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分析为依据深化中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2017-10-23 06:33夏蓉车念聪王蕾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医学学时执业

夏蓉+车念聪+王蕾

摘要: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提供的首都医科大学《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笔试院校学科成绩分析报告》为依据,对2011-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提高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分析;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5-0055-05

Deepening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for TCM Major Based on Analysis of Test Scores of TCM Practition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XIA Rong, CHE Nian-cong, WANG Lei*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st Score Report of TCM Practition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provid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CM,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examinees test scores of TCM practition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during 2011 to 2015 and then proposed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based on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improv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TCM major in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nd increase the passing rate of TCM practition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Key words: TCM practitioners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score analysis;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每年为全国医学院校提供针对本院校考生的《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笔试院校学科成绩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便于医学院校及时掌握本院校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全国范围的定

基金项目:2016年度校长基金(教育学组)立项课题(2016JYY35)

第一作者:夏蓉,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学、中医药教育管理学。E-mail: xiarong@ccmu.edu.cn

*通讯作者:王蕾,教授,研究方向为方剂学、中医药教育管理学。E-mail: tmwangl@ccmu.edu.cn

位[1]。为了解首都医科大学(以下简称首医)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参考情况,通过成绩分析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现对2011-2015年首医本科毕业生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

1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分析

《报告》的对象为首医前一年毕业并参加当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具有规定学历中医执业医师)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全日制类考生。报告方法是从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要求的角度对考生的学科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考生学科成绩的描述性统计,及其与全国各院校总体成绩的比较分析(其中“全国各院校”是指全国开设中医類本科专业并参加医师资格考试且考生人数在30人以上的院校)。报告的内容共分为5个部分,⑴总成绩、通过率;⑵学科平均成绩;⑶学科平均掌握程度;⑷以认知层次划分的平均成绩;⑸不同认知层次的平均掌握程度。本文主要针对考生这五部分的成绩进行分析。

1.1 总成绩及通过率

表1的数据显示,2011-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考生参加全国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总成绩平均分和通过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学科平均成绩及掌握率

表2显示了2011-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考生在中医基础知识、现代医学及公共知识、临床知识三大学科的平均分和掌握率情况,各项平均分和平均掌握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优势比较明显,现代医学及公共知识相对薄弱。笔者认为可能有2个原因:⑴现代医学及公共知识涉及的5门科目中,只有诊断学基础和内科学为考试课,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临床流行病学均为考查课,学生对考查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现代医学及公共知识平均掌握率偏低。⑵现代医学及公共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且课时有限,5门科目的总学时数为378学时,其中理论课219学时,实践课159学时,学生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面掌握难度较大,这也导致了现代医学及公共知识平均分和平均掌握率较低。

1.3 以认知层次划分的平均成绩及平均掌握率

表3数据显示,首医考生近五年在不同认知层次划分的平均分(知识287.86分,技能127.43分)和平均掌握率(知识70.69%,技能66.05%)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分(知识259.12分,技能114.12分)和平均掌握率(知识63.62%,技能59.19%),且知识成绩普遍高于技能成绩,说明首医考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相对较好,但自身技能层次与理论水平相比略有不足。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2个方面:endprint

第一,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笔试中涉及14门科目,分别为传染病、方剂学、内科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诊断学基础、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学,首医这14门科目的总学时数是955学时,其中理论课625学时,实践课330学时,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数比例约为2∶1。而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方面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反复练习,实践课学时数低于理论课可能是技能成绩优势较小的原因之一;如将涉及技能层次考试的6门科目单独统计,包括内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和针灸学,总学时数是685学时,其中理论课363学时,实践课322学时,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数比例接近1∶1,仅统计这6门科目的平均掌握率显示,技能成绩与知识成绩基本持平(见表4),可见实践课的课程设置是影响技能成绩的因素之一。

第二,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通常是掌握和巩固临床技能的最重要环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欠缺多层次的系统临床实践训练和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技能知识的掌握。

2 深化中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报告》系统全面地反映了首医本科毕业生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基本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成绩与不足。我院自2006级中医学专业开始,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学生从入学至毕业全程全员配备导师,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将导师制与师承教育、院校教育相结合,不断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理念的高等教育新模式[2]。导师制的实施使教学更具个性化特征,体现了学校“精品教育”的办学定位,因此学生能够在全国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针对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分析中反映出的问题,学院也制定了相应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全面深化中医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

2.1 完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整合实验实践课程

学院拟将原有课程中的实验或实践内容分离出来并进行整合,独立设课,强化实践和实验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新的中医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3]。通过以上的改革,加强各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将学科前后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做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求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各自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制定、修订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考核要求和评价标准等。

2.2 建立多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拥有十分丰富的临床教学资源,拟将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分别安排在附属医院、区县教学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临床教学及见习实习,形成3个层次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在临床阶段充分发挥我校临床资源优势,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教学均在临床医学院进行,采用临床技能模拟教学与床边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临床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临床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评定体系

以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为指导,在中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中建立和实施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习成绩评定体系[4]。做好题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和临床阶段各门理论和实验(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案。形成性考核可贯穿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按不同的比例构成考核成绩,如提问和讨论、作业、观察记录、病案分析、实验报告、见习成绩等。第9学期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基础综合考试(毕业考试之一),毕业实习末期进行中医内科学考试(毕业考试之二)。中医临床实习各科结束时,进行临床技能出科考核。

2.4 建立中医学临床适用技能会考及中医学临床技能大赛制度

将中医学临床技能会考成绩作为毕业成绩(毕业考试之三)的一部分,提高学生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5]。以賽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3 小结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对首医本科毕业生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成绩进行分析,有助于找出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学校通过修订教学大纲,整合实验实践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注重个性化反馈,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健全临床技能考核方法,建立临床技能大赛制度等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提高中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尹萌,马铁明.以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向导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6):42-45.

[2] 夏蓉,车念聪,王蕾,等.中医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探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3):46-48.

[3] 马赟,王蕾,关怀,等.中医学基础实验课程独立设课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5):52-53.

[4] 王蕾,车念聪,龚慕辛,等.形成性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习成绩评定体系构建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4,33(6):11-13.

[5] 王蕾,夏蓉.参加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实践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7,41(2):59-61.

(收稿日期:2016-12-05)

(修回日期:2017-05-17;编辑:魏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医学学时执业
学习不是“刷学时”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多点执业:亟待多点助力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乡村医生执业考试辅导
试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的学时问题
农业部解释执业兽医三问题
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换算研究
完善“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
中医执业医师全真模拟试题