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在汉语中的发展及其正音问题研究

2017-10-17 18:36司福成
关键词:阿拉伯数字发展阶段

司福成

摘 要:阿拉伯数字在我国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漫长的认知时期,数学上的引进应用和语文上的提倡时期,语文上的试用时期和语文上的广泛应用时期。由于阿拉伯数字在我国各个生活领域的广泛使用,因而在数学中的读音、在汉语量词前面的读音、在汉语语文生活中的应用和读音等不断被发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阿拉伯数字“1”和“2”经常造成日常生活中的读音混乱。因此认为:1)表示年、月、日、时、分、秒等时间的阿拉伯数字在汉语普通话中的读音要遵从国家规定和习惯准则,“1”不可读作“幺”;2)容易引起歧义的阿拉伯数字“2”不可随便用在汉语量词前面;3)表示时间段的数字一定要用汉语原来的数字表示,最好不使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以免引起误解;4)“年代”的表示法可以表示成“年限(阿拉伯数字)+年代”的形式;5)四位以上的阿拉伯数字可以每隔三位用逗号分隔或者每隔三位空半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以便于识读。

关键词:阿拉伯数字;发展阶段;数字正音;年代写法; 数位写法

中图分类号:H1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7)04-0143-14

一 引 言

汉语中的数字体系,单数有: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对应的大写是: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当我们遇到这些数字时,在读音上不会产生问题,尽管个别大写数字有两读,如:六的大写“陆”又读“lù”(指陆地),但不会影响数字的读音,因为这些数字的读音是固定的(只就汉语普通话而言,方言除外)。然而,阿拉伯数字(1 、2、 3、 4、 5、 6、 7、 8、 9、 0)在读音上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阿拉伯数字是随着西方数学的引进而引进的一套数字符号,在数学中按照汉语数字的读法去读,这种读音似乎不是个问题,人人都知道这些数字怎么读。如:326就读作“三百二十六”,5104879就读做“五百一十万零四千八百七十九”。在数学运算中的阿拉伯数字也是按照汉语的读音规则去读。正如英文中阿拉伯数字的读法是按照英语的读音规则去读一样,英语中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分别读作:zero (o), one, two,three,four,five,six,seven,eight,nine。其中,只有数字“0”有两读,数学上一般读作zero,电话、序号等生活中一般读作“o”,有时也读“zero”,[JP+1]似乎也没有什么绝对限制。阿拉伯数字在汉语普通话的现实生活中的读音也存在这种情况。如:

“1”可以读作“一”,也可以读作“幺”。但是,该读音习惯并没有规定什么情况下读“一”,什么情况下读“幺”,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就出现了混乱。请看一例:“2016年”的正常读音是:“二〇一六年”。然而,在看深圳电视新闻节目时,就听到播音员把“2016年”读成了“二〇幺六年”。显然,这不符合汉语普通话关于年、月、日中数字的读法,这种读法也不符合汉语普通话习惯,违反了普通话中“约定俗成”的通用读音规则。无可厚非,这是因为阿拉伯数字“1”在汉语普通话中有两读的缘故。那么,“1”在什么情况下读“一”,什么情况下读“幺”呢?所查各类有关语法和词法的书,均未提及这种规定,各类字、词典上也未见明确说明。所以,电视台播音员这样读似乎也可以“接受”。不过,笔者认为当下这种打破汉语普通话“标准规则”的读法还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阿拉伯数字的正音法还是需要讨论的。

关于数字的使用,2011年7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对其进行了规范。但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还有很多特殊情况,我们还要借用各种期刊编辑校对手册、新闻出版编校手册之类的书来辅助解决问题周奇、杜维东:《现代新闻出版编校实用手册》,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2—243页。但这些书也没有规范其读音。因而,人们对阿拉伯数字的读音就根据自己的认知条件发音了。本文从正音法角度来探讨研究汉语普通话中阿拉伯数字的读音问题(对于各地方言中出现的读音和文化联想以及网络上数字产生的各种谐音文化,则不在此文讨论之列)。为什么汉语中的阿拉伯数字会有读音上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得了解阿拉伯数字在汉语中的来龙去脉。

二 阿拉伯数字在汉语中的引进与发展

今天,中国人对1、2、3等这些阿拉伯数字非常熟悉,以至于认为这就是汉语的一部分,甚至比汉语原有的大写数字还要熟知。在生活中几乎没有人把阿拉伯数字当成外来语。殊不知,阿拉伯数字在一个世纪之前,对于中国人还是相当陌生的。根据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第三版):阿拉伯數字产生于公元前二、三世纪的印度,有巴克莎利手稿为证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08页。。公元755年,阿拉伯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王国,东部王国阿拨斯王朝于762年迁都巴格达,巴格达就成了当时的科学文化中心,阿波斯王朝在那里设立了“智慧宫”,吸引了大批学者,印度数学也在766年左右传入巴格达,并带去了阿拉伯数字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第三版),第114—115页。。不过,公元5-11世纪,欧洲也经历了科学上的黑暗时期。直到12世纪,欧洲数学在翻译和传播阿拉伯著作和希腊著作中得到复苏,可以说,12世纪是欧洲数学的翻译引进时代。公元1202年,意大利的斐波那契(L.Fibonacci,1170-1250)用拉丁文写成一本《算盘书》(又译《算经》),书中系统介绍了印度-阿拉伯数码,对欧洲数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第三版),第124—126页。。欧洲人称这些数字为“阿拉伯数字”,这便是“阿拉伯数字”的起源。实际上应叫做“印度-阿拉伯数字”才对。直到1522年,英国的同斯托(1474-1559)使用了阿拉伯数字,写法与现在基本一样了司志本:《三种数字》,《中学生数学》2006年第10期,第19—20页。endprint

我国的阿拉伯数字也是随着西方数学的引进而引进的。凌远征认为汉语中阿拉伯数字的使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提倡阶段(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试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和总结推行阶段(1987的《试行规定》年到1993年他的论文发表)凌远征:《汉文中阿拉伯数字使用的历史发展》,《语文建设》1993年第3期。。本文认为,这样的划分不太合理。阿拉伯数字在语文上使用的提倡阶段在数学上早已有使用,而且在数学上试用之前,我国人民对阿拉伯数字的认识和接触经历了一个长达6个世纪之久的漫长时期。我国开始在语文生活中使用阿拉伯数字后,到“文革期间”就不得不停止了。虽有使用,但很混乱。“文革”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才从政治混乱走向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同时,阿拉伯数字的正式使用也开始了。因此,本文认为汉语中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和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漫长的认知时期

这一时期从13世纪的元朝开始到19世纪的清代末年,大约六百多年里,我国一直处在对阿拉伯数字的接触、认识和翻译阶段。有人认为8世纪阿拉伯数字就传入中国了,可是缺少可靠的记载和物证,很难确定。

根据郭书春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阿拉伯数字大约在13世纪的元朝时期就传入中国了。1258年,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的孙子窝阔台的带领下攻陷了巴格达,建立了伊尔汗国。蒙古人就接触到了当年巴格达伊斯兰地区的数学。据元《秘书监志》记载,至元十年(1273年),北司天台(即上都天文台,“上都”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藏有一批阿拉伯天文数学著作。这批书是供当时的台长和工作人员参考用的,没有译成中文,现今已亡佚,但留下一份珍贵的目录。严敦杰和李迪认为其中一部“兀忽列的四擘算法段十五部”就是《几何原本》的十五卷。杜十然认为这就是一本西方的数学著作郭书春:《中国数学科学史·数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00—507页。。不过,从著名的伊斯兰数学家扎马鲁丁在中国的时间(1250-1251)来看,他是1248年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译成阿拉伯文的,来中国时也带来了此书。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1251年即汗位)曾从扎马鲁丁那里学习过《几何原本》的一些内容。说明《几何原本》在元代就已传入中国郭书春:《中国数学科学史·数学卷》,第502页。。还有一本“麦者思的造司天仪式十五部”,被认为是托勒密(Ptolemy)的《大集》。阿拉伯语的al-Magest,音译为“麦者思的”就是“大集”之意。说明托勒密《大集》的阿拉伯文译本在元代就传入中国了郭书春:《中国数学科学史·数学卷》,第507页。。这些数学知识的传入,使中国人看到了数学中阿拉伯数字的模样,开始对阿拉伯数字有了初步认识。

1957年,西安元代安西王府的遗址中,发掘出五块铸有阿拉伯数字的铁块,这可能是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最早的物证了。据元《秘书监志》记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扎马鲁丁曾为安西王府推算历法,同时还有三位回回司天台的官员在王府作“见习随侍”。这些纵横图可能是他们从阿拉伯带来的。1969年,上海陆家嘴地区从明代陆深墓中发掘出一批文物。其中有一枚可佩戴的玉佩,被鉴定为是元代文物。正面刻有“万物非主,唯有真宰,穆罕穆德为其使者”的阿拉伯文字,背面刻有四行十六格的阿拉伯数字。这说明阿拉伯数字在元代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了。

到明末清初,随着西方数学的传入,中国人不但接触到了西方数学,也接触到了阿拉伯数字的记数和运算方法。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来华,他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又与李之藻合作翻译了《同文算指》。1595年,朱载堉提出改历,1629年,崇祯皇帝下令,徐光启主事,编撰了《崇祯历书》,凡137卷,主要介绍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che,1546-1601)的地心学说,包括很多数学知识郭书春:《中国数学科学史·数学卷》,第619页。明末传入的西算因为明朝的灭亡,除了《几何原本》及笔算数学外,其他著作影响不大。清初,薛凤祚(1599-1680)出版了三部数学著作:《三角算法》(1653),《比例对数表》(1653)和《比例四线新表》(1662),他首次把对数介绍到了中国郭书春:《中国数学科学史·数学卷》,第624页。。清康熙时代(1662-1722),编撰了影响深远的《数理精蕴》,这是引进西方数学科学的结果,堪称介绍西方初等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成为了当时人们学习西方数学的重要源泉朱家生:《数学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78页。。当时从欧洲来华的传教士,很多是数学家,安多(Antoine Thomas,1644-1709)来自比利时,洪若(J.de Fontaney,1643-1710)、傅圣泽(J.F.Foucquet,1655-1741)、白晋(J.Bouvet,1656-1730)、张诚(J.F.Gerbillon,1654-1707)等来自法国,还有从葡萄牙、德国来的。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传播了数学知识,使中国人更多地接触到了阿拉伯数字。

自18世纪20年代起,由于清朝禁止西方传教士传教,西方数学知识的传入也被禁止了郭书春:《中国数学科学史·数学卷》,第673页。。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形成了潮流,传教和翻译盛行,数学的传入也成为热点。1852年,李善兰与英国韦列亚力合译了《几何原本》的后九卷、《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等,全面介绍了西方古典几何学、近代代数学、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其后,華蘅芳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合译了《代数术》《微积溯源》《决疑数学》等十余种数学著作,介绍了西方近代代数学、三角学、微积分学和概率论郭书春:《中国数学科学史·数学卷》,第753页。这些对西方数学的引进和翻译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人对阿拉伯数字的认识。endprint

2.数学上开始使用和语文生活中艰难的提倡时期

从清朝末年1875年《笔算数学》的开始使用到新中国的成立前后,阿拉伯数字在我国逐步开始了在数学教学课本上的使用,在汉文语言文字表达中的使用开始了艰难的提倡阶段。这一时期,国人已认识到了阿拉伯数字的优点:笔画简单、结构科学、形象清晰、组数简短、使用方便而简明。于是开始提倡在语文生活中也使用阿拉伯数字。但是,只停留在了提倡阶段而没有真正使用起来。

根据网络检索,我国最早使用阿拉伯数字用于数学运算的是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出版的《笔算数学》(山东登州文会馆师生编写),因为登州文会馆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狄考文夫妇于1864年在山东登州(蓬莱)创办的一所学校。《笔算数学》一书出版后,再版30余次,流行近半个世纪,成为清末民初全国新式学堂首选和通用的数学教材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0c6c470102waav.html。

何文丽认为:1892年中国语文历史上才首次使用阿拉伯数字,但还是竖排版的。直到1905年,中国高等学堂还在使用清末大数学家李善兰翻译的《代微积拾级》里的全部符号,这本书将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都用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汉字一二三……代替,整本书没有一个阿拉伯数字何文丽:《数字符号的缺失是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的重要原因》,《科学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1期,第35—38页。这是因为阿拉伯数字最初在中国被认为是“洋文”,在官方看来,使用洋文是大逆不道的。所以,直至1906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教材上,仍然见不到阿拉伯数字。

根据凌远征的研究,我国最早主张在语文生活中使用阿拉伯数字是清末切音运动的提倡者们凌远征:《汉文中阿拉伯数字使用的历史发展》,第8—10页。我国最早提出在书面语言中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是江苏昆山的朱文熊,他在1906年出版的《江苏新字母》一书中的“例言”第十条明确提出:“数目字用亚拉伯字如1 2 3 4 5 6 7 8 9 0”。1908年,刘孟扬在他的《中国音标字书》中,专设一个章节《文内带数目字写法》来讲述书面语中阿拉伯数字的写法,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规定:第一,规定了数目字写法:“1(一),2(二),3(三),4(四),5(五),6(六),7(七),8(八),9(九),10(十),100(百),1000(千),10000(万),100000(十万),1000000(百万),10000000(千万),100000000(万万)”;第二,规定了“计算数目写法”:(光绪)34(年西历)1908(年);第三,规定了“泛说数目字写法”:(现在中国跟二三十年前不一样了)。这些规定恐怕是我国关于使用阿拉伯数字最早的规定了。但这些规定也仅仅是开始提倡使用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还很不成熟,影响也很有限。

真正比较有意识、有理论地提倡在语文生活中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是“五四”时期的钱玄同。他首先明确提出了汉字数字改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主张。1917年7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三卷五号上发表了钱玄同给陈独秀的一封信,信中提出了汉语中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并且在文中概括了使用阿拉伯数字的优越性。接着,陈独秀首先公开表示赞同,刘半农(刘复)也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发表专论《应用文之教授》,表达了支持钱氏的主张。与此同时,这一主张也遭到了强烈反对。反对者认为使用阿拉伯数字不简明、不方便。尽管钱玄同等人的意见反映了当时语言文字生活的需要,但是由于一开始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又缺少政府当局的重视和支持,加上汉语排版还没有实现从左到右的横排,因为阿拉伯数字在竖排的汉文中确实是显得“不方便”。因此,使用阿拉伯數字的主张就仅仅停留在了“提倡”阶段,而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只是在某些著作中的公元、序号中偶尔使用一下凌远征:《汉文中阿拉伯数字使用的历史发展》,第8—10页。

3.语文上勇敢的试用时期

这一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开始到70年代末期,汉文从竖排竖写改成了横排横写以后,为阿拉伯数字的使用提供了客观形式上的便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百废待兴,语言文字的改革也提上了重要日程。从1956年汉语改为横排横写后,在汉语中真正有计划地逐步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局面开始了。1956年,国务院草拟了《关于在公文、电报和机关刊物中采用阿拉伯数字的实行办法》,10月23日颁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公文、电报和机关刊物横排横写以后采用阿拉伯数码的通知》。《通知》说:“自从国家机关的公文、电报和机关刊物横排横写以后,文件中改用阿拉伯数码的日益增多。这种改变,无论在阅读上或者书写上都增加了便利,因而是必要的和合理的。但是,目前各机关对于阿拉伯数码的用法很不一致,不仅在各个机关之间不统一,就是在一本刊物里甚至在一个文件里也有不统一的”。因此特制定《试行办法》,“供各单位参考试用”。这给我国阿拉伯数字的试用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此同时,我国的新闻单位也于1956年发出了《报纸横排数字用法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人民日报》等报纸从1957年开始,逐步试用阿拉伯数字,这就扩大了阿拉伯数字的试用范围,促进了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发展。

但是,这一可贵的开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继续下去。结果是出版物上各种数字不仅随心所欲地乱用乱写,而且很少有人敢使用它了。阿拉伯数字的使用还是只停留在数学等自然科学上。

4.语文上广泛的应用时期

这一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目前,阿拉伯数字在汉语中开始了广泛而规范的使用。其过程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中共“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复兴和发展,人们希望重新使用阿拉伯数字,人民日报社根据1956年《报纸横排数字用法的规定》,参照1957年到1962年本报改用阿拉伯数字的实际情况,最先制定了《关于数目字改排阿拉伯数字的规定》(试行),“决定从1980年7月1日起,先将年、月、日、百分比、数目字、科技术语和机器型号的数目字改用阿拉伯数字”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0c6c470102waav.html。。这一次,《人民日报》又率先带头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了。endprint

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拟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法律出版社,1981),规定草拟公文时,“公文编号、统计表、计划表、序号、专用术语和其他必须用阿拉伯数码者”,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并于1981年2月27日颁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试用。由国家标准总局批准的并于1982年1月1日实施的《标准化工作导则编写标准的一般规定》中明确规定:“标准中的数值一般应采用阿拉伯数字”;带计量单位的数字,则“必须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0c6c470102waav.html。

由于在使用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体例。因此,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阿拉伯数字的使用规则。1987年1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出版局、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宣部新闻局、中宣部出版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这个规定试行了8年,后经修订,于1995年12月13日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作为国家标准颁布,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这就是《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bf0c6c470102waav.html。经过15年的使用后,又发现有些问题需要纠正。于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再次把1995的《规定》修改为《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代替GB/T15835—1995)利来友,黄品良:《期刊编辑校對实用手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4—113页。,于2011年7月29日发布,2011年11月1日实施。这又一次强化了阿拉伯数字在汉语语言生活中的使用规范。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存在一些阿拉伯数字使用上的问题,本文就汉语普通话中的阿拉伯数字读音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发现了一些数字的使用现象仍需修正。

三 电报电话通讯中的数字

电报通讯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莫尔斯发明)夏征农:《辞海》(第六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373页。,上世纪60年代传入我国黄河清:《近现代辞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57页。我们知道,在汉语普通话的电报中,阿拉伯数字的1、2、3、4、5、6、7、8、9、0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八、钩、洞”。即:1(yāo)、2(liǎnɡ)、3(sān)、4(sì)、5(wǔ)、6(lìu)、7(ɡuǎi)、8(bā)、9(ɡōu),0(dònɡ)。其中的“0、1、2、7、9”发音与数学中的发音不一样。这是在通讯中为了避免发音歧义和听不清的弊病,而在军队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读法。

据说,这种特殊的数字发音,源于战争年代“数字‘1的读音‘yí与‘yāo” , 参见:http://blog.sina.com.cn/u/2411881195,2012/01/03。因为军队里的士兵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话来难免会南腔北调。由于数字在各地方言中的读法千奇百怪。其中“2”的发音又比较混乱。很多南方士兵把“2”读成“ní”或“è”等类似的音。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通信兵就用普通话中的“两”代替“二”的读音,“0”则根据其形状重新认读作“洞”。所以,“0”就不能读做“līnɡ”,而读成“dònɡ”。

科学研究发现,汉语韵母中“i”的频率低,清晰度差,与“ɑ”比,“i”的频率只是“ɑ”的一半,差了至少3分贝。在战场上噪音很大的情况下,通信兵如果发“i”,对方可能听不清楚。通信不畅,在生活中会造成许多麻烦,若发生在战场上,可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全面替换“i”音。因汉语里“幺”指小的意思,“老幺”指“最小的孩子”,所以把“1”读做“幺”。这种读法在词典中已经有说明了:数目中的“1”也叫“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年,第1540页。;某些场合读数字时代替“1”李行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年,第1526页。“7”由于其声母“q”的发音极不分明,根据其字形,改读“拐”,辅音“ɡ”的爆发声带来了明显的清晰度。同理,“9”也就读作“钩”了。因此,在电报数字中的“1、2、3、4、5、6、7、8、9、0”就读成了“幺、两、三、四、五、六、七、拐、八、钩、洞”。电报通讯数码“0261”就读作“洞两六幺”,“9978”就是“钩钩拐八”。在报话机中呼喊的“我是01”,就读成了“我是洞幺”。这样听起来就会比较清晰易懂,不易产生误解。阿拉伯数字“0、1”在电报通讯中的这种读法,后来又延伸到电话号码的读法中了。

电话是19世纪70、80年代传入我国的黄河清:《近现代辞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60页。在电话号码中,“0”可以读“零”,也可以读“洞”,“1”一般读“幺”,也可以读“一”,但是,“2”一般只读“二”,不读“两”。如:“010-58721136”一般读作“零幺零—五八七二幺幺三六”,也可以读作“洞幺洞-五八七二幺幺三六”。“022”一般读作“零二二”,而不读“洞二二”或“洞两两”。“13987654321”一般读成“幺三九八七六五四三二幺”。由此可见,电话中的“1”一般不读“一”,习惯上读“幺”;“0”有两读,其它数字都按照数学中的读法读成“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显然,电报中数字的读法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电话号码读法,形成了新的习惯。

四 表示时间的阿拉伯数字

本来用汉字表示数字是不存在读音问题的,有的也只是方言或口音问题,不是普通话读音问题。如:“一”就读作“yi”,“二”就读作“er”,普通话中不存在其他的读音。但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字后就不同了。如:“1”可以读作“一”或“幺”,“2”可以读作“二”或“两”。在汉语普通话年月日的表示中,阿拉伯数字读音,就不能像上述电报电话中那样读了。“1991年”不能读作“幺九九幺年”,而是要读作“一九九一年”;“2011年”要读“二零一一年”,不读“二零幺幺年”,更不能读“两洞幺幺年”。“公元前111年”也不能读“公元前幺幺幺年”,而是读“公元前一一一年”。很明显,“1”在表示年时不读“幺”,而读“一”。如:“1年”“11年”“126年”“313年”“718年”“1241年”等表示具体的年中,“1”不能读成“幺”。同样,在表示具体的“月、日”中,“1”也不能读成“幺”,只能读“一”。如:“1月”“11月”“12月”要读成“一月”“十一月”“十二月”;“1日”“11日”“21日”“31日”都要读成“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三十一日”。就是说,“1”在表示具体“年月日”时,都不能读“幺”,只能读“一”。如果把“2016年”读作“二零幺六年”,就是违反了常规,不合普通话的习惯了。在年月日中有人把“1”读成“幺”,说明阿拉伯数字在电报和电话中的读法影响到了生活中关于年月日的读法。但是,在汉语普通话表示“年、月、日”的阿拉伯数字“0”“1”“2”不能有“洞、幺、两”的读音。endprint

在涉及含有“月日”的专名读法利来友、黄品良:《期刊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332—351页。中,阿拉伯数字只有“1”有变读:“一”或“幺”。其它数字的读音不变。如:“‘3·15消费者权益日”要读成“三幺五消费者权益日”;“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一一零”;“911”也不读“九一一”,而读成“九幺幺”。但是,同样都是“事件”,“8·13事件”只读“八一三事件”,不读“八幺三事件”;“1·28事变”也不读“幺二八事变”,而读“一·二八事变”;“12 · 9运动”一般不读“幺二九运动”,而读“一二·九运动”;但是,“12·5枪击案”,既可以读“幺二五枪击案”,又可以读“一二·五枪击案”。为什么会这样读?似乎没道理。按理说:“12·9运动”表示这起运动发生在12(读:十二)月9(读:九)日,在月日中的数字1不读“幺”,可在“12·9运动”这个术语中的“1”可以读作“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语言说话的“习惯”。从理论上讲,这里的“1”不具有数学统计上的意义,“12·9”是名词“运动”的定语,修饰、说明“运动”发生的时间,因此又可以读成“幺”。为什么“8·13事件”又不读“八幺三事件”呢?可能是因为那首歌词“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战”带来的习惯吧,因为没人把歌词唱成“八幺三,……”。

在表示具体的“时分秒”的阿拉伯数字中,只有数字“2”有变读:“二”或“两”,其它数字都没有。正点数的读法是:“2点”“2分”“2秒”只能读作“两点”“两分”“两秒”,不可读作“二点”“二分”“二秒”。点分秒混合读法是:“2:02”要读作:“两点零二分”,不读:“两点零两分”;“2:22”只能读作“两点二十二分”(其中“22”跟数学中的读法一致);“3:30”要读作“三点三十分”或“三点半”(因为30分钟是半小时);“8:45”要读作“八点四十五分”或“八点三刻”(因为15分钟等于一刻);“22:06”要读作“二十二点零六分”,就是说,当“2”处在十位数时,就不能读“两”了,个位数的“2”前面有数字时也只能读“二”,不能读“两”。而且,“2”在“分、秒”中只能读“二”,不读“两”。因此,出现了一种规则是:只有点钟的“2”读作“两”,其他情况下都读作“二”。如:“2分22秒”读作:“二分二十二秒”。

在表示“年、月、日、时、分、秒”的时间段时,阿拉伯数字中只有“2”有变读:“二”或“两”,其它数字没有。一般情况下,“2”只读作“两”,不读作“二”。如:“2年(月、日、小时、分钟、秒)”要读作“两年(月、日、小时、分钟、秒)”,一般不讀“二年(月、日、小时、分钟、秒)”。但具体的使用情况也有不同,“2分钟”一般读“两分钟”,也可以读“二分钟”。“2秒钟”也是既可读“两秒钟”,也能读“二秒钟”。“比赛进行了2小时22分”就要读作“比赛进行了两小时二十二分”。“化学反应持续了2分2秒钟”读做“化学反应持续了两(或:二)分两(或:二)秒钟”,“二”和“两”在这里一般不混读。可见,只有数字“2”需要特别注意。但是,阿拉伯数字表示时间段极容易引起误解。

五 “同形异义”的阿拉伯数字

首先,让我们看一些具体实例:

例1:截至1995年底。(P. 2)

例2:2000年政区的分等标准是以经济因素为主并结合政治军事因素而定。(P.157)

例3:更有许多县的名称和治所甚至长达2000年之久。(P. 2)

例4:秦代以后的2000年。(P. 7)

例5:以后2000年的行政区划就在36郡的基础上发展和变化。(P. 17)

例6:但恰恰是这个问题竟然讨论了2000年之久。(P. 31)

例7:但是民国初年的形势已与2000年前的秦代完全不一样了。(P. 65)

例8:2000年来。(P. 77)

例9:而时间已经过去2000年。(P. 78)

例10:以上各章从几个角度分析了2000年来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过程。(P. 186)

从以上各例这些例子均摘自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年,第2—186页。可以看出:例1和例2分别指1995年那一年和2000年那一年。分别读作:一九九五年和二〇〇〇年。而从例3到例10,其中的“2000年”就不能读作“二〇〇〇年”,也不可读作“二千年”,而要读作“两千年”。虽然都是写作“2000年”,但例3到例10所表达的意义却是“2000年”之久的时间段,因而读法就不能一样。因此,这样的形式可以称为“同形异义”的阿拉伯数字了。如果把表示时间段的“2000年”写成“两千年”,在读音上就与意义一致了。

同样,阿拉伯数字在表示“年、月、日”时,虽然“1”不读“幺”。但都存在“同形异义”的现象。“1年”“1月”“1日”虽然在读音上都读“一年”“一月”“一日”。但都能表示“某一年、某一月、某一天”和“持续的一年、一月、一天”双重意义。如:“这件工作持续了1月有余。”“1”表示“一个月”的时间段。“演出持续了1日之久。”“1”表示“一天”的时间段。而“你是几月写完这本书的?”回答:“1月”。这里的“1月”就指“一月份”。“那是1日发生的事。”这里的“1日”指的是“某月份的第一天”。数字“2”也一样,“2年”读作“二年”是指“公元第二年”,读作“两年”意思就是“持续两年的时间”。如:“2年来她取得了很大进步”,其中的“2”要读作“两”;“她学习小提琴2年了,”“2”要读作“两”,因为都表示时间段。同理,“你学英语有2月了吗?”这里的“2”也要读“两”,表示学习持续两月的意思。“2日”的读法也一样,“2日”读成“二日”意思是“第二日”,读作“两日”,意思是“两日之久的时间”。因此,“2日来”只能读作“两日来”,“2日之久”只能读作“两日之久”。阿拉伯数字“2”在表示不同时间的意义时,有不同的读法。可见,表示日子的数字不超过“31”,表示月的数字不超过“12”,都有歧义。如果是“3月”“5日”“12月”“31日”等,都可以称为“数字同形异义词”。这与“2000年”一样,都属于“同形异义词”。在《出版物上数字用法》(2011)的规定中没有找到相关规定利来友、黄品良:《期刊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332—351页。,因此,为了避免阿拉伯数字的“同形异义”表达式带来的歧义,凡表示时间段的数字应当使用汉语数字,不要使用阿拉伯数字。这样就不会产生因为阿拉伯数字引起的歧义了。endprint

六 年代中的阿拉伯数字

关于“年代”,《辞海》(第六版)的解释如下:“3.每个世纪中以十年为期的阶段。起自0年,讫于9年。也有主张起自1年,讫于10年的。每个世纪的年代,从20年代(如1920-1929)到90年代(如1990-1999);一個世纪的前两个十年不称年代,分别称为“最初十年”(如1900-1909)和“第二个十年”(如1910-1919)”夏征农:《辞海》(第六版),第1373页。可是,当遇到“1900年代”“1910年代”“1960年代”“1990年代”时,如何读呢?是读作“一九零零年代”“一九一零年代”“一九六零年代”“一九九零年代”吗?如果这么规定,未尝不可。当然不能读成:“幺九零零年代”等。可是,按照现代语法,以上表达形式要表示成:“二十世纪最初十年”“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如果写成“20世纪60年代”,那“20”和“60”就分别读作“二十”和“六十”。如果写成“20世纪10年代”,那就不对了,因为汉语语文中没有这种表达法。按照当代汉语普通话语法习惯,“1910年代”“1960年代”“1990年代”等写法均属错误形式。然而,有些地区(如:广州、香港等)有使用的现象,有的学者(如:欧阳昱等)在翻译中直接把英文的1980s译为1980年代[英]金斯利·博尔顿:《中国式英语——部社会语言学史》,欧阳昱译,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5—319页。这种表达法在目前看来有违现行汉语语法,有违汉语表达习惯,似乎大众还不能普遍接受,还需进一步讨论才能确定其在普通话中的标准地位。

本文认为,汉语语文关于“年代”的表达法应当推广应用英语中的年代表达法。因为英语中的年代表达法比较科学、经济、易懂易理解,使用起来简洁方便,看上去也一目了然,易写易读易理解,而且互译也方便。英语中表达“年代”的形式是:1900s,1910s,1920s,1930s,1940s,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由此可以看出:把英语的“1900s”翻译成“1900年代(读作“一九〇〇年代”)”或“一九零零年代”,或“一九〇〇年代”,既对应,又明白,而且简洁、方便书写。显然,“1900年代”的写法和读法要比“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简略的多,书写方便的多,也容易理解的多。就是“1980年代”也比“20世纪80年代”更加简略、方便、容易理解。这样,“某某世纪第一个十年”、“某某世纪第二个十年”就没有必要使用了,也无需考虑“年代”是“起自0年,讫于9年,还是起自1年,讫于10年”的问题了。同时,既省去了“世纪”两个字的表达,又隐含了“世纪”之意。用“阿拉伯数字+年代”的表达,可谓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七 游戏、排序、金钱、度量衡以及标准号中的数字

在游戏中,“1”读作“幺”。如:在麻将游戏中就这样,有“幺饼”“两饼”之称,当然也读“一饼”“二饼”之说。在扑克游戏中,“1”只能读“幺”,有“幺尖”“幺梅”“幺黑桃”“幺红桃”之称,也可说“方块幺”“梅花幺”“黑桃幺”“红桃幺”,或“方块尖”“红桃尖”“梅花尖”“黑桃尖”的说法。在扑克中,“1”用“A”、“11”用“J”、“12”用“Q”、“13”用“K”表示(暂且不论他们的文化含义)。“2”不读“两”,只读“二”。我们不说“梅花两”“黑桃两”“方块两”“红桃两”,而常说“梅花二”“黑桃二”“方块二”“红桃二”。

在排序、页码和比赛中,“1”和“2”不读“幺”和“两”,只能读“一”和“二”。因为习惯上没有“第幺”“第两”的说法。“1:1”读“一比一”,“2:1”读“二比一”;“第12页”读“第十二页”,或“第一十二页”。“全书共312页”读作:“全书共三百一十二页”,此处不能读“三百十二页”,因为当十位数前面还有数字时,就要加读“一”,没有数字时,可以省略“一”。如:“316”不能读成“三百十六”,要读成“三百一十六”。这是数学上的规定。

在表示区号、楼号、楼层号、房间号时,“1”和“2”一般不读“幺”和“两”。如:“东1区1号楼”只能读成“东一区一号楼”,不能读“东幺区幺号楼”;“1(层)楼、2(层)楼”只能读作“一(层)楼、二(层)楼”,不能读“幺(层)楼、两(层)楼”。但是,在表示房间号时,“1”可以读成“幺”,但“2”不可以读成“两”。如:“1102房间”,可以读“一一零二房间”,也可以读“幺幺零二房间”。

中国流行的钱币是:1元,1角,1分,2元,2角,2分,5元,5角,5分,10元,50元,100元。其中的“1”不可读成“幺”,只能读成“一”;单独的“2”既可读成“二”,也可读成“两”。但是,“20元”只能读成“二十元”,不能读成“两十元”;“200元”则可以读成“二佰元”或“两百元”;“222元”可以读成“二(或:两)百二十二元”。“22222元”可读成“两万两千两百二十二元”,也可读成“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元”,还可以混读成“两万二千二百二十二元”。说明“2”在“百、千、万”前可以读“二”,也可以读“两”。在十位数和个位数的“2”不能读“两”,“22”不能读“两十两”,只能读“二十二”。“2元2角2分”一般读作“二元二角二分”,或“两元两角二分”,最后一个“2”一般不读“两”。单独的“2元”可以读“二元”,也可以读“两元”;“2角”可以读“二角”或“两角”;“2分”可以读“二分”或“两分”。

度量衡中也一样,只有“2”的读音有变化,既可读“二”,也可读“两”。其它数字没变化。传统的中国度量衡单位(分、亩、顷、合、升、斗、石、钱、两、斤等)前多用“二”,在新出现的度量衡单位(米、公里、公顷、平方米、立方米等)前多用“两”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第115—129页。因此,“2亩”可读成“二(两)亩”;“2斤”可读成“二(两)斤”;“2尺”可读成“二(两)尺”;“2倍”可读成“二(两)倍”,“2里”可读“二(两)里”。但是,“2公斤”一般不读“二公斤”,而读“两公斤”;“2吨”读作“两吨”,等等。在单位量词之前只用“两”不用“二”,可以说“两张纸”、“两把铲子”,但不能说“二张纸”、“二把铲子”,诸如“两本书,两件衣服,两下,两边,两本书、两张桌子,两把铁锹”等都是如此。因为量词分动量词和名量词。动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说“两次试验”,不说“二次试验”。名量词分单位量词(如“把”“张”“台”等)和度量量词。其中单位量词前只用“两”不用“二”;度量量词又分为传统度量量词和新兴度量量词。传统度量量词如“斤”“两”“尺”“寸”“斗”“升”等,前面用“两”和“二”都可以,但用“二”较多;新兴的度量量词(如“公斤”“米”“毫升”等)前面大都用“两”,如“两吨钢材”“两千米海堤”。有趣的是,“2次创业”读作“二次创业”,意思是“第二次创业”;读作“两次创业”,则指的是“一共创业两次”。“2人”读作“两人”,侧重数量,意为“两个人”,不是三个、四个人;读作“二人”,侧重人的整体属性,不是其他动物李强、张崇凡:《谈谈阿拉伯数字“2”、汉字数字“二”与汉字“两”的用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年第14(5)期,第565—566页。“二人世界”一般指夫妻一起生活的情况,这时一般不说“两人世界”,因为强调的是“两个人一起共同的事情”。而“两只黄鹂鸣翠柳”说的是黄鹂的数量有两个,他们各自都在鸣叫,这里不可改为“二只”。在这种情况下,量词前最好不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endprint

小数的读法要遵从数学上的规则,小数点前面的“2”可以读成“两”,而后面的“2”不可读成“两”。如:“2.22米”可读作:“二点二二米”,或:“两点二二米”。一般不能读成:“二点两两米,两点兩两米,二点二两米,二点两二米,二点二两米”。“1.2升”只能读作:“一点二升”,不读:“一点两升”。“1.62公斤”只读:“一点六二公斤”,不读:“一点六两公斤”。“2.22公升”既可读“二点二二公升”,也可读“两点二二公升”。

在标准号中利来友、黄品良:《期刊编辑校对实用手册》,第332—351页。,阿拉伯数字通常是按照顺序逐一读出,是O读“零”,是1读“一”,亦可读“幺”。如:“GB/T19000”应该读作:“GB/T一九零零零”或“GB/T幺九零零零”,不可读作:“GB/T一万九”或“GB/T一万九千”;“ISO 9000”应该读作:“ISO九零零零”,不可读作:“ISO九千”。这是为了保证其标准的严格性。如果是:“GB/T10200.1-88”应读作:“GB/T一(或:幺)零二零零 点 一(或:幺)一横(或:一划)八八”。其中的1可以读成“一”或“幺”,“2”不能读成“两”;“点、划”要读出来,否则就会产生误解。

八 音乐简谱中的阿拉伯数字

汉语中,音乐与阿拉伯数字本来没什么关系。古代汉语音乐的记谱方法是用“宫商角徵羽”。可是,到了近代,17世纪的法国教士苏埃蒂创建了音乐简谱体系,19世纪后期传入日本。我国于清末从日本引进音乐简谱知识时,沿用了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表示音的高低,用0来表示音乐进行中的休止梁德铭:《音乐知识手册》,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年,第21—22页。现今我国所使用的唱名写法,是沿用意大利文do、re、mi、fa、sol、la、si来拼写的(在英美国家不用“si”,而用“ti”),而不是用汉语拼音拼写的。假如按汉语拼音来拼写,这七个唱名应唱成:duo(多)、ruai(如、哀拼读)、mi(咪)、fa(发)、suo(梭)、la(拉)、xi(希)。李重光在它的《简谱乐理知识》中也写道:表示音的高低的基本符号,用七个阿拉伯数字标记。它们的写法是:1、2、3、4、5、6、7,读法是:do、re、mi、fa、so、la、si,即:多、来、米、发、梭、拉、西李重光:《简谱乐理知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第10页。生活中也有人把简谱的1、2、3、4、5、6、7读作:“刀、来、米、法、扫、啦、西”。不过,阿拉伯数字在音乐中的读音没有影响到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发音。这种简谱的发音只是使得阿拉伯数字多了一种发音体系,而且仅限于1到7的唱名,“0”只表示休止符。生活中,搞音乐的人也许喜欢“4”,因为“4”读作“发”,有“发财”的联想之意。但在生活中并不流行,因为音乐中的“4”只表示音高,与经济和社会没有直接联系。而生活中的“8”,由于我国广东人把“8”读作“发”,引申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发财”之意,便很快在当今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流行了起来。甚至普及到中国人在各种数字中都喜欢有“8”。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房间号码、车牌号码等都喜欢有个“8”。“88”就意味着“发发”“1818”就是“要发要发”等。这是方言发音带来的语义联想,由于广东的经济强势,使得这个发音得到了全国性的扩散。 这与本文讨论的汉语普通话中阿拉伯数字的正音问题无关。

九 数学中的阿拉伯数字

最后来谈谈数学意义的阿拉伯数字读音问题。当看到数字12,你会脱口而出的读作:“十二”,当看到567,你也会脱口读出:“五百六十七”,当看到29340时,你也不会感到难度地读出来:“二万九千三百四十”,或“两万九千三百四十”。如果遇到382456789501,你会很快读出来吗?因为数字的读法是从左到右地读,如果不知道左边第一位是什么“位数”,就很难开口读下去。一般情况下,你得从右边的个位向左数到第一位,确定数位后才能读出来。对于这个大数字,首先得计算位数,从个位开始数: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 这时,你才能开读为:“三千八百二十四亿五千六百七十八万九千五百零一”。这样读显然是比较费劲的,也不适合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英语中恐怕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英国人早就采用每隔三位数用逗号分隔的办法了。这个数字在英语中写作:382,456,789,501,这样看起来就明显多了,把12个数位分成了4个单位,辨识就容易多了。因为英语中第四位数字读作“thousand(千)”,第七位数字读作“million(百万)”,第十位数字读作“billion(十亿)”,这个数字读起来就是:three hundred eighty two billion four hundred fifty six million seven hundred eighty nine thousand five hundred and one。这对英美人士来说是很熟悉的,因为他们知道每隔三位以上的数字是一个固定的单位,只要看清楚逗号的多少就容易读出数字来了。如果汉语中也这么写,如何记数呢? 我们只要熟记第一个逗号前两位(即第五位)是“万”的单位,第二个逗号前三位(即第九位)是“亿”的单位,习惯了就容易识读了。一般情况下,用到一个或两个逗号分割的数字比较多,用到三个或更多逗号分隔的情况较少。因此,记住第一个逗号前面的第二位是“万”位,第二个逗号前面的数位是“百万”就比较容易读出大数字了。当看到数字31,821,567时,你很快就能确定其数位而快速读出“三千一百八十二万一千五百六十七”。虽然汉语中的数位比英语复杂,但音节比英语少。同样这个数字,汉语音节是15个,而英语的读音是:thirty one million eighty hundred twenty one thousand five hundred sixty seven,音节为21个,其中还有几个辅音的间隔。如果汉语中的阿拉伯数字在表示数目时,每隔三位也用逗号分隔开,将会使识读变得更加容易。这是应当考虑的改革方向。有人认为:4位以上的数字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在节与节之间空半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因为使用“,”号分节的办法不符合国际和国家标准黄震、刘代焰主编:《医学科研与临床工作者必备手册》,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上面的数字可以写成:31 821 567。这样也是一个办法,也能不用从个位数数位就可以很快读出数字的大小来。endprint

十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阿拉伯数字在汉语普通话中的读音,需要注意0、1、2两种发音形式(“零、一、二”和“洞、幺、两”)的情况,尤其是“1”和“2”的发音问题。在音乐体系中的读音是一套相对独立的发音形式,对阿拉伯数字的正常读音没有影响。在数学体系中读音是大家熟悉的,不存在大问题。只有数字“2”有变读音,这取决于后面的量词。在日常生活中数字的读音问题比较多,有电报式读法,有电话式读法等,主要读音变体是“0”“1”和“2”在不同场合的使用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没有数学意义的数字、不用于大小比较的数字,习惯上把“1”读成“幺”,如:电话号码、邮编、房间号等;如果数字具有一定的数学意义,习惯上就把“1”读成“一”,如:年龄、年份、公交车的路数等。“1”和“2”的读音还需要注意普通话中的“习惯”说法,表示基数只能用“两”,不能用“二”。

总之,我们有必要重视阿拉伯数字的读音,提高对阿拉伯数字读音的认识,以避免读音上带来的问题和歧义。为了更加完善阿拉伯数字在汉语中的使用规范,本文根据以上的分析研究,提出建议如下:

1.表示年、月、日的阿拉伯数字只能按数学中的基数词读法去读,即:读作“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不能按电报中的读法(如:“洞、幺、两、拐、勾”等)去读。

2.关于“年代”的表示法最好采用与英文一致的表示法,如:1930年代,英文是:1930s。英语中用“年限+s”表示“某某年代”,汉语中也可用同样的形式“年限+年代”来表示。这样表示后,“年代”前的阿拉伯数字要按照基数词读法去读。优点是文字一目了然、表达简明清楚,省去汉字表达的许多繁杂,在英汉互译时也很方便。如: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可以直接写作:1900年代,译成英文是1900s;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可以写成:1910年代,译成英文是1910s;20世纪20年代,可以写成:1920年代,以此类推。

3.阿拉伯数字“2”不可用在汉语语文生活中的量词前面(数学上的表达除外),这时应该用汉语的“二”或“两”表示,以避免歧义和读音问题。如:不可以写作“它分为2部分内容、这2种编排形式、各占2行、上述2点、有2位缺席”,一定要写作:“它分为两部分内容、这两种编排形式、各占两行、上述两点、有两位缺席”李强、张崇凡:《谈谈阿拉伯数字“2”、汉字数字“二”与汉字“两”的用法》,第565—566页。在传统的度量词(斤、两、尺、寸、斗、升等)前面的2可以读作“二”或“两”(“两”不用在“两”前面,否则意思就变了,如:三三两两,“两”已经不是量词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不存在歧义的其它阿拉伯数字可以使用。

4.凡表示“年月日时间段”的数字都应当用汉语数字表示,不使用阿拉伯数字,这就解决了所谓“同形异义”表达式产生的歧义问题。如:要表达“两千年”的时间段,不可写成“2000年”;要表达“三百年”的时間段,不可写成“300年”。因为“2000年”有“公元2000年”之意,“300年”有“公元300年”之意。月日的表示也一样,“2月”有“两个月”和“二月份”意义之别,“2日”有“两日”和“二日”之别,“6月”有“6个月”和“6月份”之别。“月”前大于12、“日”前大于31的除外。

5.表示数量的阿拉伯数字应当每隔三位用逗号分隔开或者每隔三位空半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以便于识读。 如:3216547可以写作:3,216,547或3 216 547。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拉伯数字发展阶段
找影子
数学游戏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捋顺绳子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周杰伦爱妈妈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