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分布及变迁原因分析

2017-10-21 07:50王巧燕陶永祥李劲松杨鸿培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4期
关键词:亚洲象西双版纳栖息地

王巧燕,陶永祥,李劲松,董 忠,岩 丙,杨鸿培

(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2.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

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分布及变迁原因分析

王巧燕1,陶永祥1,李劲松2,董 忠2,岩 丙2,杨鸿培1

(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2.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

野生亚洲象目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3个地区,种群大小在288~338头。西双版纳地区的亚洲象种群大小在228~279头,分为5个独立的种群。自2005年以来,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采用同步调查、跟踪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地区的亚洲象种群分布及变迁进行了调查及分析。结果认为,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分布区从整体看有扩散的趋势,亚洲象从保护区范围向周边国有林、集体林扩散。现面临着栖息地减少和高度破碎化以及日益严重的农业开发干扰等问题。藉此提出在几个孤立的地理种群建立生态走廊带等保护建议。

亚洲象;种群数量;分布格局;迁移趋势;种群扩散;生态走廊;西双版纳地区

亚洲象(Elephansmaximus)是我国Ⅰ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简称(IUCN)列为濒危物种。由1995—1997年对云南西双版纳保护区亚洲象数量和分布的调查,发现西双版纳现有大象170~200头,分属于17~19个群体,群体平均大小为10(2~27)头。勐养和尚勇地区已形成2个相互隔离的种群,分布区从整体看有退缩的趋势,已基本限于保护区范围之内[1]。野生亚洲象目前在我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3个地区。种群大小在200~250头之间仅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的有150~200头。思茅地区南屏5头,糥扎渡6~7头,江城10~20头,云南西南部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23头[3,4]。

自2005年以来,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步调查法、跟踪调查法、访谈法对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亚洲象的分布变化及数量现状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摸清亚洲象的活动规律及分布变迁原因,为野生亚洲象的保护提供信息和理论支持,也为缓解人象冲突提供有效的建议。

1 研究区概况

西双版纳地处滇西横断山系的最南端,属无量山脉和怒山山脉的余脉。中部为澜沧江及其支流侵蚀形成的宽谷盆地,主要属于低山至中山中切割及浅切割地形。海拔477~2 429 m ,其中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95%,坝子面积则为总面积的5%。垂直分布于海拔800~1 500 m的低中区的南亚热带,全州河流属澜沧江水系,计有大小河流 2 762 条,河网总长度 12 177 km,密度为0.633 km/km2。气候与自然植被属于西部季风热带气候,干湿季明显。研究区域主要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位于N21°10′~22°14′,E100 °16′~101°15′。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腊、尚勇、曼稿、勐仑5个子保护区组成,其中有亚洲象分布的勐养、尚勇、勐腊保护区内栖息环境(植被类型)有热带季节性雨林(海拔800 m以下),山地雨林(海拔800~1 000 m),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 1 000 m以上)。在保护区内大面积的自然植被以壳斗科树种为优势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林下植被主要以禾本科和姜科植物为优势,是亚洲象的主要食物之一(陈德坤,2008)。沟谷地区为热带雨林,根据地形不同出现多种植被组合。低海拔沟谷区为季节性雨林,水源丰富,硝塘多,有竹阔混交林、荒地、野芭蕉林和灌草丛,在一些沟谷的坡地上形成以牡竹为优势的竹林区[5]。

2 研究方法

2.1 走访调查

2014年1月至12月,结合以往的历史资料,通过实地调查与走访调查,对西双版纳地区1市、2县境内可能有野生亚洲象分布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站)、林业局(站)及其各乡镇有经验的村民进行访问。共访问了152个60人次,年龄段20~70岁,最小20岁,最大78岁,主要集中在40~70岁。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跟踪调查,确定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2.2 样线调查

样线调查时采用的宽度为单侧25 m。记录样带中亚洲象利用点所处位置的(及每个样方的)植被类型、坡位、坡度、坡向、海拔、郁闭度、人类干扰程度等各类生态因子。若在样带中发现有亚洲象的采食痕迹、粪便、足迹、擦痕及其它活动痕迹时,即作为亚洲象选择该生境的指标。用GPS测量样方所在的经纬度。若调查时遇到亚洲象实体,则及时记录该种群结构及数量。若发现痕迹时,根据足迹判断出群体的头数。

2.3 跟踪调查及野外实体观测

根据野外调查、护林员或当地群众提供的实体踪迹(新鲜的或陈旧的)信息,在野外进行跟踪搜寻获取相关研究资料。

2.4 内业数据处理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利用ArcGIS进行汇总分析,在Arcmap中得出分布情况及分布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分布密度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在228~279头左右。根据象群的活动区域的不连续性和独立性,将目前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分布地点分为5个单元种群(图1)。5个单元种群的数量及分布区域、活动面积如表1所示。

勐养保护区范围及周边分布着70~90头亚洲象,活动面积为 1 224.1 hm2,种群密度为0.057~0.074头/hm2;勐腊保护区及周边分布33~38头亚洲象,活动面积为223 km2,种群密度为0.15~0.17头/hm2;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分布着70~90头亚洲象,活动面积为460 km2,种群密度0.15~0.20头/hm2。勐海县勐旺和勐阿乡分布着15~16头亚洲象,活动面积为416.2 hm2,种群密度为0.036~0.038头/hm2;景洪市勐旺乡与勐养保护区相邻,活动着40~43头亚洲象,活动面积为385.9 km2,种群密度为0.10~0.11头/hm2。

图1 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亚洲象2014年种群分布格局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wild Asian elephant populations in Xishuangbanna in 2014

亚洲象种群分布区种群数量/头活动区域活动面积/hm2密度/(头·hm-2)勐养保护区70^90景洪市勐养保护区范围及周边1224.10.057^0.074勐旺乡40^43景洪市勐旺乡385.90.10^0.11勐腊保护区33^38勐腊县勐腊乡及瑶区乡2230.15^0.17尚勇保护区70^90尚勇镇、勐满镇4600.15^0.20勐海县15^16勐海县勐阿镇和勐旺乡416.20.036^0.038合计228^279

3.2 亚洲象分布现状

西双版纳亚洲象现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勐养子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和勐海县的勐阿、勐旺乡镇。勐养保护区涉及到的乡镇有景洪市的勐养镇、基诺乡、勐旺乡、景讷乡、大渡岗乡;勐腊涉及的乡镇有勐腊乡、瑶区乡。尚勇涉及到的乡镇有尚勇镇、勐满乡。勐海涉及到的乡镇有勐往乡和勐阿镇。合计14个乡镇51个村委会(表2)。

表2 亚洲象活动范围分布点

3.3 亚洲象分布变迁

从历史分布区统计,20世纪80年代,景洪市勐养、景讷、普文,勐腊县象明、勐腊、瑶区、尚勇、勐仑和勐满等乡镇都有亚洲象的分布[5,8],而1996—1997年的调查表明,亚洲象只分布于勐养保护区和尚勇保护区及其周边,勐腊保护区和勐仑保护区内没有亚洲象分布[9]。而2006年调查,亚洲象主要分布于勐养、勐腊和尚勇3个保护区[10]。

亚洲象种群的迁移有历史分布区和新分布区,勐养种群和尚勇种群是历史持续分布种群,勐腊种群为2003年尚勇迁移过去的,勐海县种群为2007年勐养种群迁移过去的,勐旺种群也是勐养保护区种群迁移过去的。勐海县有亚洲象分布是从80年代以来对调查结果的第一次记录,亚洲象分布表现出逐渐扩散的趋势(图2)。亚洲象扩散的原因主要是受食物、水源和矿物质的影响。保护区周边村寨最适宜亚洲象栖息的植被类型(生境因子)有海拔 1 000 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沟谷雨林、竹林、竹阔混交林、次生林、灌草丛[5],而这些区域又是种植橡胶的主要区域,大面积的橡胶种植促使亚洲象的迁移。

图2 亚洲象的迁移现状及变化趋势Fig.2 Migration status and tendency of the Asian elephants

目前亚洲象已处于相互隔离状态,而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是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近几年,大量的亚洲象从原活动区域向外迁移扩散是因为大多数村寨周围的森林被砍伐致使栖息地减少,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改变;另一方面,一些村寨减少农作物种植或改变种植模式,如增加橡胶和茶叶种植而减少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种植面积,使象群迁移到其它适合的环境,导致亚洲象活动范围和活动规律改变。现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分布区有向外扩张的趋势,已由保护区范围向外扩散至国有林、集体林、社区生产生活区等。影响动物社群行为一般有两大影响因素——食物和天敌[12](Krebs,1987,1993)。对亚洲象来说,自然界中几乎没有天敌,所以食物成为亚洲象迁移的重要因素。在印度的很多区域,亚洲象的活动主要与它们的最佳取食理论相关[13],而最佳的取食理论主要与不同栖息地的可食性植物、水源以及矿物质相关。亚洲象每日需取食大量的食物,须不停地采食才能满足其正常需要,因此相应的取食范围也较大。从2012—2014年太平洋保险公司赔付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州损害农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林地作物的数据显示,各亚洲象活动区域受损害面积增加(表3)。

表3 亚洲象损害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统计

3.4 亚洲象迁移趋势探讨

自2005年和2007年分别从勐养保护区迁移到普洱六顺和糥扎渡保护区各1群亚洲象后,一直到2012年,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没有多大的变化。2012年后,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有所变化。2012年,糯扎渡的亚洲象(15~16头)迁移到勐海县,就长期活动在勐海县勐往乡一带。自2014年以来,亚洲象从勐往乡往西扩入到普洱澜沧的发展河一带,往南渗入到勐阿乡的勐康、坝散一带,并有向南继续扩散的趋势。

勐养保护区东片及普文片区的亚洲象也从保护区范围扩散到勐旺乡20多个村寨,并从懒板登等处迁移到江城的整董村一线,并有向北继续扩散的趋势。

勐腊子保护区瑶区乡的亚洲象也有向西北勐醒方向扩散的趋势。

尚勇子保护区大龙哈片区8头左右的象群也在向保护区外围南洋方向扩散。

4 讨论

4.1 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是当前威胁亚洲象种群生存的重要因素

原与保护区接壤的天然林,现被砍伐种植了橡胶和茶,破坏了保护区与周边天然林的连续性。栖息地的减少使种群生存面积和食物资源减少,种群密度增大,个体竞争加剧。栖息地的破碎化使许多适宜栖息地由于隔离而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也使象群正常的活动受到影响。

4.2 亚洲象对人类影响的适应

人类为发展经济,大面积地种植橡胶和一些短期的经济作物,造成亚洲象栖息地面积缩小,严重地威胁到亚洲象种群的生存和维持。亚洲象以调整食物的种类以及对人类干扰的耐受能力来体现其对人类影响的适应。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变化[3]。

首先,调整食物种类,取食农作物。尝试着吃一些新的作物,据以往调查亚洲象不吃南瓜,现调查开始尝试着吃。其次,改变生活习性,昼夜节律强,在时间上和人类活动岔开,取食农作物的时间多出现在晚上9点至凌晨7点,避免与人类活动冲突。第三,对人类活动的驱赶慢慢适应,受驱赶时不与人正面冲突,多迂回等。

4.3 种群的扩散不利于种群的繁殖

种群的扩散,栖息地的隔离,不仅使扩散到普洱、糯扎渡(现勐海县勐往乡)的象群无法回到原来的栖息地,象群之间没有交流(陈德坤,2008;张龙田,2008),种群相对独立,无法和原种群交流,也无法与其它种群交流,从而增加了扩散种群灭绝风险。

4.4 种群的扩散导致人象冲突日趋严重

由于种群的扩散,分布的变迁,亚洲象由原来熟悉的栖息环境出走,为了寻找合适的栖息地不停地游走,活动范围增大,导致了人象矛盾的增加与激化,伤害人畜现象时有发生,毁坏农作物面积也加大。很多社区的村民都是第一次见到亚洲象,对亚洲象的生活习性不太了解,对亚洲象伤人及毁坏农作物现象不太了解,产生了敌对心理。应对这些区域的村民加强保护亚洲象正确防御知识的培训,减少矛盾冲突。

5 保护方面的建议

5.1 就地保护

现亚洲象群扩散到非保护区区域,建议在这些区域建立省、市或县级保护区,为亚洲象的生存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并改善此区域的栖息环境,可采用人工修建硝塘,提供食盐等方式为亚洲象提供所需的矿物质。

5.2 建立生物走廊带

为保证种群长期健康稳定地生存,必须在这些相互隔离的栖息地之间建立生态走廊带恢复种群之间的交流,同时通过廊带的连接性使种群数量得以疏散,降低局部区域过高的种群密度,减少个体竞争。

5.3 加强对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相关的专项法规

近几年来,亚洲象都有向外扩散的趋势,并且有些已向外扩散。动物具有选择栖息场所的潜能,大量研究表明,尽管动物可以扩散到未占领的区域中去,但大多数动物都不能完全占据它们潜在生境(林柳等,2012)。在调查中发现,保护管理部门对亚洲象栖息地范围认识比较狭窄。一般认为,亚洲象栖息地就仅限制在各个保护区内,只要保护好区内的森林就可以了。本次调查发现,亚洲象也会选择利用与保护区接壤的国有林、集体林、荒山、荒地。而这些区域,其管辖权不属于保护区管理部门,这部分生境的管理相对于保护区管理力度较弱。因此,建议保护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应统一协调管理保护亚洲象的栖息地,通过社区协议保护和生态补偿的方式来保护保护区外的大片林地以及其中栖息地的野生动物。

5.4 继续深入科学研究为亚洲象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由于起步较晚,研究的整体水平和研究方法还较落后,许多数据还需要野外长期的监测收集。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保护区管理提供信息和科学依据。目前还有许多基础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亚洲象活动区栖息地承载力、种群生存力等问题的研究,以及栖息地变化与亚洲象适应性行为的研究。

5.5 加大对亚洲象保护的宣传力度,提升全民参与保护的意识

亚洲象(Elephansmaximus)是我国Ⅰ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多年以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亚洲象的活动范围扩增,村民对亚洲象的保护与防御知识不太了解,应增加社区的宣传内容和活动,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以扩大亚洲象的社会知名度,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致谢:野外工作得到勐往乡林业站、勐阿镇林业站、勐旺乡林业站和勐腊子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以及勐养子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1] 江望高,李宗强,胡涛,等.西双版纳亚洲象的现状[J].野生动物,1999(1):26-30.

[2] 高耀亭.我国野象现况、历史分布和保护问题的探讨[J].兽类学报,1981(1):19-26.

[3] 张立,王宁,王宇宁,等.云南思茅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J].兽类学报,2003(3):185-192.

[4] 冯利民,张立.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J].兽类学报,2005(3):229-236.

[5]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团.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M].昆明:科技出版社,1985:99-100.

[6] 熊云翔.对西双版纳野象保护的探讨[J].云南林业,1996.

[7] 云南省动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兽类组.云南野象的分布和自然保护[J].动物学杂志,1976(2):38-39.

[8] 杨德华,张家银,李纯.云南野象的习性和数量[J].野生动物学报,1987,7(1):16-17.

[9] 吴金亮,江望高,胡健生,等.近40年来亚洲象在西双版纳的分布变迁[J].野生动物,1999(3):8-9.

[10] ZANGLI, MALC,FENG LM.New challenges facing traditional mature resves:Asian elephant(Elephas maximus) conservation in china[J].Integrative Iodlogy ,2006,1(4):179-187.

[11] 宗建坤,刘生强,许海龙,等.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与分布变迁[J].林业调查规划,2014(2):89-93.

[12] KERBS C J,DAVIES N B.An introduction to behaveioraleclelgy[M].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1987,1993.

[13] PYKE.Aniamal movements.An optimal foraging approach.InIheEoclolgy of Ainama Movment,ed.I.R.Swingland&P.J.Greenwood[M].0xford:Clarendon Press,1983:7-31.

[14] 孙刚,许青,金昆,等.野象在中国历史性消退及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报,1998,26:40,47-50.

[15] 林柳,金延飞,陈德坤,等.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评价[J].生态学报,2014,34(7):1725-1735.

[16] 林柳,朱文庆,张龙田,等.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新活动廊道的开辟和利用[J].兽类学报,2008(4):59-63.

[17] 林柳,金延飞,杨鸿培,等.西双版纳亚洲象的栖息地评价[J].兽类学报,2015(1):61-64.

[18] 郭贤明,杨正斌,王兰新,等.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缓解对策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2(2):103-108.

[19] 张恩迪,滕丽微,吴咏蓓.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獐栖息地的质量评价[J].兽类学报,2006(4):49-53.

[20] 王宁,张立.思茅亚洲象对旱季栖息地的利用和亚洲象保护[C]//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1.

[21] 许再富.亚洲象与竹/蕉分布隔离的生态效果及其保护对象探讨[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2003.

[22] 潘文婧,张立,李国锋,等.思小高速公路对亚洲象迁移的影响[C]//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

[23] 林柳,冯利民,罗爱东,等.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亚洲象栖息地选择及活动范围变化[C]//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7.

[24] 蔡清秀.使用微卫星标记对勐养保护区亚洲象(Elephasmaximus)种群数量的评估[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25]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环境本底调查(动植物部分)报告[R].1998:37-106.

Factors on Transition of Distribution of the Wild Asian Elephant in Xishuangbanna

WANG Qiaoyan,TAO Yongxiang, LI Jinsong, DONG Zhong ,YAN Bing, YANG Hongpei

(1.Scientific Research lnstitute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nghong, Yunnan 666100; 2.Shangyong sub-reserve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Mengla, Yunnan 666300, China)

At present, the wild Asian elephant in China only occurs in three areas of Yunnan, with a total population of 288~338 individuals. The wild Asian elephants in Xishuangbanna amounts to 228~279 individuals and five independent populations. Since 2005, there has been the remarkable change in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wild Asian elephants.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nsition of the wild Asian elephants in Xishuangbanna with synchronous investigation, tracking, and interviewing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ild Asian elephants trended increasing in population and dispersing in distribution from the protected areas outward neighboring state forests or community forest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build ecological corridors connecting the isolated elephant populations in order to solve sever problems including highly-fragmentation of habitat and disturbance from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ian elephant; population amount; distribution; transition trend; population dispersing; ecological corridors; Xishuangbanna;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4.025

Q959.845;S863

A

1671-3168(2017)04-0113-06

2017-02-16.

王巧燕(1974-),女,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动物调查与监测工作.

杨鸿培(1964-),男,云南永胜人,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管理及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亚洲象西双版纳栖息地
茶叶科技助推亚洲象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上)
一路向北的亚洲象家族(下)
亚洲象浮膜性肠炎排泄物的病理学诊断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YUNNAN
西双版纳散记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