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策略初探

2017-10-20 01:00王霞
学周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演示实验物理思维

王霞

摘 要:为了使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力求实验准确、可靠、提高实验成功率。教师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改进实验,让学生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演示实验;物理;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06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034

在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认知能力。

一、精心设计,适时改进,提高实验成功率

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实验把教师的教学目的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激起学生注意观察的情感和意志,使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激发学生不洞悉其中真谛不肯罢休的求知欲。第一,弄清演示实验目的,有的演示是探究性的,有的是验证性的,有的是总结性的……不了解实验目的,演示就无的放矢。第二,充分把握实验进行的条件,明确演示的关键。第三,认真了解并检查器材的性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考虑好实验步骤,这是实验成功的需要,也是保障师生安全的需要。第四,演示操作应力求准确可靠具有示范性。演示实验不准确,不可靠,偏差过大就不能说明问题,甚至可能诱导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第五,尽可能选择最易得、能反映最好实验效果的演示材料。有时做一个小小变动,就会使成功率大大提高。如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教材中是让硬币跳过木块,虽然实验能用实物演示,但是不易做好。

二、取材简单,操作方便,提高学生参与度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演示实验,更能拉近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切地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可用平时容易找到的器材:橡皮筋、直尺、纸屑、大鼓、玻璃瓶、水杯、水、长笛、口琴等,不用教师演示,学生就纷纷动手探究起声音的产生。有的研究橡皮筋、直尺、鼓的振动发声。有的对着瓶口吹气,研究气体的发声,有的研究水的发声,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再如:学完“光现象”一章后,让学生搜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玻璃杯、水、笔、白纸、牛奶、激光手电筒、蚊香、火柴、大塑料瓶、塑料袋、玻璃槽、果冻等,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演示实验。学生不但仔细观察还对现象进行解释。如:将激光射入透明的果冻,观察光在固体中的传播路径。又如:在玻璃杯中装入水,加少许牛奶搅拌均匀,让激光通过溶液,能看到一条笔直的光线,这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然后,将杯子放入玻璃槽内,点燃蚊香,在玻璃槽内封闭一小段时间,让激光斜射入玻璃槽中,观察光的折射。

三、现象明显,易于观察,提高实验可见度

演示实验应具有明显性,要让全班学生对演示过程都看得一清二楚,十分醒目,色彩鲜明,可见度高,清晰度好,同时还应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趣味性就是要美观,给人美感,使学生看得趣味盎然,富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启发性就是在发现其基本特征的同时,要使人感到并无异常出奇,形成悬念,发人深省,有悟出其中奥妙的迫切要求与强烈愿望。如:“升华和凝华”一节中,可设计这样的实验:在插入小树枝的封闭的烧瓶中,放入一些樟脑丸碾碎后的粉末,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可以看到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学生既感到十分有趣,又受到极大的启发:物理就在身边,学习物理并不困难。

另外,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将其作为辅助演示实验的工具。多媒体声、光、色、形综合表现力强,且不受時空限制,图像的翻转、闪烁、变幻、色彩及声响等效果,可弥补学生直观感觉的不足,减少其抽象思维的难度,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电流的知识、光学中的电路图、电磁感应、能量等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抽象的物理过程经过电脑模拟具体生动地展现,这对建立学生的物理模型有很好的促进和消化作用。如:“核能”一节中,对于原子核的裂变过程,学生很难凭空想象。其实,先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利用火柴的持续燃烧来类比链式反应,然后,再播放链式反应原理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再现持续裂变过程,学生看后豁然开朗,难点不攻自破。又如:“机械能及其转化”一节中,在学习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播放蹦床运动员表演过程的视频,而且采取视频慢放的方式,将物体的弹性形变和速度清晰地展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又获得知识。

四、循序渐进,时时诱导,提高学生思维度

演示实验时,教师若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就成了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探索知识培养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演示活动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现象?”“结果出现什么状况?”如在“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演示时应让重物缓慢入水,重物慢慢入水时应提醒学生思考:会出现什么现象?接着的演示,学生就会自然注意到重物浸入水体积越来越大,溢出的水越来越多,测力计示数越来越小。这时学生思维之门就会大开:在重物缓慢浸入水时,浸入水的体积越大,溢出的水越多,测力计示数越小,溢出的水量与浮力大小一定有联系。教师再让学生大胆猜测,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个结论就呼之欲出了。而有的教师演示时却不是这样,他们迅速将重物入水,然后从测力计示数变化上得出浮力数据,再称出溢出的水的重力,生硬得出“阿基米德原理”。显然,后一种实验效果不如前一种的好,前一种教法更能发展学生的积极思维。

总之,为了让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做到上述几方面,还必须把演示实验充分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所以,不应局限在讲授新课时,就是巩固、练习、复习阶段都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的实验。演示实验教学只要掌握好方法、策略与技巧就会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李春密.中学物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思考[J].物理通报,2016(12):4-7.

[2] 任彦朝.如何打造物理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6(12):80-81.

[ 责任编辑 张宏丽 ]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示实验物理思维
只因是物理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探究“蓝瓶子”实验最佳的课堂演示反应条件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