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交往时代的政治取向

2017-10-21 13:21安世遨

摘要:交往在人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正在开始进入普遍交往的时代,普遍交往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存在方式。普遍交往要求政治变革,传统的政治形态与运行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这种调整与变革的基本取向就是以公民权利为依归,以政治参与路径,以民主选举为保障,以党内竞争为前提,以权力互动为机制。

关键词:普遍交往;政治取向;政治理念;政治路径

中图分类号:D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17)03-0041-04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7.03.06

马克思十分看重交往在人类发展进步中的作用,认为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互相决定,共同决定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交往既促进社会形态的更替,也促进民族国家的跨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1]随着交往的不断扩展,人们不断地突破原来地域与民族的限制,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民族历史日益发展成为世界历史,“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2]254“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2]51世界历史就是普遍交往的历史,只有在普遍交往的条件下,人才能最终获得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3]这就是马克思揭示的交往与社会及人之间发展关系的内在逻辑。

今天的世界正在开始进入马克思所指明的普遍交往的时代。统一、开放、一体化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依赖与交往日益密切,全球产品交换异常频繁,处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各种先进快捷的交通工具的发展使各种交通方式更加发达与便利,为区域性、民族性、世界性普遍交往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即时性的在场的存在,国际互联网已将世界“一网打尽”,世界任何地区的人之间的交流已不再有时间、空间、距离方面的限制和障碍;世界一体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交流异常频繁,人们渴望交往,依赖交往,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普遍交往。

普遍交往要求政治变革。普遍交往已成为现时代人们的一种存在方式,这种新的存在方式将制约和影响政治形态。政治作为一种权利结构与关系必须顺应和适应这种普遍交往的社会状态和人际环境,过去那种适应于孤独、封闭人际结构的政治形态与运行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这种调整与变革是沿着一些新的政治取向路径进行的,坚持和把握这些新的政治取向才能更好地使政治适应时代要求,促进政治与时俱进地发展。

一、以公民权利为依归

现代社会交往以公民权利为保障。公民权利是对现代社会人角色身份的确认和保障。只有具备完整的公民权利,才能具有完整的交往资格和能力。缺失某种公民权利,必然丧失某方面的交往条件、资格和能力。普遍交往涉及人的普遍权利。政体架构与政治关系对人的交往具有很大的决定和规制作用,基于公民权利改革和设计政治体系,才能符合现代社会人的普遍权利要求,顺应人的普遍交往,为人的普遍交往创造更多条件,开辟更大空间。

安世遨:普遍交往时代的政治取向从国家权力向公民权利转向也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是政治的两端,代表着两种政治取向与模式。在现代以前的传统社会中,政治均以国家权力为中心,个人权利尚未成为政治的关注焦点。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天赋人权、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和观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被确立为现代政治的基本信念和原则。当今普遍交往时代的政治更应以公民权利为依归,致力于保障人的公民权利,发展人的公民权利,通过公民普遍权利的实现去促进和扩大公民的普遍交往:首先,应以公民权利理念构筑政治信念。政治奠基于人民,以人民的利益和价值追求为依归,政治以公民权利为取向是政治的人民性的体现。公民权利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现代政治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用它来构筑政治信念才能更好地促进政治为民的实现和发展;其次,政治應以公民权利为限度。政治无所不在,政治力量无比强大。政治常常与行政相结合或者转化为行政力量而肆意妄为,常常干预和破坏社会其他领域,难免也会危及公民权利,因此,必须将政治力量的膨胀与扩张限定在公民权利的界限之内,以不危及和损害公民权利为准;再次,还要以公民权利节制政治(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公民权利的落实、保障与扩大,能够有效节制以国家权力为代表的政治权力,公民发挥和申张公民权利是对政治权力和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与防控;最后,应以公民权利为基础调整和改善政治框架。按照保障和发展公民权利的要求和取向建构政治体系,对与之不符或相抵触和违背的政治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此来触动政治架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以政治参与为路径

在普遍交往时代,人们的政治意识普遍觉悟,参与意识比较强烈,政治交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公民的政治交往主要以政治参与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政治生活与活动,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形式与要素、运行方式与规则、政策过程与结果的行为。美国政治学家托克威尔指出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严肃地思考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认为“广泛的参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平等条件的后果,也是维持这种条件的动力”。[4]政治参与既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也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公民政治参与是推動当代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和路径。首先,公民政治参与是政治得以贯彻实施的路径。政治方针、政策与措施在广大普通公民的广泛参与中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实践与行动,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其次,公民政治参与是政治价值与主张得以实现的路径。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能够使人民大众切身体会和感知政治价值理想与主张,增强政治认同与信念,自觉支持政治意志与主张,从而推动政治目标不断得以实现。再次,公民政治参与也是推动政治改革的路径。政治改革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和民众的内在诉求,政治体系落后和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部分通过公民参与的诉求表达能够得到真实快捷的反映,从广大民众的意见与要求中也能获得改革的具体方向与内容,更能从民众的迫切要求和不断监督与催促中得到及时和快速的改革。最后,公民政治参与同样也是推动政治发展的路径:一方面,公民政治参与推动政治改革,通过这种不断的改革促进政治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公民政治参与中既给政治体系带来新的思维和因子,又使政治把握民众的需要,贴近时代潮流,永远与民众在一起,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三、以民主选举为保障

普遍交往時代是民主选举的时代。民主选举是现代政治的基石,没有民主选举就没有现代政治。现代政治是民主政治,民主选举是民主政治的核心环节和基本要素。民主选举对现代政治的本质和构造起着根本性的支撑保障作用:首先,民主选举保障现代政治的性质。政治为民是现代政治的本质属性,只有通过民主选举,人民才能用选票制约政治,使政治永远保持在为民的方向和轨道上;其次,民主选举保障人民主权。政治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只有人民才能主宰国家权力。掌握权力的人只有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由人民选票决定,人民主权才能得到切实保障并落到实处;再次,民主选举保障现代政治的运行构造。现代政治的过程是从民主选举开始的,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的政治运行体系与构造,如果没有民主选举这一关键环节,整个体系与构造都将崩塌或变异,而有了这个环节,整个体系与构造就能开始良性运行并不断完善;最后,民主选举保障公民权利。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通过民主选举不仅使公民的这一权利得到了保障和落实,还会以此促进其他公民权利的保障和落实。民主选举是公民权利的助推器。

民主选举与罢免是孪生的,人民可以选举领导者,也就同时可以罢免他。列宁指出:“官吏(即官僚)或者也由人民的直接政权代替,或者至少受人民的特别监督,成为由人民选举,一经人民要求即可罢免的代表。” [5]列宁还认为,为了防止选举出来的人变成过去的官僚,就应立即采取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详细分析过的方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不但实行选举制度,而且随时可以撤换”。[6]民主选举是一种制度安排,“民主的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而取得做决定的权力。”[7]这种制度安排能形成一种监督制约机制。邓小平曾说:“我们过去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严重。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8]在民主选举的制度安排中,人民及其代议机构拥有选举、撤换、监督和罢免领导人的权力,领导人的一切行为都处在严密的监督控制之中,稍有不慎就会有被弹劾罢免的可能,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走向反面的情况。当然,民主选举也涉及到公民素养问题,只有在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情况下,民主选举才能得到真正的完全推行。但是,民众素质不高却不能成为拒绝民主的理由,民主的素养只有通过民主来培养。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事实证明,只有在大规模开展自由的民主选举的地方,公民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快速的觉醒,社会才能真正走上文明的快车道。

四、以党内竞争为前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现代社会的普遍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竞争性。这就决定了现代政治的竞争性,也就是政治权力必须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才能获得。有竞争才有民主,没有竞争谈何民主。以党内竞争带动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和引导社会民主是我国政治民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路径。

党内竞争是指党内干部的竞争性选举。这是一种党内选人用人机制的改革。传统的选人用人方式以党组织和上级为中心,党员和干部个人是被选用的对象,缺乏主动性和自决权;而在竞争性选举的情况下,党员和干部是选人用人的主体和中心,拥有充分的主动性和自决权,不再是纯粹的被安排和被任命的对象,因而在干部产生和选举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差额选举是竞争的最基本要求,可以作为我们推动党内竞争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可以把原来的选举方式和新的竞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推进选举改革,有效避免过渡期的剧烈波动。竞选性选举条件下,党组织只制定规则和程序,确定候选人的条件与资格,其余的主体工作则交给党员和干部自己,由其自主性报名和推选。当然,党组织要提供平台和条件,让候选人充分宣传和展示自己的能力、政见与主张,由党员或党员代表自主投票,形成“组织搭台,党员(干部)唱戏”的格局。从基层开始逐层推进是我国党内竞争的实践路径和可行方式。基层党支部、党总支书记的产生完全可以率先实行竞选性选举,由党员甚至民众直接选举产生。依次往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组织规模确定由党员直选还是党代表竞争性选举。在下一级试点实施后再逐步往上一级推行。对地方各级党的书记应逐步废除任命制,改为选举制。各级党组织内部干部可由书记任命,或者由书记提名,经党的代表会议通过或选举。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国家唯一的执政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以党内竞争为切入点,能够激发党的生机与活力,引领国家政治潮流和方向,从而以先进的政治文明带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五、以权力互动为机制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权力互动是政治交往乃至社会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权力互动是普遍交往时代的政治机制,也是现代政治的内在机制:首先,权力互动体现为一种权力制约关系。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以权力制约权力是现代政治架构的基本取向,也现代政治构筑反腐机构的基本信念与方法。在我国当前的政治中,不同权力之间尤其是立法、行政与司法权力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与制衡机制,这是我国政治架构中的根本问题,是产生其他众多的权力问题,尤其是腐败问题的根源。构筑和形成权力制约关系与机制是我国政治现代化和迈向政治文明的基本前提;其次,权力互动是指权力之间的双向传递与流动。权力由上往下单向流动是古代政治的显著特征。权力双向传递与流动是权力机制科学化的标志。在我国现阶段,权力主要是由上往下传递,上级处于主导和主动地位,上级控制和制约下级,而下级无力从根本上制约和规制上级,从而导致权力来源于上级,而难以来源于人民,产生了权力的异化,这是我国政治改革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权力既不能纯粹来源于上级,也不能纯粹来源于下级,只有形成双向流动机制才是科学合理的;再次,权力互动是指权力主体之间的交往。权力行使者之间的正常往来是权力存在与运动的必要条件。权力交往包括权力岗位交流、职位与职业轮换、权力主体相互之间的考察、访问、参观与学习等;最后,权力互动是指权力主体之间的对话。对话是现代政治权力行使的基本方式和常态表现。政治就是基于权力的无休无止的对话,与民众对话,与党员对话,与各界人士对话,与各党派、各派别对话,通过对话达成共识。权力主体之间在开放、自由、民主与平等的氛围之中通过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共同促进政治的发展。权力互动促进政治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造就政治的动力与活力,形成现代政治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机制。

參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4]〔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24-325.

[5]〔俄〕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8-19.

[6]〔俄〕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67-468.

[7]〔美〕约瑟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95-396.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责任编辑:方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