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视角下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研究

2017-10-18 09:37蒋淇
关键词:开发策略

蒋淇

摘 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既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新业态形成,又能创造地区经济新增长点,改变财富聚集方向。在对铜梁农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农旅融合发展视角对传统农业小镇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框架与策略,并以铜梁安溪为例,对农旅融合产业发展重新规划,为传统农业小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农旅融合;传统农业小镇;开发策略;规化

中图分类号:F127;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3-0024-06

传统农业小镇产业结构类型单一,产业链延伸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作物种植和初加工成为传统农业获取收益的重要渠道。随着人们对旅游的消费观念逐步多元化、个性化,农业良好的景观生态价值、休闲游憩空间,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的动力引擎。因此,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农业产业链某一环节赋予旅游功能,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新业态形成,提升农业产业价值,促进传统农业小镇经济增长。[1]

一、 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传统农业小镇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制约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系统规划与科学产业布局

传统农业小镇在旅游产业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规划,大融合、大互动的产业发展观念还未形成[2],具有先进理念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业项目不多。项目开发缺乏与当地农业产业现状统筹协调,过分追求短期利益,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供大于求。在产业布局方面,一味地追求体量大小,而不考虑运营主体投资、经营能力与市场

需求是否匹配,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从而造成“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与科学产业布局,一些传统农业小镇旅游项目被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传统农业小镇生态环境破坏。

(二)产业发展思维单一

传统农业小镇在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上,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较低,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小规模的粗放式生产模式,产业化进程缓慢。在产业融合和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由于传统农业思维模式禁锢,大多数农民不愿意接受产业融合发展新思路,尝试新事物,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农业生产方式只局限于传统农业种植,家禽养殖等,而不是将传统农业产业链融入旅游功能,最大化实现产业价值。“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思维已凸显出经济增效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三)配套整体欠缺

传统农业小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依赖较大。然而由于片面追求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导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投入不足。部分适合旅游项目开发的地点,由于前期投入较少,配套整体欠缺,道路、交通、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宿配套设施条件较差,特别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缺乏

等,都无法满足旅游发展需求,制约农业小镇旅游

产业发展。

(四)旅游项目同质化

在推进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过程,景观环境过于城镇化,旅游业态趋于同质化,景观环境千篇一律,在挖掘乡土文化、体验元素等方面缺乏新意。而乡村最宝贵的旅游元素就是原生态的景观环境,需要个性化、差异化的设计去承载游客对远离都市、追寻质朴生活和休闲旅游的需求。然而传统农业小镇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遍地开花”,造成旅游产品层次较低、卖点单一、可玩可赏性不高,缺乏拿得出手的亮点项目,往往仅停留在低端农家乐层面,而真正吸引游客的“乡愁”旅游项目,如乡村休闲、体验农业、民宿度假等个性化、差异化的乡村旅游未能得到较好发展,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体验需求。[3]旅游项目同质化将不利于农业小镇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难以满足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要求。

二、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框架与策略思考

(一)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框架

在产业融合背景下,传统农业小镇依靠农业种植、家禽养殖的单一产业发展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变化。而农旅融合发展作为新业态将较大程度地改变传统农业小镇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农旅融合发展为理念,可以提出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框架(图1)。

1.培育农旅融合产业经济

单一的农业经济由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经济增长缓慢,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需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经营理念,突破传统思想束缚,让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在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开辟新路径、寻求新突破,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点,而旅游产业与农业具备高度的融合性、交叉性,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新视角。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常规的旅游形态已经不能满足大众旅游者的需求[4],这为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同时,农旅融合可以有效打破彼此的边界禁锢,资源相互有效利用。因此,农旅融合通过两个产业的优势和劣势的互补,可以产生1+1>2的经济效益,培育农旅融合产业经济将成为传统农业小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与旅游业功能融合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分析,農业产业中“农、林、牧、副、渔”与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在产业链上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7],在农业产业链中,挖掘旅游价值,创造农业生产、景观、文化、生态与旅游产业“吃、住、行、娱、游、购”融合点,形成经济集合。例如,农村田园生活赋予旅游功能后,可以形成农业光观、田园采摘、科普教育、民宿体验等农旅融合项目。显然,农业与旅游业功能融合,为延伸农业功能,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旅游者新的、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创造了条件。[5]

3.保护农业景观生态价值

农业景观生态价值体现在为旅游者提供亲近自然、享受闲暇乡村时光的机会。传统农业小镇应巧妙利用农村自然条件,使村落与山水、良田有机融合,形成山水田园和谐共处的大景观格局。因此,完善农业景观和农村风貌塑造是传统农业小镇向旅游农业小镇转变的重要途径。当前,要实现农业景观生态价值,就是要保护农业景观生态,这也是传统农业小镇转型发展过程中主要内容。在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乡村原始风貌,村落建筑要有乡土气,具有地域特色,保护好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重点保护溪流、山丘、树林、植被,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田园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提升区域农旅融合竞争力

在推进传统农业小镇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农旅融合发展的差异化,切勿“千村一律”,注重农业小镇内涵式发展,准确把握旅游者回归自然、释放心灵的旅游需求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融合点”,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提升区域竞争力,开发出让旅游者“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个性、差异的农旅融合项目。一是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农旅融合的着力点在农业,围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为基础的农旅融合是差异化发展的前提;二是培育乡村文化,深挖文化价值。根据地域特点整理、收集传统农耕手艺、民谣农谚,举办特色民俗活动,营造浓厚的乡土气息;三是丰富传统农业小镇农旅融合产业经营形态,抓住农旅融合产业与旅游者消费价值的“融合点”,突破单一生产农业向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的经营转变。

(二)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策略

传统农业小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实现农旅深度融合,必须摸清市场、找准发展方向,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前提下,明确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方向,降低农旅融合的盲目性,依据自身资源价值,选择适合的发展策略(图2)。

1.规范化景区服务策略

成熟旅游景区或其他大型旅游项目附近的农业小镇在文脉、地脉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地域相似性,为开展农旅融合提供了文化土壤。基于市场共拓原则,传统农业小镇依据地理位置优势,以靠近成熟旅游景区或其他大型旅游项目为基础条件,在两者对对方市场领域拓展期望下,通过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形式达成市场共识和市场共享融合,以达到效益共赢的发展模式。因此,传统农业小镇应开发深度农旅融合体验产品,充分阐释农村风土人情,让开放式农业体验与封闭景区形成鲜明对比,借助景区之势,差异化发展。同时,注重配套设施建设,为旅游景区或其他大型旅游项目提供优质接待服务,形成统一标准和管理的景区服务。

2.休闲化的郊野游策略

以满足旅游者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休闲化心理需求,通过乡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业项目为吸引物,塑造大农业观,开发花卉游、林果游、农业游、渔业游、牧业游。一是发展以大田农业为主的体验农业游,开展欣赏田园风光,观摩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买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以及科普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二是以果林和园林为主的园林观光游,开发景观欣赏、果品采摘、赏花、踏青等旅游活动,让旅游者欣赏绿色景观,亲近自然;三是以科普教育为主的农业科技游,通过观看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使旅游者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四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务农体验游,与村民共同吃、住、劳,让旅游者参与农业生产、享受农耕文化和乡土气息。

3.度假化的文化乡居策略

依托自然优美的田园景色、舒适怡人的自然环境、独特的乡土文化,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通过对乡村闲置农宅的统一租用,進行整体改建和装修,将村落打造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文化度假区,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度假品牌。打造度假化的文化乡居往往对于村落交通位置要求较低,对于偏远的农业小镇在乡土韵味浓厚,有可租用的乡村民居,风貌突出老院落的地区比较适合。通过地域文化的植入,以达到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使游客真正体验慢生活节奏。

4.产业化的农业公园策略

产业化的农业公园作为高端农旅合作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农家乐、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民俗游览园,是体验田园生活与农耕文化、乡土文化融合发展的升级版,属于农业休闲旅游的高端形态,是集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农产品消费为一体,能够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发展农业公园必须具有规模化的特色产业,才能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效地结合,让传统农业小镇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有效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整合富余劳动力。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的农业公园能够改变单一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旅融合深入发展,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旅游需求。[6]

三、传统农业小镇农旅融合实证分析

——以安溪镇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例

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重构安溪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多点发力、多策并举,破解瓶颈、推动地区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为此,在分析安溪旅游资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茶为核心规划安溪农旅融合发展。

(一)项目概况

安溪镇农业结构以粮、蚕、茶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合理,竹林、林地面积覆盖广,从《安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看,安溪镇土地主要以基本农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较少,适合发展农旅融合产业,为此,通过合理规划、资源有效整合,整体打造安溪农旅融合产业发展。

(二)现状问题

1.生态资源利用率较低

近年来,安溪镇在农旅产业融合方面虽有所发展,但由于项目经营大多由个体农户自主开发,缺乏专业旅游投资公司或团队参与,在项目开发、资源整合方面经验不足,因此,总体上安溪旅游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安溪虽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诸如茶山、竹林、水流、森林,但大多数旅游资源被闲置,资源利用率较低,未能形成融合发展态势,旅游资源开发仅仅限于餐饮、棋牌等农家乐活动。同时,极具开发的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相对分散且绝对聚集的状态,在未进行差异定位、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极易形成大同小异、个性不突出、同质化明显的旅游项目,破坏安溪整体旅游资源外部形象。

2.品牌构建能力欠缺

主管部门虽对安溪旅游产业发展有明确的定位,但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未形成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旅游产品。同时由于深处铜梁与永川、璧山交接之处,安溪旅游市场知名度较低,成熟的旅游圈层格局与跨境互动环境尚未形成。对提出以茶、竹为主题的农旅融合品牌构建能力不强,资源开发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难以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精品。其它核心旅游资源,如林地、水域综合利用率低,发展目标尚不清晰,且缺乏比较有序、合理的布局与规划。

3.镇域基础设施滞后

通往镇街道路比较狭窄,车辆双向通车难度较大,特别是大型旅游车辆出入存在较大难度,一些路段路面未硬化。同时,安溪镇没有标准停车场,旅游车辆停放存在较大难度,影响游客接待质量。另一方面安溪镇满足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娱、游、购”略显不足,沿线基础设施档次低且体系不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短缺,旅游厕所偏少。由于要素支撑不足,旅游配套缺失,导致安溪优势旅游资源不能释放开发潜力,难以形成有效招商,影响安溪农旅产业发展。

4.市场知晓度较低

目前,安溪镇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外营销宣传力度不够大,缺乏大视野、信息化营销理念和手段。主要体现在:一是宣传定位不清晰,没有直达人心独具地方特色的宣传口号;二是安溪在开展农旅融合项目招商过程中运用新闻发布会、旅游宣传推介会、招商与产业推介会、文化交流洽谈等渠道较少;三是融入铜梁乡村旅游发展大格局观不强,外界对安溪农旅融合资源知晓度低。

(三)重构安溪旅游发展

1.产业融合规划

安溪镇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毓青山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森林覆盖面积广,茶园种植历史悠久。按照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安溪镇可以打造以茶园为核心的农业公园、以竹海为核心的休闲化郊野游、以流水滩水库为核心的度假型文化乡居。一是打造以茶为产业的采摘、制作、观赏、文化传播、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公园;二是以竹海为产业的工艺品开发、竹笋采摘、户外露营基地;三是以流水滩水体、树林、田园为载体,构建天然浴场、森林民宿、田园体验等多样化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相互交叉、混搭的农旅融合新业态,盘活安溪旅游资源,增强乡村吸引力和人气,激活安溪经济,最终实现安溪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空间结构重组

以安溪镇旅游资源要素分布为指导,构建“一心三区”的空间结构。“一心”主要打造中国·铜梁安溪茶文化特色小镇,按照《国家特色小镇认定标准》,将茶叶产业、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互联网等资源有机结合,由茶叶衍生出农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在传承和展示安溪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做到农旅融合一体化发展,将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使茶成为安溪绿色名片;“三区”主要依托资源要素,以“茶具、茶水、茶叶”为核心概念,依次打造安溪“茶艺竹海”休闲郊野区、安溪“茶山秀水”度假文化区、安溪“茶园生态”农业庄园。

3.构建景点内容

“一心”改造主要针对场镇街道建筑进行整体风貌改造,以仿古风貌统一临街商铺风格,以茶主题风貌为主,对镇街软环境进行景观绿化改造,将茶元素融入特色小镇建设。完善场镇标识标牌,提炼特色茶元素,设计安装具体以茶为主题的特色标识系统,包括街道导视系统、公共设施指引、特色街区、景点介绍等。将生态、湿地、植物景观等元素融入沿河景观改造,将小安溪河打造成为生态景观廊道。区域业态方面:一是安溪茶特色小鎮。通过搭建旅游推广平台和电子商务合作平台,逐步提升安溪茶产业特色小镇旅游价值,打响安溪茶品牌。继续深化农旅合作,推动茶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品牌化运作模式,强化品牌效应。二是安溪“茶艺竹海”休闲郊野区。通过保护性开发,依托丰富的楠竹资源,开发茶具纪念品;培育绿色无污染竹笋基地,形成竹笋采摘体验园;利用气候优势,结合生态竹林打造竹海露营地。三是安溪“茶山秀水”度假文化区。配合茶特色小镇建设,以流水滩水体、树林、田园为载体,搭建茶文化主题休闲山野民宿、设计休闲垂钓、天然浴场等项目。同时,利用边坡种植油菜花,营造乡野氛围。四是安溪茶园生态农业庄园。依托龙毓产业加工产业基地,引入多种知名茶叶,以科普茶叶种类,开展茶叶种植、加工,建立完善的科普展示体系,打造茶叶博览园。围绕茶叶农业庄园,拓展产业链,形成茶叶采摘体验、炒茶体验、茶叶产品营销生态圈。

4.构建支撑保障体系

旅游产业发展只有规划,而没有支撑体系作为保障,将很难可持续发展。一是从宏观层面营造安溪发展农旅融合产业的决心,加大基础设施服务建设力度,拓宽道路、修建停车场和旅游厕所,培育旅游发展环境;二是培育投资环境。安溪镇应规划出台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政策,建立投资奖励政策,聚焦投资商;三是重视营销宣传,提升市场知晓度,主要通过实施“一心三区”景区创建工程和独具地方特色宣传口号征集活动,清晰地位,直达人心。运用新闻发布会、旅游宣传推介会、招商与产业推介会、文化交流洽谈等机会多渠道推荐安溪旅游资源。四是营造全镇参与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安溪镇在打造“一心三区”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本地居民参与的重要性,关注当地居民的利益,鼓励和支持农民利用闲置民宅改建家庭餐馆、家庭旅店,积极配合“一心三区”规划实施。

传统农业小镇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是系统工程、动态产业,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旅游资源禀赋,科学定位、规划、布局,全面考虑核心农业资源、文化内涵、景观环境、休闲娱乐项目。通过安溪镇以茶为核心的传统农业小镇旅游发展规划,期望在产业融合规划、空间布局、内容构建、支撑保障体系等方面为传统农业小镇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赖欢.宣威市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6.

[2]唐晓伟.乡村旅游小镇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3]段德罡,曹力尹.西部地區可持续-体验式旅游发展前景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3):43-47.

[4]贾菲璠,韩文举.石家庄周边乡村型旅游社区演进机制研究[J].城市地理,2015(8):271-272.

[5]王琪延,徐玲.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J].旅游学刊,2013((8):102-110.

[6]黄葵.创意视角下我国的农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4(3):109-110.

[7]王安文.关于德江县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探讨[J].大科技,2016(7):224-225.

(责任编辑 刘 宝)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Farming Tow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n Anxi Town of Tongliang District

JIANG Qi

(Chongqing Tongliang District Tourism Marketing Promotion Center, Chongqing 40256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can not only exp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space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new industry form, but create new growth poi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wealth accumulation. Based on the extensive study o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Tongliang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farming tow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proposes the framework and strategy for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farming towns. Then it makes a case study on Anxi Town, re-plan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s well as practical support for it.

Key Words: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raditional farming town;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猜你喜欢
开发策略
山区小学武术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策略的研究
高中政治微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开发ASEB分析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生态体育视角下贵州体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扎龙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及途径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