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舞蹈史料在乐志中的存在方式探析

2017-10-20 00:15王婉铮
黄河之声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史料

摘 要:史料对于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中国古代舞蹈史视域下的舞蹈史料是等同于乐舞史料的。本文以《宋史·乐志》为例,通过对其乐志中关于纯粹舞蹈之记述的详细考察,以期窥探舞蹈史料在二十五史中的存在方式,为纯粹的中国古代舞蹈史研究打开局面。

关键词:舞蹈史,史料,乐志

通过对《宋史·乐志》的研究发现,对纯粹舞蹈史料的记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乐舞制度和舞蹈本体。其中乐舞制度方面又包含三个子类,一是礼乐制度的遵循;二是不同仪式的用舞规定;三是舞人、舞器以及舞蹈作品的相关规定;舞蹈本体方面则包五个子类,即舞蹈创作情况、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舞蹈表演、舞服道具妆容以及具体舞蹈作品的象征意义等。

一、关于乐舞制度的纯粹舞蹈史料

自周初礼乐制度建立以来,历代对于乐舞中用舞人数的规定和具体用舞内容的差异等方面一直在遵循古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种传统在宋代也得以体现。

首先,在《宋史·乐志》中有大量涉及尊古思想的舞蹈史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舞蹈动作在礼乐中变异之考证的记述,如第一篇载:“几、傑请遵祖训,一切下王朴乐二律,用仁宗时所制编钟,追考成周分乐之序,辩证二舞容节。”;二是对舞蹈作品增删以应礼的记述,如第一篇载:“真宗因诏黄钟、太簇二宫,更增文舞、武舞、福酒三曲。”

其次,对于不同仪式之用舞规定的记录也较多。其一是对不同场合、人物、时间之用舞规定的记述,如第二篇载:“四年九月,御制袷享乐舞名:僖祖奏《大基》,顺祖奏《大祚》,翼祖奏《大煕》,宣祖奏《大光》…”;其二是对不同仪式之用舞规定的记述,如第一篇载:“真宗亲习封禅仪于崇德殿…壇下设宫悬、降神、迎俎、退文舞引武舞、迎送皇帝则作。亚献、终献、升降在退文舞引武舞之间。”;其三是对舞蹈之形制规定的记述,如第二篇载:“盖乐有八音,所以行八風,是以舞佾于钟磬俱用八为数。”;其四是对逾越礼制之纠偏的记述,如第四篇载:“三月…先王之制,舞有小大,文舞之大,用羽、籥;文舞之小,则有羽无籥,谓之羽舞。武舞之大,用干、戚;武舞之小,则有干无戚,谓之干舞。武舞又有戈舞焉,而戈不用于大舞。近世武舞以戈配干,未尝用戚。乞武舞以戚配干,置戈不用,庶协古制。”

最后,对舞人、舞器以及舞蹈作品之相关规定也有多处记述,如第一篇载,“礼官又言:《春秋》隐公五年:‘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不言佾者,明佾则干舞在其中,妇人无武事,独奏文乐也…故皇后廟独用文舞。至唐垂拱以来,中宫之悬既用镈钟,其后相继,故仪坤等廟献武舞…尤为失礼。”

二、关于舞蹈本体的纯粹舞蹈史料

《宋史·乐志》中对舞蹈本体方面的记述主要包含四个子类,即舞蹈作品创作情况、舞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舞蹈表演、舞服道具妆容以及具体舞蹈的象征意义等。

第一,对舞蹈作品的创作情况有所大量的记载,如第一篇载:“帝皆亲制降神、送神、冥币、瓒裸,余诏诸臣为之,至于常祀、郊廟、社稷诸祠,亦多亲制。”

第二,对舞蹈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记述也较多,如第三篇载:“四曰舞不成像。国朝郊廟之乐,先奏文舞、次奏武舞,而武舞容节六变:一变象六师初举,所向宜北;…六变象兵还振旅,所向宜北而南。今舞者发扬蹈厉,进退俯仰,既不足以称为成功圣德,失其所向,而文舞容节尤无法度,则舞不象成也。”

第三,对具体舞蹈作品表演情况的记述主要出现在第一篇、第二篇和第三篇中,如第二篇中记载,“二年九月,礼官李育上言:南郊、太廟二舞郎总六十八人,文舞罢,舍羽龠、执干戚,就为武舞。臣仅按旧典,文舞二舞各用八佾,凡祀圆丘、祀宗廟,太乐令率工人以入,就位,文舞入,陈于架北,武舞立于架南。”

第四,对舞服道具妆容的记述也有几处,如第四篇载:“文舞二舞并同亲祠,惟二舞郎并紫平冕、皂绣袍、银褐裙、白绢抹带、与亲祠稍异。”

第五,对具体舞蹈的不同象征意义也有提及。如第三篇载:“二月初,胡瑗请太祖廟舞用干戚,太宗廟兼用干羽,真宗廟用羽龠,以象三圣功德。”

此外,尤为重要的是第三篇中记述了武舞和文舞的具体表演程式,其详细程度相当于文字舞谱,这对研究乃至复原当时的舞蹈作品具有直接指导的作用。现各引一段,以观其祥。

武舞曰《威加四海之舞》;第一变:舞人去南表三步,总干而立,听举乐,三鼓,前行三步,及表而蹲;再鼓,皆舞,进一步,立正;再鼓,皆执干荷戈,相顾作猛贲越速之状;再鼓,皆转身向里,以干戈相击刺,足不动;再鼓,皆回身向外,击刺如前;再鼓,皆立正举手,蹲;再鼓,皆舞,进一步转面相向立,干戈各置腰;再鼓,各前进,以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左手执干当前,右手执戈在腰为进旅;再鼓,各相击刺;再鼓,各退身后位,整其干位退旅;再鼓,皆正立,蹲;再鼓,皆舞,进一步正立;再鼓,皆转面相向,秉干执戈坐作;再鼓,各相击刺;再鼓,皆起,收其干戈为克捷之象;再鼓,皆正立,遇节乐则蹲。

文舞曰《化成天下之舞》:第一变:舞人立南表之南,听举乐则蹲;再鼓,皆舞,进一步正立;再鼓,皆稍前而正揖,合手自下而上;再鼓,皆左顾左揖;再鼓,皆右顾右揖;再鼓,皆开手,蹲;再鼓,皆舞,进一步正立;再鼓,皆少却身,初辞,合手自上而下;再鼓,皆右顾,以右手在前、左手推出为再辞;再鼓,皆左顾,以左手在前、右手推出为固辞;再鼓,皆合手,蹲;再鼓,皆舞,进一步正立;再鼓,皆俯身相顾,初谦,合手当胸;再鼓,皆右侧身、左垂手为再谦;再鼓,皆左侧身、右垂手为三谦;再鼓,皆躬而授之,遇节乐则蹲。

通过对《宋史·乐志》中纯粹舞蹈史料之存在方式的探究,可以看出正史对于舞蹈的记载是以礼乐制度和雅乐舞蹈之本体为主要角度的,并且这种方式贯穿于整部二十五史。

作者简介:王婉铮(1986-),女,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学。

猜你喜欢
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史料实证精神的培养
少说否定话
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深度学习——以《“鼎卦”的历史智慧》一课为例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