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研究

2017-10-20 00:05王秀唐
学周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

王秀唐

摘 要: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保障,没有教育就没有文明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高速发展的国家。由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城乡间趋于一体,城乡交流日益密切,城乡教育的差距上升为教育的主要问题。城乡教育一体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瓶颈”。

关键词:城乡教育接轨;公平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05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030

一、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腾飞,工业化水平突飞猛进,工业的发展势必冲击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使得农业的第一性逐步淡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城乡格局发生变化,农村不再是人口主要聚集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和资源向城市聚集,农村空心化现象迅速在全国蔓延。接着,城乡教育问题迅速凸显,城乡教育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增大等教育问题立刻上升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目前,城乡教育差距导致的不公平让农村儿童从起跑线就输给了城市儿童,这些学生不论是从知识面还是从接受教育的设备,都不如城市学生。本次研究就是针对这种现状提出和解决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实现城乡教育接轨,缩小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减缓农村孩子求学中的先天不足。

(二) 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主要是以城市教育为模板,对农村教育的短板进行发掘性研究,找到解决办法,缩小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给农村学生创造一个和城市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公平,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内容

(一) 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有利因素

1.地方教育部门着力解决农村教学资源短缺问题。本次研究地域在张掖市民乐县,民乐县教育体育局根据现阶段民乐教育现状和各农村寄宿制、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制订了特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即“SW+课堂”。“SW+课堂”是指针对农村小学除了正常语数教师之外,没有专业的音体美教师,甚至连专业的、符合学历水平的语数外教师都严重不足的问题与农村小学继续开展音体美教育教学工作间的矛盾,制订了这一教育模式。“SW+课堂”内容主要是由本地教育辖区内所有城镇专业骨干教师进行示范性授课,其中包括语数外、音体美以及社会科学等,这些优秀骨干教师将本次授课过程全程录制成视频,由教育局统一筛选,精选出每一门课中的最优课堂,整理后下发各个农村学校,在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以此来代替教师授课。这样,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

2.农村滞留人员教育素质提升,观念转变。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资,政策不断偏向于偏远地区教育与再教育,使得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观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转变为“不论男女,上学为第一要务”。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学业,甚至有一种“视孩子教育贵于命”的趋势,为了孩子的学业,家长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对农村学校现代化教育有极为有利的作用。

(二)完善城鄉教育一体化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模式普遍进行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于实验基地与各地方地域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民风民俗的不同,各种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

1.研究地域内城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存在差异。在民乐县,县城以内学校与农村寄宿制、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存在三个等级。据统计,民乐县城市学校(2000人左右)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在140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580人左右)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在30万元,而农村小学(60人左右)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在20万元。从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来看,城市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681.92元,农村寄宿制生人均教育经费为:513.70元,而农村生人均教育经费仅为333.34元。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学校教育经费高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小学。这就导致因教育经费差异而产生的教学设备和教育资源的差距,从而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

2.研究地域内农村师资队伍薄弱,结构矛盾凸显。要顺利进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就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农村教育迟迟不能跟进步伐,与城市教育严重脱轨,农村教育滞后自然成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瓶颈”。那么导致农村教育滞后的关键在哪里?经研究发现,农村学校主要问题在于教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优秀教师短缺等方面。在研究地域内的城市学校,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教师基本为骨干教师和省市级优秀教师。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多为本科学历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也都是拥有一技之长的新型人才。农村小学在师资队伍上与城市学校则是天壤之别,农村教师主要以高龄教师、大、中专学历教师为主。这直接导致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短板”。

(三)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有效解决办法

1.严格考核城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加大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目前,研究地域内教育经费的投入按照三个阶段来划分:城市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高,农村寄宿制生人均教育经费居中,农村生人均教育经费最低。这种地域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其道理,但是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城乡教育失调,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在教育经费的投入过程中,应当全面考察摸底,针对不同性质和不同家庭成分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经费补助,对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分档次,同等对待,甚至偏向于农村学校。对特殊家庭及特殊学生进行优先教育、刺激教育,给这些学生的家庭和学生本人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农村学校进行大规模标准化建设,为农村孩子提供最健全的教育教学环境。

2.尽快优化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多以高龄、半高龄教师为主,专业化程度低,教育教学工作不能按照国家教育标准进行。为此,当地教育部门就这种现状应及时进行调整:扩大应届大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引入,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使农村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常态化。在保证不损害老教师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城乡一体化教育改革。

3.为农村学校提供一切可能的硬件和基本设施支持,打破传统二元结构。以前,为了优先凸显标准化学校、特色学校和优秀教育教学单位,研究地域教育部门采取特殊保护政策,故意制造地域教育差异,也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不公平分配。当下全国普教、地域教育平等,所以要打破这种保护机制,公平分享优秀教育成果,同等享受教育教学中的硬件设施和学校基础建设。教育部门在教育基础设施配备上要做到公平公正,城市学校有的基础设施要尽量让农村学校配备,城市学校具备的硬件设施农村学校也要配备。让城乡学生在相同的教育设施和硬件设备下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主要凸显在体育设施和信息化设备上,农村学校就目前基本无体育设施,少信息化设备的现状下,教育部门要健全农村学校的各类设备和硬件系统,保证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育环境差距缩小到最低。最终实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完善。

四、结语

教育为国之根本,中国教育源远流长,但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却不足百年,对于教育来说,这个时间是很短的,我国教育仍处在探索前进时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能深入研究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教育事业献计献策,早日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王放.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2006.

[2] 黄建辉,刘金山.佛山市城乡一体化进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

[ 责任编辑 林 娜 ]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实验班工程图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
关于创新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试析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