乱象;治理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6.065

校园贷从雨后春笋般出现到“跌破神坛”,从受万千学子追捧到谈“校园贷”色变只用了很短一段时间,诸如欺诈行骗、裸条、暴力胁迫等现象也伴随着校园贷一同出现,值得庆幸的是,2017年5月27日,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社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并逐步消化存量业务,同时鼓励银行等合格放贷主体进入“校园贷”,并明确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助贷等服务。饱受诟病的“校园贷”终成强弩之末,但追根溯源,暗藏在背后的金融监管机制的缺失、理性消费观良性引导等众多问题值得思政工作者注意和思考。

1不良校园贷缘何能够遍地开花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正是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及消费能力令不良贷款机构、平台看到了巨大“商机”,纷纷铤而走险打法律的擦边球。

从客观现实来看,高校中有一部分學生群体对于贷款有现实需要,这种需要可以从理性与非理性两个出发点进行考量。从非理性方面来看,学生尚未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加之缺少必要的引导,“花明天钱,办今天事”的超前消费理念不仅甚嚣尘上,而且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可。非理性消费观念一旦形成,将直接导致有限的生活费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消费需求的无法满足必然会致使学生“另辟蹊径”,寻求额外的经济来源,而校园贷平台却又恰好可以满足学生对于金钱的需求,当然会令无节制、无计划的学生欣喜若狂,甚至陷入到校园贷的泥潭中无法自拔,最终只有一味的拆东墙补西墙来维持这种状态。从理性方面来看,对待校园贷还需要审慎的态度,校园贷虽然诸多诟病,但也确实满足了一小部分学生的理性消费需求,如在自主创业,分期付款听课学习,缴纳临时住院费用等方面缓解了部分学生及家庭的经济压力,即便这部分的需求是理性或必要的,学生却往往没有寻求于正规平台或是金融机构,而是将目光纷纷投向了不良网贷平台。究其原因,一是虽然正规金融机构利率低,但相应的操作规范以及风控把握的较为严格,对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学生群体往往选择回避。而不良网贷平台则不然,为了追求高额的回报,审批手续往往简单,学生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学生证、手机通话详单等资料便可以获得贷款,虽然需要支付高昂的手续费及利息,仍然另学生趋之若鹜。

综上,正是由于学生消费需求的提升及巨量的市场才使得校园贷平台可以扎根于高校,扎根于学生群体。

2不良校园贷的危害猛于虎

不良校园贷不仅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而且令学生身心俱疲。综合来看,校园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校园贷平台良莠不齐,当学生入不敷出,无法按时偿还高额本金或利息时,不良平台便会通过手中握有学生借贷时留的资料或“把柄”反复威胁骚扰进行暴力催债,不仅向借贷人索要欠款,更将催债电话无休止的打到父母、同学、教师处,而且威胁恫吓手段并用,令学生惶惶不可终日,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是高额利息难以偿还。相较于高利贷,不良校园贷的高额利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按日计息、按周计息以及按月计息等多种方式供学生选择,但贷款利息普遍偏高,个别平台贷款周息可达到30%甚至更高,这不仅超过了法律允许的民间借贷范畴,而且完全超过了学生的正常还款能力,为了不受平台威胁,只有少数学生向家长坦白清偿借款,多数同学则选择了拆东补西,即利用在新平台的借款偿还之前的借款。而这样做导致的便是让债务积累越来越多,直至无力偿还,最终导致自杀、以身抵债等惨剧的发生,另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

三是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优分期、趣分期、爱又米、诺诺镑客等校园贷平台的出现令许多缺少资质的个人及机构发现高校巨大的市场,纷纷涌入其中想分享一杯羹,这种缺少监管、制约的一涌而至必然会冲击到原本良性的金融市场,严重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

3寻良方以治校园贷乱象

校园贷款的涌现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目前乱象丛生,但谈虎色变显然也是不合时宜的,毕竟对校园贷有合理诉求的学生并非少数,高校金融服务也的确存在短板。因此一味的封堵并不可取,只靠疏导也难取成效,故用猛药不如寻良方。

3.1重拳打击,绝不姑息

重拳打击绝不是要一概而论,对于正规、合法的校园贷,加以监督引导即可,而对于不良校园贷主体,要依法依规从严从重予以打击,查获一起严惩一起。一是提高不良校园贷的惩处力度,如果发现校园贷平台有限制人身自由、侵犯个人隐私等涉嫌犯罪问题,必须依法查办,不手软,不姑息。二是对当前市场所存有的校园贷进行核查,对于缺少资质的平台和个人坚决取缔,绝不允许在他们在金融市场中“翻云覆雨、兴风作浪”。

3.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身处高校的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尤有必要对其消费观加以引导,防止不良、扭曲价值观的形成。引导教育过程应当从课堂走到课下,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并且努力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避免使用生硬的说教而适得其反。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应当定期对学生的生活情况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要能及时把握学生消费水平短期内的大幅变化,要以谈话谈心的方式分析变化原因以及变化是否在合理范围内。若消费水平的大幅上涨不合理,不能做到量入为出时,要以必要的手段加以干预。要让学生认识到消费一时之快虽然可以满足短暂的虚荣,但却可能让自己的信用背上污点,影响深远,必须及时远离校园贷。endprint

3.3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当前,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还亟待提升,深陷校园贷纠纷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权益,当遇到威胁、敲诈、恐吓时往往选择默声不语,任人摆布,而这无疑助长了不良平台的气焰。一方面,要对学校加强风險与法制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必要时能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要求司法机关要坚决打击校园贷所涉及的违法乱纪问题,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4整肃金融市场,完善校园信贷业务

当前,商业银行面向在校学生推出的信贷服务主要以助学类贷款为主,消费型信贷的支撑力度还有所不足,高校学生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属于违约风险较大的群体,这也是正规平台很少介入高校消费信贷市场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学生中有部分人群确有信贷需求,而且这部分需求尚在合理且可控范围内。这也要求在解决校园贷乱象问题时,不能“一刀切”,要在解决这部分群体信贷需求时对平台加以正确引导。日前,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先后进入到校园贷领域,这为其它商业银行及合法平台积累了前期经验,待条件成熟时完全可以拓宽校园贷的主体,切实满足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避免学生“病急乱投医”。

4结语

校园贷市场良莠不齐,为高校学生带来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也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这部分问题的产生不仅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也扰乱了金融秩序,面对此,除了要求多手段、多渠道加以治理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切实提升学生法律意识,防范风险为未然。相信随着“正规军”的到来,校园贷市场的乱象不仅能够得到治理,学生合理范围内的信贷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陈威中.校园贷的发展与影响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

[2]陈励.关于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情况的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

[3]刘秉瑜.如何防范“校园毒贷款”中的金融陷阱[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

[4]王雪云.互联网下校园贷的发展与规制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7,(06).

[5]沈源.对校园借贷平台的探究与深思[J].现代商业,2016,(15).

作者简介:张聪颖(1990-),女,中央财经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金融法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园贷乱象治理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晨农直销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