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元丰监与梧州经济

2017-10-18 07:06余天佑
西江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铸币通宝铁元素

余天佑

梧州元丰监与梧州经济

余天佑

图为《苍梧县志》标注的钱监方位。

如果在20世纪说起梧州元丰监,知道的人或许不多。甚至多数梧州人知道的只是梧州有个钱鉴村,有条马路叫钱鉴路,还有个小学叫钱鉴路小学,却不知元丰监是什么。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宋代梧州元丰监及元丰监遗址逐渐走进市民的视野,而“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崇宁重宝”“大观通宝”等钱币名称,也逐渐被大众所知晓。

宋代朝廷在梧州设立钱监

2005年12月,中国钱币学界权威戴志强先生(原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曾在中国与东南亚古代货币出土发现学术研讨会上对笔者说:“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是梧州的一座宝山,里面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尚待发掘!”

根据有关史料及清同治刻本《苍梧县志》记载:宋代梧州元丰监始设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经历了北宋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及南宋赵构五个王朝。宋朝铸钱权为朝廷掌握,朝廷决定在梧州设置钱监铸钱币,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般史料都称“梧州以铅锡易得”而设置钱监。而实际上朝廷设置一个钱监,一定是从多方面考虑的,从最重要方面来说,就是因为梧州地处三江水口,水路运输极为方便,向西可通达云南,向东可通达广东各地,向南可由北流河进入南流江往合浦,向北可由桂江上溯桂林兴安经灵渠进入湘江水系,水路四通八达,而古代货物运输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江河航运了。人们利用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可以将各地的铸币原料,如铜矿、锡矿、铅矿石,或铜锭、铅锭运到梧州,铸为钱币后又使用船只向各地运送。

《苍梧县志》中关于元丰监的记载

宋神宗熙宁年初定在梧州设监铸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与王安石变法有关。宋神宗赵顼在1067年登基,熙宁二年(1069年),赵顼命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对赵顼说过一句名言:“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这句话多被历史学家解释为王安石使用信用借贷的办法,刺激经济增长。

笔者觉得,赵顼是用增加铸币来解决“国用不足”的问题,主要依据有二:一是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增设了诸路铸监,使钱监数目由宋英宗时的20处增加到26处,梧州元丰监也是此时增设。二是宋神宗元丰年间,铸币达到空前绝后的数量。当时全国共设有钱监26处,每年铸钱量达570余万缗。其中,用于铸铜钱的钱监有17监,每年铸铜钱480多万缗,铸铁钱的钱监有9监,每年铸铁钱80万缗,年铸钱量超过唐代近20倍。所以说,宋神宗赵顼解决“国用不足”的重要措施,就是大量铸钱。

宋代梧州元丰监有几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必须了解的:一是宋代梧州元丰监铸币的起止时间;二是宋代梧州元丰监的每年铸造量;三是宋代梧州元丰监铸有何种钱币。根据1965年元丰监遗址考古发掘获得的各类器物分析研究,查阅宋代与钱监货币相关文献资料,上述问题都有了准确的答案。

第一,梧州元丰监设置于何年?根据清同治版《苍梧县志》记载,并结合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铸币“熙宁重宝”,可以确认梧州元丰监是在熙宁四年开始设置,宋代梧州元丰监停铸的具体时间没有明确记载,只有一段“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列大中宣谕江南归奏:衡、舒、严、鄂、韶、梧六监,岁铸百五十六万缗,充当逐路支用”,再结合考古发掘发现有“绍兴元宝”钱,也可以认定宋代梧州元丰监在宋高宗绍兴年间仍在铸钱。

第二,根据宋史及地方志的记载,梧州元丰监每年的铸造量在15万缗至19万缗之间(1缗=1000枚),在江南六监之中居于韶州之后,属于较大钱监之一。

“熙宁重宝”

“元丰通宝”

“大观通宝”

“建炎通宝”

“靖康元宝”

第三,宋代梧州元丰监在长达90多年的铸期里,究竟铸有哪几种钱币?根据宋史记载以及考古发掘资料结合分析,宋代梧州元丰监在公元1071年到1162年的91年里,铸有“熙宁元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绍圣元宝”“元符通宝”“圣宋元宝”“崇宁重宝”“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建炎通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共有14个不同名称的年号钱和1个“圣宋元宝”非年号钱。至于梧州元丰监在宋钦宗靖康年间是否铸有“靖康元宝”钱,到目前为止,仍未能确定。

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的考古发掘,有几方面的重要发现:一是出土了生产工具、铁凿、铁锹、坩埚;二是发现了铸钱以及冶炼的遗迹,炼炉以及炼炉残件,水池、水沟以及囤放燃料的坑洞;三是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宋代铸币;四是发现了当时的生活用具,包括碗碟以及各类陶瓷残件;五是在地面上有残存的宋代建筑。能够在一处钱监遗址中取得这么多的考古成果,这在国内宋代钱监遗址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元丰监钱币曾漂洋过海

1995年5月,广西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考察组,先后到宋代梧州元丰监遗址及贺州钱监遗址进行考察,并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

这次考察的时间是1995年,距离1965年对元丰监遗址的考古发掘过了30年,考察报告认为梧州元丰监的生产方式“是用精铜和精铅锡及旧铜器铸钱,虽有损耗,但少废渣,其遗址自然就只有熔炼工具而难见炉渣、结块”。这显然是由于对元丰监遗址历史不了解而造成的。

笔者小时候经常到三棵树(即元丰监遗址)找桉树枯枝作柴火,在未建桂江造船厂前,此处堆满了出口港澳的木柴,与柴堆相邻有个篮球场大小的地方,屯满了炼渣,村民叫它作“炭屎堆”,据一些年纪较长的村民回忆,时不时有三几个街边仔会到“炭屎堆”捡铜渣去卖,这堆炼渣最保守估计在2万吨以上。

带叶脉纹的铜矿石

其实这堆“炭屎”,就是元丰监当年冶炼铜铁矿的炼渣。可惜的是,这座有如小山大小的“炭屎堆”,在桂江造船厂建造后便不见踪影了。据居住在钱鉴村,后又被招工到桂江造船厂工作的欧树秀先生回忆,这些“炭屎”一部分被填埋到地里面,以此来加高车间的地基;一部分拿去填厂区及厂门口的道路;还有一部分被推落到厂区的河滩上。因此,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在桂江船厂河边采集到当年元丰监冶炼铜铁矿的炼渣。1965年考古发掘时,考古人员获得一块有树叶叶脉的铜矿石(梧州博物馆藏),2010年6月,这块石被送到区地质矿产检测中心分析,确认是含铜12.6%的铜矿石。1965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有关梧州郊区发现宋代铸钱遗址的文章,在文中就提及遗址遗存有大量低品位矿石。

从上述几方面来看,宋代梧州元丰监是一个具有冶炼功能的铜钱钱监。

宋代梧州元丰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铸币上。元丰监铸币时间长达80余年,每年铸币量在15万缗到19万缗之间。根据宋人孔平仲在《璜珩新论》卷四中说:“元祐六年(1091年)东南岁铸钱二百七十五万(缗),只梧州元丰监铸钱十五万(缗),已当(唐)长庆时天下之数矣”。这是宋代曾管理铸钱事务的官员孔平仲对梧州元丰监产量的评语。

宋代铸币是根据朝廷颁布的母钱作模,采用母钱翻砂工艺进行铸钱,字体、形状变化不大,铸钱金属成分比例朝廷也有严格要求,那么宋代梧州元丰监铸币还能有何特别之处呢?

坩埚

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并在科学仪器的帮助下,发现元丰监铸币有着梧州特色。从2007年开始,笔者以及同行将梧州元丰监铸币送到广西地质矿产测试中心分析,发现其铜、铅、锡的成分比例,与同时期其他钱监铸币的配比基本一致,变化都在合理范围内。比如铜在65%~75%之间,铅在15%~25%之间,锡在6%~11%之间,唯独有一个铁元素是宋代梧州元丰监铸币特别的元素。送去分析检测的宋代梧州元丰监铸币,含铁元素多在1.1%~2.5%之间,有些年号钱如“宣和通宝”含铁元素高达5.8%,根据中国钱币博物馆周卫荣馆长在《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份分析研究》一书的分析,其他地方的钱监铸币,含铁量极少达到1%。

宋代梧州元丰监铸币含铁元素特别高,是因为铜矿石中含铁元素造成,还是人为添加铁元素造成的呢?2015年5月,相关文博人员用仪器及科学分析方法,对几十枚元丰监铸币进行严格的测试分析,再和一些宋代其他钱监的铸币比照,确认宋代梧州元丰监铸币含有较高的铁元素是一个重要特征。结合对1965年在元丰监遗址发掘出土的坩埚进行分析,广西博物馆原馆长黄启善先生认为,这些铸币中的铁元素是人工添加的。这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的铁元素,作为单枚钱币来说,与铸币成本可忽略不计,但对每年生产1.5亿枚钱币来说,可以减少数以吨计的铜锡使用量,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一点是,添加铁元素可以增加钱币的硬度及耐磨度,这或许就是宋代梧州元丰监的一个创举吧!

不要小看这个铁元素,它是宋代梧州元丰监铸币的一个独特标志,使专家们能够从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征集回来的“崇宁重宝”等宋钱中,确认有宋代梧州元丰监的铸币,证明了在宋代,梧州元丰监的铸币或者通过贸易往来、或者是朝廷对东南亚各国的赏赐,已经在东南亚各国流通使用。这也充分说明梧州在宋代就是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

梧州元丰监对梧州经济的影响

根据目前我们掌握的史料(包括历史文献及出土文物)分析,梧州在宋神宗时期设置钱监之后,首先要对钱鉴村进行开发和建设。设置一个钱监铸钱,首先要考虑工人、驻兵及管理人员的住所;第二要考虑冶炼、铸钱的场所;第三要考虑运输码头,以便于接收铸币的各种原料及将钱币成品发运到各地;第四要考虑钱币成品的屯放,以及铸钱原料、燃料的来源及屯放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处理与钱监周边群众的关系等等。据有关资料分析,宋代梧州元丰监要维持年产18万缗铸币,光是生产工人就要千人以上,还没包括管理人员及驻兵的数量,如果加上钱监人员的家属,人数应该超过2000人。

宋代元丰年间梧州人口只有约1.1万人,一下子增加了2000多钱监人,其生活消费直接刺激了梧州的经济发展。当然,钱监设置之后,铸币对周边地区的投放量也会相应增加,使梧州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及商贸得到迅速的发展。

西江流域出水的铅锭

以藤县中和窑为例,中和窑的兴起与繁华也是由宋代中晚期延续到南宋嘉熙年间,基本上是与梧州元丰监的起止时间相当。中和窑最兴盛时有龙窑20多条,每条龙窑最少配备20人才能维持生产。据资料记载,中和窑每年生产各类瓷器数十万件,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精美瓷器,是通过水陆两路运销世界各地。维持如此大规模的瓷器生产,必然需要大量金钱的支持,宋代梧州元丰监的大量铸币,就是中和窑维持生产最可靠的资金来源。早年中和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常有“元丰通宝”等宋代铸币出现,就是证据之一。

近几十年来,随着梧州及周边地区公路、铁路项目及乡镇改造建设的大规模进行,在我市的苍梧沙头、岑溪三堡、藤县古龙,以及贺州市信都县等地,多次发现有几十斤甚至百多斤宋代铸币出土。更使人惊讶的是,西江(包括支流)一些捞沙船抽上来的古钱币(也是以宋代的居多)是数以百斤计,还有抽沙船获得过古代钱监铸钱的铅锭。我们完全有理由联想到宋代梧州元丰监的铸币,通过水路、陆路,不断转运到周边地区的场景,对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梧州大事记》记载,宋熙宁十年(1077年)梧州初次设置商务税。这种税种的开征,很大程度是因为元丰监的设立,促进了梧州的经济发展,且开征的税额是5000贯,即是钱币500万枚,这足可以证明当年梧州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大量古钱币的存在,证明了古代梧州作为繁华商贸区域的地位。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铸币通宝铁元素
西沙群岛考古发现的铜钱
略论我国古代钱币铸造中的板形范立式顶注工艺
货币的演变与科技发展的联系
通宝钱制与两宋钱法及特点
体内铁元素过高易患妊娠糖尿病
还有更多的故事?
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影响铸币税的理论及量化研究
断奶期间最需补铁
贫血补铁时别喝豆浆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