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立三《东山魁夷画意》音画结合的重要元素——“通感”

2017-10-20 00:15刘英泰廖西琳
黄河之声 2017年22期
关键词:类比通感艺术形式

刘英泰 廖西琳

摘 要:1979年,汪立三先生受东山魁夷先生绘画作品《冬花》、《森林秋装》、《湖》、《涛声》的启发而创作了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本文在深入分析《东山魁夷画意》这部钢琴组曲创作的基础上,对音乐与绘画的共同特征、音乐与绘画的对应关系以及音乐与绘画创作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汪立三;东山魁夷画意;艺术形式;通感;审美;类比

音乐与绘画都是艺术形态的表现形式,同属于艺术范?畴,但两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在艺术发展的漫漫长河中,音乐以及绘画却不是相对孤立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互相吸收、互相融合、互相包容,于是便构成了其独自拥有的艺术美。正如伟大的作曲家舒曼所言,从拉斐尔的圣母像中,音乐家能够受益匪浅,而从莫扎特的交响曲中,美术家也能够获得启发,激发灵活。由此可见,音乐和绘画是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的。时空的隔阂被绘画以及音乐所打破,两者在相互融通和碰撞中将艺术的美好、情感的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艺术之美丽表现无遗。

一、音乐与美术的共同点

(一)审美功能

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绘画作品,都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激发力,而两者共同的基础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审美。音乐作品和绘画作品的题材均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都是创作者情感宣泄和思维表达的载体。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其艺术表达形式不同、作品载体不同。所谓的审美,是人类基于感性和理性思维,从主客观方面对美所产生的感悟,它是一种主观的人类心理活动。音乐作品和绘画作品吸引欣赏者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够高度融合、善、美。创作者借助音乐或绘画作品,向欣赏者传达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观,通过作品激发欣赏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以使其产生愉悦、美好的艺术感受,满足自身心理和生理的审美需求。

音乐作品不仅能够使聆听者感受到强烈的听觉冲击,而且通过变幻莫测的旋律变化、音高不同、和声色彩各异,将创作者情感世界充分表达出来,以期触动欣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例如,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第四乐章》,轻快的八六拍以及模仿“鸟叫声”的高音区快速灵动的十六分音符就如同是人们行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清脆的鸟叫声和微风拂过麦田的沙沙声徐徐而来,希望和温暖的心田缓缓打开,十分惬意。整首音乐作品清新而流畅,描绘出了一副和谐、宁谧的田园风光。人们从这部作品中,不只是流动的乐音,更为重要的是从中体验到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

《向日葵》是梵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画作,这幅画作中饱含了温暖而明亮的黄色,可以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气息迎面而来。梵高把其心中的激情涌动通过热情的笔墨尽情地挥洒,那一枝枝耀眼、优雅、艳丽的向日葵,使得人们心中激动的火焰得以燃烧起来,也最好地赞美了生命的无限活力。不管是梵高的《向日葵》,还是贝多芬的《“田园”奏鸣曲》,两者都赞美了生命的无限美好,虽然两位画家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形式,然而人们都为之而心动,使得人们内心对爱的渴望得以唤起,对于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希望,给人们起初的精神世界给予了美的感受。

(二)情感的表达

情感是音乐与美术最本质的属性,没有了情感,也就没有了艺术的灵魂。正因为音乐和美术都是以情感这门世界语言作为桥梁和纽带,所以才能打破两种艺术形态之隔阂。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绘画创作,情感都是创作者最大的创作动力和最关键的创作力量。那些凝聚了人类悲喜哀怒等真实情感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才能真正打动欣赏者,才能彻底展示出艺术的魅力。

无论是音乐还是艺术作品,情感都是其最核心的表现手段。如果一幅作品没有注入情感诉求,那么这幅作品肯定是失败的,是无法打动欣赏者的。正因为音乐与美术都充满了大量情感,才能够不局限于其外在表达形式差异性,从而实现创作本质的高度统一性,两者共同作用使艺术更加充满活动,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二、艺术中的“通感”

通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人类借助通感认识活动。它借助各种审美手段以引起欣赏者的感觉转移,使欣赏者对所欣赏的作品能够有一个整体的、全方面的认识,有一种立体的体验感,进而使人愉悦。

在艺术作品中合理巧妙地使用通感,可以使作品的表现力更丰富、感染力更强,其重要作用不可代替。它可以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把抽象形象化。

作品创作者与作品欣赏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通感。创作者基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选取其想表达的主题,然后将自身情感融入作品中,并对其进行高度提炼。作品欣赏者在进行作品鉴赏时,是从自我的生活经历以及人生感悟出发,在作品中求寻共同点,在身体各器官的共同作用下,身心被打通,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立体的艺术形象,亲身受到鲜活丰富的情感体验。通感之所以在艺术作品中被大量使用,是因为通感有助于作品内涵的丰富、作品形象的升华,对于作品情感表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王建中的音乐作品《百鸟朝凤》中,他巧妙地将唢呐音乐改编成钢琴作品,形象模拟了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借助极具生活气息、热情奔放的旋律将百鸟“朝拜”的景色表现得恰当好处,让欣赏者犹如置身于莺歌燕舞的森林中。这可谓是真正的音画结合,声情并茂,让听觉和视觉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再例如,汪立三先生是我国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1979年,受东山魁夷先生绘画作品《冬花》、《森林秋装》、《湖》、《涛声》的启发,汪立三先生创作了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

笔者认为艺术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作品欣赏者“感同身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与创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情感合一。

三、音乐与绘画的对应关系

(一)音乐的个性特点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它以声音为载体,主要作用于欣赏者的听觉。同时,音乐也是一门时间艺术和动态艺术。音乐作品借助音响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或持续或间断地响起,而塑造出抽象的音乐形象,将创作者情感得以表达。在音乐作品中,通过曲线结构的合理布局、旋律的起伏变化、力度的强弱不均以及节奏的快慢变化等,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变化规律得以反映。与文学相比,音乐较为抽象,明確语义性较弱。它主要以情感为载体,欣赏者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现,辅之以大脑中的积极联想,以形成具体的“场景”、“画面”等。由此可见,音乐因其不受文字和造型的限制,所以给人类提供的想象空间更为自由和宽阔。音乐运用了独有的音响效果以及语汇进而促使其内心的情感或者刻画形象得以表达,让欣赏者可以体验到丰富多样的情感。诸如:激昂、忧伤、平静、澎湃、欢快、惬意等。

在音乐“绘画”中需要考虑的几大要素有:

调式:调式不同,其色调也不尽相同。通过调式给音乐披上了不同颜色的外衣,或者是中国的民族式调式,或者是西方的大小调式体系等。

旋律:以时间为画笔,将不同位置音高处的点进行连接,形成线条。

曲式结构:通过对音响的不同组成形成不同的曲式结构。

节奏:通过声音的高低不同、强弱各异、长短不均等形成不同的规律交替。

(二)绘画的个性特点

绘画既是一门静止的视觉艺术,也是一门空间造型艺术。绘画创作者借助纸笔、颜料等工具,将其头脑中的思想和情感以线条、色彩、结构等形式表达出来,将真实存在的具体事物或抽象的虚拟图形塑造出来,使欣赏者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以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求。绘画中的造型不单单是简单地将人或物描绘出来,而需要创作者借助线条粗细、明暗变化、色彩渲染等进行构图,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挖掘、展现现实世界,传达情感和精神风貌,让欣赏者形成视觉错觉,体验视觉愉悦。

四、音乐与美术绘画创作要素的对应关系

(一)和声调式与色彩

和声调式是音乐的基础构成要素之一。调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我国的民族调式,另一种是欧洲的大小调式。我国的民族调式主要由五个基本音构成,分别是C、D、E、G、A。而欧洲的大调式由1-3-5的大三和弦形成,小调式则由6-1-3的小三和弦形成。大调式中的大三度音程关联由大三和弦根音和三音所形成,小三度的音程关联则由小三和弦的根音和三音所形成。大三度的音域跨度比小三度要宽,所以,创作者在具体创作时,通常会使用大调式来表达明亮的暖色,抒发其快乐、大气、热情激昂等情绪;而小三度则经常被用来表达较为暗淡的冷色,抒发创作者忧伤、哀怨等情感。在聆听小三调的音乐时,听者会感觉更加柔和暗淡,它通常用于表达创作者忧愁幽怨的情感。而大调式则要大气、明亮欢快些。五声调式是我国所独有的,它没有FA和XI这两个音,因为这两个音不够稳定;也没有三整音,因为三整音过于尖锐。所以,中国的五声调式通常听起来会相当悦耳和协,具有独特的中国韵味。

汪立三先生的《东山魁夷画意》钢琴组曲第一首“冬花”就是借用了日本都节调式(LA XI DO MI FA)的小调色彩和现代作曲手法“十二音序列”来表现出东山魁夷先生《冬华》这幅画中以白色为主色调的感觉,给人一种幽静、宁谧的空灵之感。

(二)线条与旋律

旋律是音乐创作者情感表达的主要手段,是音乐作品的灵魂,它赋予音乐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欣赏者聆听一首曲子时,最具冲击力的就是音乐的旋律。一首优美的旋律通常由长短不一、规模不同的旋律线条组成,有时跌宕奔放,有时平滑舒缓,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变化,激发起聆听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旋律利用时间这支画笔在不同的音高位置绘制出不同的线条。

绘画中的线条与音乐中的线条不同。音乐中的线条是无形的,是抽象的音高运动;而绘画中的线条则是对真实存在事物的具体形象描绘。音高是音乐作品的基本元素,音符在不同位置移動,形成无形的音高曲线,音符由点成线的过程与绘画中由点成线的过程十分类似。在绘画中,美术家绝大部分是借助“线条”来表现创作主题和内心情感,“线条”具有特殊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绘画视觉形成的关键。东亚人在音乐旋律表达上,更重视“横向”发展;而西方人更重视“纵向”的和声色彩感,即东方的水墨画和西方的油画的类比的联觉反应。

在汪立三先生《东山魁夷画意》钢琴组曲中,大量运用琶音和分解和弦,使其旋律充满了张力和流动感。

(三)曲式结构与构图

曲式结构是音乐作品的关键要素之一。所谓的曲式结构,是指各音乐元素的组合形式。像二或三段体、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以及一、二、三部曲式等都是常见的曲式结构。

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结构与绘画作品中的构图要素要对应。音乐中的“造型”是无形的,它由抽象的声音所构成,听众只能靠听音然后产生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所谓的音响“构图”。

绘画作品中的构图则是绘画的基础,欣赏者通过视觉能直接感受到空间造型的美感。绘画者通过精心组织,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借助有限的空间体现出来,形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用到的一些原则,如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奏鸣原则等,通常也是基于均衡、对称原则而构造的。(指导教师:廖西琳)

[参考文献]

[1] 王卉.音画同源,神于言外—解析汪立三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 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张黔.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 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刘英泰(1992-),男,土家族,江汉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钢琴表演;廖西琳(1973-),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猜你喜欢
类比通感艺术形式
说通感
通感修辞很美妙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