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象确定方法研究

2017-10-21 07:50杨启鸿金志堃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4期
关键词:疫源陆生野生动物

肖 军,杨启鸿,金志堃,文 明

(云南森林自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象确定方法研究

肖 军,杨启鸿,金志堃,文 明

(云南森林自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24)

围绕动物疫病传播的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遵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进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特点特征的分析,查找出符合疫病传播三要素特点特征的动物疫源,结合疫病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设置条件制作工具,实现监测对象的确定,从而解决监测工作中监测对象不明确,确定方法不科学等相关问题。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象

由陆生野生动物引发的人兽共患病危害巨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破坏生态安全,越来越多的人类疾病被证明与野生动物有关[1-2]。面对日趋严峻的局面,国家加强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设置了专门的部门机构,制定了应对措施,各省市也相应采取了对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制定了应对措施。全国在野生动物集中活动区域建设了350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768个省级监测站,基本形成了一张监测网[3]。

随着监测工作的开展、规章制度的完善、监测技术的培训以及监测设备的购置等,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①监测对象不明确,缺少本底数据,部分监测站将所有陆生野生动物纳入监测范围,导致监测对象过泛,重点不突出;②主要监测对象确定方法不科学,以分布极少或难于观察到的动物作为监测对象,缺乏可操作性。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收集陆生野生动物种类、资源状况、活动规律、生活习性及其疫病种类、发生、流行和危害状况、自然疫源地、野生动物疫病宿主、易感野生动物物种等资料进行分析和条件设置,探索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象的确定方法。

本文以云南省行政区作为研究范围,相关背景、资料与数据皆为云南省行政区。

1 研究方法

疫病在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间流行需要具备3个重要因素,①传染源:即患病动物或病原携带者。②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③易感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抵抗力、容易感染该病原体的动物。围绕这3个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

1.1 资料收集

1)收集国内外公开发布或有确切来源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规定的发生过的陆生野生动物疫病、云南省内分布的自然疫源地和自然疫源性疾病资料;

2)收集云南省各州市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数据,确定云南省人工饲养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名录;

3)对部分陆生野生动物人工饲养场所进行实地访问和调查,收集了解疫病发生和预防情况;

4)对部分州市林业局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进行实地访查和问卷调查,了解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5)收集云南省各州市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料,整理编制云南省16个州市兽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名录[4-8]。

1.2 工作路线图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象确定工作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象确定工作路线Fig.1 The main epidemic source of common mammals

1.3 资料分析

1.3.1 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特征分析

某种意义上,所有的陆生野生动物都是动物疫源,都可能携带或感染某种病原,在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现象时,都只能是动物疫源,只能被列为疫病传播的怀疑对象。所有动物疫源中,有一部分动物在某种条件下,特别有可能向人类、饲养动物传播危险性病原体,从而对其它动物,尤其是人类造成巨大危害,找出这部分动物,对防范人兽共患病,保护野生动物意义重大,这部分动物就是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准确掌握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的特点特征,对制定找出这部分动物的方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疫病流行传播需具备三要素,缺一不可。在众多的动物中,与疫病流行传播3要素关系更紧密的动物,其染病、患病几率更大,最可能成为疫源动物,即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它们具有如下特征:

1)集群活动的动物疫源最有可能成为传染源或易感动物

①具有“迁徙”性的动物: 动物迁徙除少数种类外,通常会结伴而行,所谓成群结对。具有迁徙性的动物对疫病的流动传播有重要作用,迁徙过程不仅是疫源流动的过程,也是疫病流动的过程。迁徙可将疫病带至线路中的任何地方,特别是休息点、觅食点和最后的落脚点;

②具有“集群活动”的动物:很多动物虽然不迁徙,但常结成大小不一的群体进行活动。群体活动加大了疫病在相互间传播的几率,包括与人之间的传播;

③具有“集中分布”特性的动物:很多物种,特别是那些中小体型的物种,它们并没有“集群活动”,但是它们相互间分布与生活的间距很短,实际成了一种变相的“集群活动”。在某一疫情发生时,疫病可能扩散的范围内存在3个以上分布点的动物可视该物种为集中分布;

2)动物的集群活动和近人活动开启了疫病的传播途径,加大了疫病传播可能

动物的近人活动(反之亦然)对人与动物间的疫病相互传播有重大关系,通过共同生活环境内的媒介,加大了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的可能。了解近人活动的动物,特别是有群体活动的动物种类及其习性,掌握人与动物接触密切的环境状况,对防控人与动物间疫病传播意义重大。

3)数量多、分布广的动物有比较大的疫病感染和传播机率

1.3.2 利用陆生野生动物疫病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阐述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特征

已有研究表明:水鸟种群中能找到16种H和9种N的各种组合的病毒亚型。Stalknecht和Shane从 21 318 只鸟类中分离出 2 317 株病毒,其中雁形目鸟类 14 303 只,检出 2 173 株病毒,携带率为15.2%,其它鸟类仅为2.1%。疫情发生的时间、疫点和候鸟迁飞的时间有一致性关系[3]。

另有资料记载,有发病史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或易感动物,是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重要监测对象。

1.3.3 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中主要疫源特征

为了更好地保护珍稀珍贵的野生动物,国家颁布了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名录,防控动物疫病在它们之间传播,防止引发物种灭绝灾难,成为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通常分布狭窄,数量较少,有的是多年前的分布记录,有的没有明确的分布点。出于保护的需要,具备监测条件的应尽量监测,但监测工作是通过设置线路和观察点进行,所以监测对象有明确的分布点是必要条件。因此,防控疫病在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中的传播是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将有明确分布点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也纳入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范围。

1.3.4 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定义

综合以上分析,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是指:分布较广,数量较多且生活习性、栖息地与人及饲养动物密切相关、相交的,同时具有群体活动特点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具有一定数量和明确分布点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1.4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遵循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将数据进行量化和细化,为下一步的有条件查找做准备。疫病数据处理是为了把高危、高发生率的疫病从要求监测比较多的疫病中重点体现出来。

1.4.1 动物数据处理

1)按分布数量处理

各州市分布的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根据文献信息、观察记录和调研结果所获数据,按照数量划分,划分为极少、较少、常见、优势4个级别。设置标准为:极少1~20只;较少21~100只;常见101~1 000 只;优势 1 001 只以上。

2)按国家保护级别处理

①主要种:指该州市最近10年有分布记录的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②普通种:指在该州市分布,未被列入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的陆生野生动物。

1.4.2 疫病数据处理

根据不同标准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中规定的疫病分为“重点监测疫病”、“主要监测疫病”和“一般监测疫病”。

1)在要求监测的疫病范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疫法》中的“一类疫病”、“二类疫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修订)》中的“甲类”、“乙类”传染病列为“主要监测疫病”,其中的“三类疫病”和“丙类”列为“一般监测疫病”;

2)根据收集到的近10年国内外的陆生野生动物的疫病资料对监测疫病进行补充,国内已发生的列为“主要监测疫病”,如汉坦病毒感染,没有发生的列为“一般监测疫病”,如埃博拉病毒感染、马尔堡病毒感染;

3)虫媒病列为“一般监测疫病”,如东部马脑炎、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登革热[9-10]、黄热病等;

4)近10年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监测范围内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11-14]、鼠疫[15-17]、狂犬病[18-20]、巴氏杆菌病、冠状病毒(SARS)感染、布鲁氏菌病、小反刍兽疫[21]、炭疽列为重点监测疫病。

1.4.3 动物疫源与疫病的关系

据文献资料[22],动物疫源与疫病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前面的分析,作为动物疫源判定的重要依据。

1)存在宿主动物,其受到感染后可以无任何临床疾病表现,或仅出现轻微或明显不同于易感动物的临床表现,处于隐性感染状态的宿主动物对于疾病的传播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2)分类上的近缘物种,对同种疫病具有较高的易感性;

3)常见和优势种对本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持续存在和不断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4)候鸟和哺乳动物迁移意味着动物集群跨区域季节性活动,使疫病发生、传播和流行也呈现季节性变化;

5)相似或相近环境中的动物感染某一疾病可能有相同的概率。

2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数据处理,设计出以下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对象确定条件和筛选表,符合条件的动物疫源或由筛选表筛选出来的动物疫源是主要动物疫源及监测对象。

2.1 监测对象确定条件

1)成为监测对象的前提条件是“看得见,找得到”;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是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通过巡护、观测掌握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对其疫病发生情况做出初步判断,及时报疫病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置。监测对象要具备一定的数量规模,保证“看得见,找得到”。换而言之就是数量极少(小于20只)的物种不必作为监测对象,如果因某种原因要对其监测,可单独做专项监测。

2)有疫病感染记录、且有以下特征的“主要种”作为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和确定的监测对象:

种群数量≥20只、常年/季节性集群活动、集中分布、且有固定的1个以上分布点的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

对少数特殊物种,兽类数量可降为5只,鸟类为10只,其它标准不变;

3)有疫病感染记录、且具有如下特点的“普通种”作为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和确定的监测对象:

① 在该州市有3个以上的分布点;

② 种群数量在该州市大于100只(常见与优势);

③ 生活环境中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等密切相交。如农、耕、渔、牧;

④ 生活习性中有集中分布或群活动的阶段且有下列特征之一:

兽类:a.林缘活动、b. 伴人活动、c. 容易捕杀家畜的物种;

鸟类:a.湿地鸟类、b.农田栖息鸟类、c.林缘活动鸟类、d.伴人活动鸟类;

爬行类:a.农田、b.村落、c.湿地活动、d.被人们捕捉饲养作为宠物和食物的物种;

4)人工养殖的物种,全省种群数量≥50只以上的,有疫病感染记录的,是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和确定的监测对象;

5)候鸟,特别是水鸟,有疫病感染记录的是主要陆生动物疫源和确定的监测对象;

6)本州市若有调查范围内疫病的自然疫源地,其自然疫源性疫病的陆生野生动物宿主也是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和监测对象。

2.2 筛选工具

2.2.1 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筛选表

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筛选表是对上述条件的表格化,分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3个,内容有所不同,更便于对数据进行电子化处理。判定结果为“是”的动物疫源与查到的疫病资料进行匹配,其结果决定该物种的监测级别(表1,表2,表3)。

表1 常见兽类主要动物疫源判定

注:生活习性栏中①或②或③有一种以上情况为“是”且④也为“是”,则判定结果为“是”;若⑤为“是”则判定结果为“否”。

表2 常见鸟类主要动物疫源判定

注:生活习性栏中①或②或③或④有一种以上情况为“是”且⑤也为“是”,则判定结果为“是”;若⑥为“是”则判定结果为“否”。

表3 常见爬行类主要动物疫源判定

注:生活习性①或②或③为“是”且⑤为“是”,初步判定结果为“是”,④为“是”则判定结果为“否”。

2.2.2 确定监测对象与监测疫病一览表

将筛选出的主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与处理过的疫病数据相结合,得到该区域的监测对象名录(表4,表5)。

3 讨论与建议

由于对各种动物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方面认知的有限性,目前尚不能做到全面,可能出现主观性偏差,对结果产生影响。另外,对物种可染疫病的资料收集工作,很难收集到具体物种的疫病资料,因此大部分物种只能做同源推测。跨行业、跨部门、跨学科是本研究的特点和难点,政策法规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的交流滞后或是有工作人员不掌握的地方,需不断完善和提高。

建议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充分了解和掌握监测范围内物种分布状况,灵活运用此方法和思路来确定本地区的监测对象及其监测级别的设定。建议根据本研究中对疫病监测级别的划分(重点监测疫病、主要监测疫病、一般监测疫病)方式,将可感染“重点监测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狂犬病、巴氏杆菌病、冠状病毒(SARS)感染、布鲁氏菌病、小反刍兽疫、炭疽)的物种,作为自身优先监测物种 ,甚至可参照此方式,根据自身特别需求,查找并设置出优先监测物种,可使监测工作更具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例如,以交通要道和进出口口岸为重点监测区域的监测站,可根据监测站周边及本地疫病流行的趋势、疫情预报、季节等信息来设定物种的监测级别是重点监测还是一般监测,疫病是纳入重点监测疫病还是其他级别;以某湿地为主要监测区域的监测站,可运用此方法进一步筛选监测对象,把水鸟筛选出来作为监测重点;处于自然疫源地中的监测站,应加强对报告提供的自然疫源性疫病和宿主动物的监测,防控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

表4 主要动物疫源与易感疫病

表5 人工养殖陆生野生动物主要物种与易感疫病

[1] JONES K,PATEL N,LECYMA, et al. Global trends in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J]. Nature,2008,451(7181):990-993.

[2] 何宏轩,王承民,秦建华,等. 野生动物疫病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 杨岚. 云南鸟类志(上卷.非雀形目) [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5]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 ,何芬奇.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 杨岚,杨晓君. 云南鸟类志(下卷.雀形目)[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7] 潘清华 ,王应祥,岩崑,等. 中国哺乳动物彩色图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8] 杨大同,饶定齐. 云南两栖爬行动物[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9] 刘华兴,刘江云,鲁秀英,等.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3):268-270 .

[10] 宁文艳.2004—2013年中国登革热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险制图[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

[11] 孙贺廷,刘枫,宋玉双,等. 野生鸟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与预警[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3):167-169.

[12] 侯群. 新疆青格达湖湿地鸟类中H5、H7亚型AIV和NDV流行病学监测[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5.

[13] 曾志燎,温暖玲,茹开卓,等. 深圳地区救护野鸟中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监测[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10):23-24.

[14] 张小林,金洪梅,张佳洁,等. 黑龙江东部地区禽流感病毒的监测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9):16-18.

[15] 赵忠智,杨永海,党占翠,等. 青藏铁路青海沿线2006—2012年鼠疫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1):27-28.

[16] 张静宵,刘海青,刘玉芳,等. 野生白化喜马拉雅旱獭重要病原体检测与控制研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8):704-708.

[17] 邓祖军,黄建忠,汪立茂,等. 2014年四川省鼠疫监测结果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9):730-734.

[18] 王力华,唐青,梁国栋. 野生动物在狂犬病流行病学中的作用[J]. 中国动物检疫,2014(6):39-42.

[19] 叶建武,雷永良,陈荣富,等. 野外病死鼬獾狂犬病病毒检测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2015(4):394-396.

[20] 应丽红,章国宝,柯森华,等. 对抓捕鼬獾引起狂犬病死亡病例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7):910-911.

[21] 陆则基,赵文姬,南文金,等. 小反刍兽疫——一种家养和野生小反刍动物的瘟疫[J]. 中国动物检疫,2008(11):48-50.

[22] 华育平,张进,柴洪亮. 野生动物疫病流行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防控[C]//.中国兽医发展论坛专题报告文集,2012:186-191.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onitoring Object of TerrestrialWildlife Epidemic Diseases

XIAO Jun,YANG Qihong,JIN Zhikun,WEN Ming

(Yunnan Forest Nature Center,Kunming 650224, China)

Based on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spreading of animal epidemics, namely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transmission, susceptible animal, follow the terrestrial wild animal epidemic disease monito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the terrestrial wild animal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animal epidemic disease, combined with data collection and field survey, setting the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the tool, identify the monitoring object,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nclear objects in the monitoring work and shortage in scientific methods in object identification.

terrestrial wild animals; epidemic source; disease; monitoring object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4.012

S718.521.1;R181.2

A

1671-3168(2017)04-0055-06

2017-04-21.

肖 军(1967-),男,云南昆明人,工程师.研究方向: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收容救护研究.Email:1353670256@qq.com

杨启鸿(1983-),女,云南昭阳人,工程师.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疫源疫病监测及收容救护工作.Email:1808234735@qq.com

猜你喜欢
疫源陆生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台高校成大陆“落榜生”首选?
试论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
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棕熊
民进党政策不友善陆生不选台湾不足为奇
人大委员提议: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检测和救护体系建设
1958-2013年我国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