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

2017-10-18 18:42王海风
兵器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弹匣军用手枪

王海风

位居东欧一隅的波兰,对兵器工业的发展相当重视,不但积极研制主战坦克这种大型兵器,在手枪这种小兵器的发展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Vis.35式手枪

1918年末,随着一战战火的平息,在大战中打得精疲力尽的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全部土崩瓦解。在历史上被这三家瓜分而亡国的波兰民族也由此获得了重生,建立了波兰第二共和国。

作为一个在灭国百年后重新独立的国家,重建一支能够捍卫本国独立的武装力量自然是重中之重,武器装备则是绕不开的关键内容。

在波兰独立初期,其军队使用的是“万国牌”装备。因此,在军政动荡过去后不久,波兰有关方面就将一系列装备正规化和标准化的事项提上了议程,手枪项目也理所当然地位列其中。

起初,波兰方面准备购买捷克CZ 24式手枪的生产许可证。然而,在波兰边防军试用了一段时间样枪后,给出的反馈并不是很好。同时,购买许可证的花费也过于巨大,引进CZ 24最终没有成功。

就在波兰与捷克代表团就该事项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参与谈判的波方专家维尔涅夫契茨提出了自己的手枪设计方案。维尔涅夫契茨是一个受过帝俄军事技术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他于1887年出生在伊尔库茨克地区的一个波兰裔家庭,1915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米哈伊尔炮兵学院。1921年他回到独立后的波兰,几经碾转后进入了波兰拉多姆地区的国立兵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在华沙国立步枪厂工程师斯科尔齐平斯基的帮助下,他仅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该方案所有的原理说明和草图等技术文件,从而给了代表团一个该项目已经全面展开的深刻印象,建议很快获得了批准。

维尔涅夫契茨提出的方案是一种使用9毫米巴拉贝鲁姆弹药(波军使用自己的覆铜钢壳弹,长15毫米,重7.5克)的手枪。它参考了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手枪,特别是勃朗宁大威力手枪和M1911的技术特性,并进行了合理化改进。例如,参考了勃朗宁大威力手枪的设计,将握把底部做得较宽,从而提供了较好的抓握借力点。它通过简化复进簧装配工艺和优化拉壳设计等手段强化了枪械精度、减轻了生产强度。此外,因为波兰军队里包含相当数量的骑兵,所以设计师在安全性和单手操枪方便性等方面也做了相应考虑。

起初,两位设计师想以两人姓名的首字母相连命名该型手枪为Wis,但在有关方面的要求下,首字母W最后被改为了V(Vis在拉丁语中是力量),因此该型手枪最后确定的官方名称是“Vis.35式9毫米军用手枪”。由于该手枪的生产厂家为位于拉多姆的布洛尼工厂,枪身上打上“F.B. RADOM”的铭文,因此也有些资料称其为“FB Vis”手枪或“拉多姆Vis35”手枪。

Vis.35的首支样枪于1930年诞生。1931年进行了测试,试射6000发依旧保持很好的状态,成为同时期可靠性最高的手枪之一。1933年,Vis.35获得了第15567号波兰专利,随即进行了少量生产,并下发部队试用。Vis.35于1935年成为波兰军队制式武器。至1939年德国入侵为止,波兰生产了相当数量的Vis.35,从序列号判断可能超过了60000支。而根据其他不同的数据来源,则有18000支、49400支等各种不同说法。

另外有传闻说,波兰人还生产了少量的“镜像”Vis.35枪,专供左撇子使用。

一支标准的Vis.35总长211毫米,身管长115毫米,总重1.123千克(带弹)或0.95千克(不带弹匣),弹匣容量为8发,枪口初速为345米/秒,射程50米,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

波兰被德国占领后,德国人接管了生产Vis.35手枪的拉多姆布洛尼工厂。由于Vis.35性能优良,德军在战争时期的军火需求又极其旺盛,因此继续生产。德占时期生产的Vis.35在其枪身正常铭文后又追加了“P.35(p)”的编号,并删去了原枪身上的波兰之鹰徽标,即将“F.B. RADOM(年份)(鹰徽)VIS Mo35 Pat Nr 15567”的铭文改为了“F.B. RADOM VIS Mod 35 Pat Nr 15567/P.35(P)”。之后,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德国人因为原材料紧缺、工期紧张等各种原因不断更改Vis.35的原始设计。在若干次“工艺改进”之后,除了核心功能部件内部外,次要部件和表面工艺都被大量简化,甚至是“粗制滥造”。后来,德国人还将位于波兰的Vis.35生产线向位于奥地利的“斯太尔”工厂搬迁。“斯太尔”工厂在战争末期生产的Vis.35是该型手枪的最简版。它不仅材料、工艺简陋到了极点,而且连正常的枪身铭文都不再铭刻,而只打上了“BNZ”的工厂代号。

拉多姆地区的兵工厂于1944年停止了生产,而奥地利“斯太尔”工厂则依旧维持该型手枪的生产至1945年4月。除此之外,有部分Vis.35的枪械散件在拉多姆工厂依旧在生产时就被抵抗运动偷运出厂,并在地下工厂中装配成型,这些枪械被用在了华沙起义之中。

Vis.35手枪的结构布局与M1911型手枪基本一致,不过它使用9毫米弹药。

在整个德占时期,波兰和奥地利工厂生产的Vis.35系列手枪约为310000支。

波兰解放后,苏系枪械在波兰一统江山,Vis.35的正式生产也因此终结。但Vis.35在波、德两国军警部门的使用则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少有146支Vis.35在东德一直使用到两德统一,直到1994年才退出现役。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型手枪口碑较好,在90年代曾经进行了少量再生产,专供收藏者收藏。

P-64式手枪

二战结束之后,波兰人民军开始成套地使用苏式装备。从1943年到五十年代初,波兰人民军主要使用由苏联人直接提供的7.62毫米托卡列夫TT-33手枪。而在1947年至1956年间,也由苏方提供技术文档,在波兰本土生产了一部分TT-33。波兰版TT-33和苏联版TT-33的各要素基本一致,唯一显著的区别是在手枪的握把护板上。在苏联原版枪械雕刻红五星的位置上,波兰版是雕刻了嵌于倒三角中的“FB”字母——拉多姆布洛尼工厂的铭记。而在生产托卡列夫手枪的同时,手枪配弹也开始在波兰本土生产。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成员国武器标准开始统一化进程,其中手枪弹以苏军9×18毫米马卡洛夫弹药为标准。在此情况下,波兰官方于1958年宣布了新式9毫米军用手枪的招标,而波兰各相关方面也在这前后开始了新式军用手枪的研发工作,从而形成了竞争性的几种原型枪。

其中,Vis.35的设计师维尔涅夫契茨与一位名叫罗杰克的工程师合作,率领华沙大学技术团队设计了一种起初被称为Vis.2的原型枪。由于当时马卡洛夫手枪弹对于波兰人来说还处于保密状态,所以他们在实际设计时,是基于9×17毫米手枪弹进行的。当1958年技术文件准备完毕时,该手枪被设计团队正式命名为WiR wz.1957。最初生产的样枪可以发射9×17毫米和7.65×17毫米两种枪弹,只需要更换身管,不需要更换其他组件。但马卡洛夫枪弹正式公布后,设计团队发现该枪弹比9×17毫米枪弹威力大很多,原有的闭锁机构无法承受,因此又加强了设计。

还有一个团队设计了一种命名为wz.58的自动手枪。该手枪拥有不错的精准性和可靠性,但問题是制造过程比较繁琐,价格也不便宜。

第三家参与竞标的是来自军事装备技术研究所的技术团队。该团队的原型枪参考了德国瓦尔特PPK手枪和苏联马卡洛夫手枪的设计,并做了一些建设性的改进。在测试中,该枪在拉壳、连发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故障,但在精度和火力方面的表现较佳。在对测试中出现的故障进行修改设计后,最终形成了使用勃朗宁9毫米短弹的警用版(CZAK.M型)和使用9毫米马卡洛夫弹的军用版(CZAK.W型)两个型号。总体来说,军用版比警用版轻20克,身管长8毫米,厚度小4毫米,高度高2毫米,弹匣多一发装弹。这两个版本都被提交给招标委员会评估。

1961年,相关招标委员会对以上原型枪进行了评估,最后的评估结果是CZAK.M型手枪获得了最佳评分,该原型枪也在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后被确定为波兰人民军和内务部人员的制式手枪,并正式命名为“1964年式9毫米手枪”,简称P-64式手枪。

P-64式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双动发射机构,枪总长160毫米,身管长84.6毫米,总重0.62千克,枪口初速305米/秒,弹匣容量6发。

在装备波兰军队后,军方发现P-64在便携性等方面的确不错,但作为军用武器却暴露出了后坐力过强、弹匣容量不足、握把太小等弱点。有关方面对其进行了后续改进,并相继开发了P-70、P-75等枪型以满足军方的需求,直到最终产生波兰军队的新一代军用手枪P-83。

P-83式和WIST-94式手枪

在1973年9月举行的波兰中央发明展上,由阿达姆契克、奥可拉舍夫斯基和卡瓦利契克等几名军官所发明的“1970式9毫米军用手枪(P-70)”样品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与P-64相比,P-70大量采用了轻质合金材料,其结果就是在增大枪支尺寸的同时将枪支重量大幅度减少,同时还简化了加工流程。此外,该型枪采用了双排弹匣,弹匣容量达到了14发,这大大迎合了军方的需求。1975年,又出现了P-75式样枪,该样枪大量使用了工程塑料和新的制造技术,使得其生产成本大为降低。此外,该型枪被设计为可使用勃朗宁9毫米弹和7.65毫米弹两种身管方式。

自1978年起,设计团队又对P-64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进,包括设计一种新式弹鼓、改进保险装置等,并由此分别形成了P-78А和P-78В两类样枪。之后,分别对两者进行了测试,并最终决定研发一种“1983式9毫米手枪”,这就是后来正式装备波兰人民军的P-83式手枪。endprint

最后定型的P-83重730克,长165毫米,身管长90毫米,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弹匣容量为8发。P-83的部件拆解可不使用工具,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此外,随着各方面对新式手枪的需求,之后又基于P-83设计和生产了部分衍生型号,这其中包括配备了消音器的PT-83,射程扩展到100米的P-93等。

P-83定型后沒几年,苏东剧变,波兰成立了第三共和国,P-83就此成为波兰人民共和国最后一种大规模装备部队的军用制式手枪。

波兰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其国防部于1992年发布了新的9毫米军用手枪招标公告。该项目最后由P-64的“娘家”WITU所设计的“WIST-94”夺标。

起初,WITU设计了两种类型的样枪,即采用旋转闭锁系统的A-01型和采用枪管偏移式闭锁的B-01型。1993年,设计团队仅来得及对B-01原型枪进行了测试,就由于国防部经费困难问题中断了工作。之后,研究所自己筹措了资金,在B-01的基础上继续研发,从而形成了最终的WIST-94手枪。1994年,原型枪下线,1995-1996年,分两批生产了80支试验用枪,1997年,WIST-94通过了军队业务测试。

最终定型的WIST-94式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座式自动方式,双排弹匣16发弹匣容量,发射9毫米巴拉贝鲁姆弹,50米射程;手枪采用三重自动保险,在最大限度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缩减了手枪射击所需时间;此外,WIST-94的弹匣卡笋可以换向安装,以方便左撇子使用。除了基础版的WIST-94外,该系列枪械还有一种带有激光指示器的WIST-94L版。

WIST-94于1999年正式列装波兰军队。

endprint

猜你喜欢
弹匣军用手枪
世界名枪印象(8)
军用三防平板
奥地利Glock46半自动手枪
QSS05式4.5mm水下手枪
“匣”路相逢:雷明顿B70DM PK莫斯伯格6BOM
猜谜
我不是手枪
手枪里的冲锋枪
新型弹匣联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