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主义的重建与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17-10-18 07:45王守龙
关键词:重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专业主义是规定知识分子之所以是知识分子的本质东西。教育大众化的政策选择是造成高校教师专业主义缺失的体制原因,复合型人才观的导向是造成高校教师专业主义缺失的市场原因,高校教师专业主义对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意义。基于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教师专业主义重建的对策有: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构建大学教育新观念,创建高等教育新体系;确立教师与权力、经济的边界,使其回归理性、回归专业;以教师为“专业主体”,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教师专业主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重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3-0001-05

一、教师专业主义的提出

专业主义是指以专业胜任能力为基础,以所服务对象的利益为目标,控制和发展自己知识的权利和责任的专业伦理规范。专业主义应具有以下涵义:其一,专业胜任能力是专业主义的基础。指的是从业人员具有进入某一专业所需要的特定资质,即保持适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履行职责,它是处理好特定行业事项的一种能力。其二,专业精神是专业主义的精髓。根据过去和现在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这需要专业判断能力,要锻炼出这样的判断力就需要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在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所从事的职业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很专业,一方面是指他的技术即专业胜任能力很好,专业判断能力很强。同时更是指他的专业精神令人称道,专业精神是一种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一种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表现在工作的时候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开始在制度层面正式确认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地位,

以此促进教师从职业化到专业化的转变,教师专业主义的概念产生了。[1]根据美国著名学者埃里克·霍伊尔(Eric Hoyle,)和休·斯科特(Hugh Sockett)的观点,教师专业主义是指教师这一角色所蕴含的知识与能力、权利与职责、理想与精神、地位与功能的全部荟萃。其一,教师专业主义(teacher professionalism)与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不是一个概念,美国学者琳达·艾森斯曼(Linda Eisenmann)指出,专业化主要涉及教师的地位问题,而专业主义所关注的则是教师决定他们在课堂中任务的权利,即教师具有运用自己知识的权利和责任。其二,专业特性即专业主义的实质是教师专业实践的质量或标准,芬斯特马赫(Fenstermacher,G.)认为,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并不是去维持与学生之间的知识鸿沟;二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不能维持与学生之间的社会距离;三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不能独自完成教学任务,而与学生之间是互惠式的关系。[1]其三,专业精神属于教师专业主义的一个维度,更是一种升华。它提高了对教师这个职业专业水平的要求,它唤起了教师的专业主义激情。这种专业主义激情能让教师超越自我、激发

潜能,激发了教师“为天地立心”使命感。

教师专业主义概念的产生,给西方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专业主义概念产生及实践运用之前,中西方物质、技术的差距并不是太大。随着这个概念的产生及其运用,中西方物质、技术差距越来越大,以致形成今日很难逆转的“等距离”差距。究其根源,来自对人才培养的差异,人才培养的差异来自教育的差异,教育最重要的差异源自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师专业主义的产生,给西方提供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土壤。一百多年来,西方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各行各业无数大师级人才。

二、高校教师专业主义缺失的原因

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一直闪耀着专业主义精神的光芒。孔子曰:“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在《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中,还记载了樊迟请教孔子农耕问题: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韩愈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先哲们都认识到学业有专攻,专业主义的价值。无论做教师、做官、还是做其他事业,如果不专业,最后就可能被当着“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受人饥笑。即使是混乱的民国、建国初期的十几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在我国的教育价值取向上,专业主义一直是主流。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理念在悄然发生变化,专业主义价值观逐渐丧失。著名政治学者郑永年说:“当前,中国的知识生产者(教授、研究员等)最缺少的,就是规定其存在之本质的专业主义。”专业主义是规定知识分子之所以是知识分子本质的东西,没有了专业主义,社会就自然失去了对这个群体的认同。[2]正如现在社会所戏说的那样,中国的教授像领导,像董事长,像社会活动家,像演员,但就是不像知识分子。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是什么造成高校教师专业主 义的缺失?

(一)教育大众化的政策选择是造成高校教师专业主义缺失的体制原因

被称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的教育家顾明远教授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走出来的,而是被自上而下推进的。[3]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为了落实十五大精神,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在宏觀政策上选择了大众化教育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自1999 年开始,经过几年大规模的“扩招”,到2002年,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普通高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 ,进入了大众化阶段。[4]endprint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产物。首先,它是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按照经济学观点,教育无论作为投资还是作为消费都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总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选择,实际上为我国的经济找到了一个新的增长点。其次,它满足了不同层次生源的考生想进入大学深造的渴望,这也是“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应有之义。同时它也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经济主体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过度问题,即过度强调、过度实施。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对大学可能是致命的。

1.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专业人才。郑永年认为,专业主义的本质就是知识为了知识,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知识,知识如果对实际的政策造成了影响,创造了社会价值,那是知识的副产品,而不是目标。在经济市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育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就成了众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的不二选择。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在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追求,而是把教育作为工具。知识被当成商品,以“有用与否”来衡量知识的价值。美国学者罗德斯(Rhodes,F.H.T.)认为,“职业化导致知识本身成为商品,一种人们竞相购买和使用的物品。教育日益成为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而不再是个人启蒙。人们将领悟视为操作性的,而非理解性的;视为工具性的,而非洞察的。” [5]当社会不再把大学当作“知识的殿堂”,当莘莘学子不再把大学当作梦想之地,大学就失去了大学教育的意义,大学就失去了大学存在的理由。

2.专业建设弹性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开始对大学“过于强化专业性的取向和做法”进行反思与批判,由此,掀起了一股倡导大学教学改革“强化基础、淡化专业”的理论思潮。[6]由于是自上而下的推动,这种思潮很快就变成了行动的规范。比如,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旨在拓宽专业面,提高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所占比例,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2001年教育部又颁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指出 “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要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各个大学闻风而动,纷纷实行弹性化的专业设置即专业口径宽、专业方向灵活、专业内容模糊、学科交叉(即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以及在选修课中设置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类课程等)。这种弹性化的专业设置模糊了“专业”的唯一性特征,大大降低了专业的含金量,使得科学技术原创性水平降低。

3.教师追求知识的全面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由于专业设置的弹性化,课程设置多样性、随意性,课堂教学的模糊性、跨学科现象将会是一种必然趋势,客观上要求教师熟悉多学科知识。另外无论是迫于扩招的压力还是基于成本考虑,现行我国大学里面的课程大多数是大班课,往往几百人在一起听课,教师上课如同演出,追求道具形式的完美、“学富五车,才学八斗”的知识面的包装、满堂喝彩的语言趣味性效果,已成为大学教师们的追求时尚和目标。当对真理不再怀有敬畏之心,对学问不再持有严谨的态度,对知识不再探究其深度,其后果必然是教师知识学问的浅薄,浅薄的老师教出浅薄的学生,大学便逐渐失去厚重感。

(二)复合型人才观的导向是造成高校教师专业主义缺失的市场原因

1.从当前我国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来看,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一些跨学科、跨行业的新兴产业、新兴职业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求职者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可以节约企业人才培养成本。企业的小微化趋势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使得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很难做到专业对口,对他们来说,就业就是改行或重新再学习的过程,这就加重了企业培养员工的成本。用人单位愿意聘用那些素质全面、什么都会、来了就能用的人才。复合型人才正以宽阔的知识面、较高的技能、灵活的个人素质迎合了用人单位的这种人才需求,当然受到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欢迎。[7]

2.就业问题。目前就业的压力已经影响到我国所有高校,就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最大的问题并已上升到政治高度。一些本不应该把就业作为首选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也通过开设双专业、专业弹性设置、选修等形式,尽力培养学生的复合型人才能力以增强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教师,那些具有如双博士、双硕士学位、双师型的教师在我国很多高校里大受欢迎,在提拔重用、职务安排、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占尽先机!只要有“双硕士”、“双博士”、“双师型”等复合型人才的身份,就能获得具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试想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名利至上、心情焦虑的浮躁校园,有谁还愿意静下心来苦心钻研单一的专业学问?有谁还愿意埋头于枯燥、单一的专业教学?

三、基于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

高校教师专业主义重建的对策

专业主义是我国教育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大学教师专业主义价值观的回归和重构,是对传统教育文明成果的重要继承。它能在宏观导向上强化全社会对专业创新型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专业主义的治校体制是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保证,同时,专业主义的课程开发运用是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载体。

(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构建大学教育新观念,创建高等教育新体系

首先要继承我国教育传统中专业主义的宝贵财富,把握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树立复合型人才“富国”、专业创新型人才强国的观念。基于这样的观念来构建我国高等教育新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复合型的,即基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与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精英化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最缺乏的是專业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最紧要是要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正如马丁·特罗所说:“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政府必须支持、保护、发展精英教育,这是政府的责任。” [8]endprint

目前,我国开始启动的大学“双一流”建设,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因此,各级政府尤其中央政府要在安排常规教育预算的同时进行政策倾斜和专项安排。鉴于我国目前专业创新型人才缺乏的现状,国家在“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要考虑支持一批历史悠久、专业学术水平底蕴深厚并拥有众多知名学者的非研究型大学在一部分专业、学科按照精英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承担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任务。

(二)确立教师与权力、经济的边界,使其回归理性、回归专业

在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中,知识分子就是权力的一部分,即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学而优则仕”,天经地义。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依附权力是一种常态。同知识与权力结盟相反,在传统中国,由于“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有经历过商业革命的大潮”。知识分子一直远离商业,“不为五斗米折腰”、“視钱财如粪土”,知识分子表现出相当的气节,知识和经济之间没有任何合法合理性的关联。但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大潮的冲击,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已经彻底改变了知识分子和商业之间的关系,知识和经济完全结盟了。为权力和利益说话,大大淡化了大学教授们专业主义的理想。

要培养我国大学教师专业主义精神,那就要在权力和知识之间、经济和知识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边界。第一,在全社会淡化“官本位”的价值取向,降低权力的“含金量”,变官位为职位。第二,放松权力对知识的控制,容许知识分子在独立的天地里自主地创造知识。第三,规范大学教师的行为,促回归“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正道,树立职业信仰,强化其职业使命感。第四,保障并逐步提高大学教授们职业岗位的待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政府的“高薪养仕”做法值得推崇,让大学教授们过着非常优越的物质生活,大学教授是一个非常体面的职业,那个时期,虽是政治上的乱世,却是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诞生了一大批载入史册的大师,被称为“文化上的盛世”。大学教授们职业岗位的高收入,让他们既“贵”又“富”,增强他们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使他们渐渐失去权力和经济寻租的动力。

(三)以教师为“专业主体”,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1.尊重教师在课程领域中的权威和自治。课程发展是大学教师专业主义的主要来源,专业主义的课程开发设置、课堂教学、实践等环节就是要尊重教师在课程领域中的权威和自治,淡化行政权威,树立教师权威,树立学术权威。让教师能够发展、协商、运用和控制他们自己的知识。

2.成立课程研发机构,进行课程开发。被国家确定承担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型大学要设立课程研发机构,每一学年甚至每一学期都要制定创新课程目标。在课程开发中,要学习国外精英教育先进课程理念,引进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世界最先进的课程;要跟踪本专业课程最前沿、最新研究成果,追求课程的先进性即它应当是人类文明在当代表现的最高层面,大学课程创新的重点或者说第一目标就是其先进性[9];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遵循教学和学术的一般规律,又要尊重教授们在课程开发中个性施展,因人设置课程,要知道高水平教授的课程资源是不可以共享的。课程研发费用来源于财政专项安排或学校安排的专项经费。

3.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开展研究型教学。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专业主义的教学方式应当是研究型的,即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将教学重点从一般知识的传授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研究促进教学。向科研要素质,向教学要质量。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适应度。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来改变“教授做的与教的是两回事”的局面,提高教师科研与教学的适应度,让教授们的科研学术成果成为最优质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教授回归课堂,以科研作支撑,以问题作为目标,以探索作为过程,高水平教授的课堂教学是不可以复制的。

参考文献:

[1]芬斯特马赫.教学的方法[M].胡咏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7.

[2]郑永年中国如何建设一个负责任的知识体系?[EB/OL].[2012-07-04]http://www.m4.cn/space/1168737.

shtml.

[3]别敦荣,宋文红.大学运行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2-3.

[4]陈小鸿,黄亚平.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2007(7):64-65.

[5]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1.

[6]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7]王守龙.强国究竟需要什么人才[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4-25.

[8]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55-60.

[9]徐同文.高校:创新课程就是提高质量[N]光明日报:2012-05-24

(责任编辑 朱光应)

Re-construc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and Cultivation of Specialty-related Innovative Talents

WANG Shou-long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Professionalism is the essence to define intellectuals. The systematic reason for the lack of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s the policy of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while the market reason for the phenomenon i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mpound talen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specialty-related innovative talents.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reconstructing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based on the mode of specialty-related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are as follows: combining inheritance with innovation to construct new college education concept and set up a new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set a boundary between teachers and power as well as economy to help them return to rationality and specialty; innovat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with teachers as the “specialty subjects”.

Key Words: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reconstruc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