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7-10-19 12:09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院473000杨贤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18期
关键词:立位平片小肠

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院(473000)杨贤增

小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在小肠内通过受阻,为常见的急腹症。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凭借其合理独特的结构,充分利用了肠道自身的蠕动力,能在肠道中缓慢前行,对梗阻部位起到支撑、扩张作用,能缓解和解除肠梗阻、改善肠壁血运供应,起到维持肠管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我院影像介入科自2010年1月~2017年4月,有选择性地治疗了本院普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和妇产科收治的55例小肠梗阻患者,取得一定经验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55例患者中男25例,女30例;年龄22~82岁,平均52岁。临床表现均有腹痛和腹胀,肛门停止排便和排气。46例有明确的腹部或盆腔手术病史,梗阻症状发生在术后2月~8年不等;其余无手术史9例病人中,3例有食管癌行内科化疗或/和放疗保守治疗史。4例宫颈癌放疗病史,其中1例腹部CT发现近回盲区淋巴结转移。2例无原因梗阻,减压后转为手术治疗。

1.2 病例情况、器材及经鼻植管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经X线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和动态透视、消化道插管造影(经胃肠减压管使用水溶性造影剂复方泛影葡胺),35例病人用PHILIPS公司16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初步估计梗阻部位位于小肠,大约在第1、2组小肠梗阻15例,第3组以上小肠梗阻7例,第4~5组小肠梗阻11例,回盲部以上小肠梗阻22例。立位腹部X线平片均可见到典型的多个气液平面及小肠内肠腔气柱渐高征和部分肠管扩张。35例CT检查病人中,4例病人明确梗阻小肠占位病变;1例宫颈癌放疗后1年,患者CT可见近回盲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例考虑为小肠回盲区结核造成梗阻。

1.2.1 观察与特殊处理 定期透视或经引流口造影,了解引流减压管先导子的位置及肠腔情况;观察症状缓解情况,记录引流量及腹胀、腹痛缓解时间和排气、排便、进食及拔管时间。

1.2.2 密切观察症状缓解情况,明确梗阻部位及情况,明确小肠内外占位病变造成梗阻或粘连带压迫者,结合病人临床情况,及时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

2 结果

根据附表中的数据可知,治疗前后腹胀、阵发性腹痛,排便、排气,拔管时间都好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的55例患者,均无出现消化道穿孔、出血、加重梗阻等并发症,仅出现喉咙及鼻腔不适,一般在经鼻腔送管时管壁涂适量石蜡油,或导管上涂红霉素软膏即可避免此现象。

3 讨论

本组资料中46例有腹部手术病史,每位病例均行腹部立位透视或摄取立位腹部平片,35位病人用PHILIPS16层螺旋CT扫描,经影像学检查确定为小肠梗阻,大部分都能够明确梗阻部位在小肠部位,少部分病例明确占位或证实粘连带压迫无法解除梗阻者在减轻梗阻后及时或择期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大宗文献报道手术后肠粘连为肠梗阻的首要病因,是急诊外科的常见病,约占急性肠梗阻的57%[1],其次为肿瘤性肠梗阻。有腹部手术史,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之所以高,除了术中腹膜受到机械性损伤,也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与术后神经反射抑制、炎症反应、药物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它是多种机制共同相互调节的结果[2]。研究认为支配胃肠道运动功能的神经反射受到抑制是发生术后肠梗阻的关键机制,其病因可能包括:①麻醉方式和止痛药物;②手术创伤导致炎性介质释放更容易发生术后肠梗阻[3]。

附表 患者治疗前后腹胀腹痛、排便排气、拔管情况

综上所述,经鼻肠梗阻导管植入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相对操作技术比较简单,解除和缓解小肠梗阻疗效显著,更易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立位平片小肠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礞石滚痰汤联合奥氮平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
用好小肠经,可整肠除湿热
血浆醛固酮/肾素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的应用
一根小肠一头猪
应用X线平片、CT及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诊治分析
立位体前屈,刚柔相济韧有余
女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阳性参考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