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2017-10-17 17:13钟晓红
高教探索 2017年9期
关键词:古筝美的历史

《中国音乐家辞典》及《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家名典》在籍名家谢晓滨教授和“国内朱权研究第一人”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姚品文教授合作出版的古筝理论书籍《文史谈古筝》获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资助项目,为古筝理论书籍增添浓重的一笔,为古筝演奏者、教育者系统学习了解古筝历史提供了理论依据。“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指在前人的经验中可以得到教育和借鉴。

一、古筝历史的教育功能

古筝,一件历经数千年的古老乐器,在新的时代注入了新的使命,越来越多的人被她艺术魅力折服,使她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奏响了新的时代乐章。

当人们问起古筝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流变,抑或问到古筝最初的制造者是谁、弦数多少这样一些看似简单又不可回避的起源历史问题时,总响起许多不同的声音……即使专业的古筝演奏者,若不具备专业的古文文字功底和深厚的历史知识,也只能从寥寥的古诗句中探寻,答案是否精准可想而知。

历史的洪流,大浪淘沙。保留下的古筝古曲、名曲如瑰丽的宝藏,生动地反映着各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情怀。史料的梳理为演奏者理解这类乐曲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其演奏更贴近和反映乐曲所表达和反映的真实的生活。若不了解古筝发展各时期的人文社会、历史民风,仅从乐谱提供的信息无法准确拿捏古筝乐曲背后的音乐内涵和人文思想,如此一来造成了演奏和理论脱节的尴尬局面。试想一个完全不符合乐曲所反映的时代内涵的演奏,不但埋没了经典也失去了听众,更甚者会歪曲引导人们的见解和认知。历史、文化在人们生活、修养方面起着重要的教育示范作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从丰厚的历史文献遗存中,可以探究筝乐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与其他音乐、文化、艺术的密切关联。

现世可以搜寻的史料文献中,有关筝的资料并不全面系统。《文史谈古筝》两位学者专家凭各自擅长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多年教学研究经验,深入历史典籍。主要参考文献几乎涵盖了中国历代历史:从《二十五史》中的《礼乐制》《律历志》到中国近现代《中国音乐史稿》。从古筝的起源入手,将文献史料从大量的原始资料中筛选并注解,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讲述,大量的史实资料相互应证,促人思考,可增进筝类相关历史知识。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该书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后来者应在借鉴先人智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从而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二、古筝诗词曲赋的美育功能

古筝艺术不仅因为其音色音质“施弦高急,筝筝然也”的艺术特色,也因为其“或徘徊而蕴藉,或慷慨而逢迎”的审美感受,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喜爱称颂的重要对象。在汉魏时期筝乐逐渐成熟,由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都很高的文人将筝的地位推向崇高,达到鼎盛,使筝艺达到了新的美学高度。在历史上,出现了大量咏筝的筝赋和诗、词、散曲,或气势强大或辞藻华丽或描摹细腻或刻画生动……将筝人、筝艺、筝器等多方面的超凡脱俗的美进行细致深入的描述。借筝艺为载体,寄托了文人雅士的审美理想,抒发了极致的个性和风格,并被永久保存下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说明了文人诗乐的美育功能。如果说美育功能一定要借助美的形象,那么古筝这件象征宇宙和天地人的乐器,制作工艺复杂,取材考究,装饰华丽,客观形象地展示了古筝的形象美。这巨大的美的感染力可以激发人们认识生活中的美,改造生活中的美。接下来就是传达美的情感。借助美的形象使美的感受者感受到美的情感。这不是死板的说教,是潜移默化地得到精神的滋養,精神在娱乐中受到教育、得到升华,审美主体得到发展。

该书分历史传承发展、史料注解、诗词注解三大版块,将散落历史长河中的筝艺史实文献筛选并集中,字字斟酌,处处精髓,着实令人手不释卷。许多珍贵鲜活的人物典故通过夯实详尽的讲述仿佛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唯一令人感到遗憾的就是,若能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筝古曲挖掘、整理,注解典故,供广大筝艺工作者学习研究就再完美不过了。

历史的养分滋养着时代精神,沉淀出时代精髓。尊重历史,珍视历史,可以让我们更真实地接近并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并且弘扬。本书从古筝艺术的角度挖掘整理了大量有意义的资料,使更多的人走近这个古老而又生机盎然的艺术领域,激发潜在的巨大的艺术实践和探索能量,继而推动其繁荣发展。

(钟晓红,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讲师,武汉音乐学院古筝艺术硕士。)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筝美的历史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新历史
我的古筝之旅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